莱因哈德·伦内贝格教授用幽默、通俗的文字和大量史实般的图片,为我们介绍了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原理与应用,涉及了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的核心内容与多个分支领域,包括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基因工程等。与普通教科书不同的是,作者结合历史、经济、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等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介绍了生物技术发展史上的名人轶事,并对很多问题进行了颇为深入的讨论。我们从中既可以感受科学家的热忱与信念,领略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也会获得良多启示。本书是《生物技术入门系列》(全十册)的合集,可供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或科研人员作为入门教材和参考书,也可成为面向科技管理者以及任何一位对生物技术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的科普读物。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原书第3版)》是一部全面介绍生物医学工程学的教科书,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医学工程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职业状况,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所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知识,以及生物力学、生物材料、组织工程、仿镇建模、生物仪器、传感器、信号处理、生物电、生物传输、医学成像、光学与激光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等。此外,书中的附录还介绍了计算机软件MATLAB和Simulink的使用方法。书中各章都包含了例题、习题和参考文献目录,有利于读者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不仅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难得的一部好,而且对于生物学、医学和其他工程专业的学生也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此外,它对于致力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也是一本值得常备的工具书。
这部《中国大型真菌》专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较全面系统地各类大型真菌1701种,隶属于21目,72科,298属。其中包括了多年来在我国发现的很多记录种和部分新种及特有种。除对每种都进行了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和产地的记述外,还对食用、药用、有毒、木腐、菌根等具有经济用途的种做了标注。每种均有形态或生境彩图,共计2700余帧。另外有关真菌专业知识采用了黑白线条图解或图示加以说明。书后还附有经济用途总览表以及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索引。 本彩色图著可供菌物学、生命科学、菌根学、医药学、农林牧、食用菌、卫生防疫、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大专院校有关师生参考。
本书介绍了关联分析技术的基本理论、核心算法,已被广泛采用的相关数据库以及关联分析技术在非编码RNA结构预测、蛋白质结构预测、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书中不仅涵盖了生物信息学近期的重要进展,包括新技术和新趋势,而且强化了对生物信息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对新兴技术的洞悉。 为重要的是,它为从多源异构数据交互中发掘有价值的关联模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这使得生物信息学的研究能够 单一对象和统计特征的限制,向多目标、多视角以及复杂网络等前沿领域拓展。
本书在《水处理生物学》(第五版)的基础上修改编写,对上一版的章节进行了梳理,增加了新的内容,部分章节增加了思考题。全书共分4篇,共17章,篇为水处理生物学基础,包括原核微生物、古菌、真核(微)生物、病
%26nbsp;%26nbsp;《生物纳米材料在医药工程中的应用》在生物医学有机高分子合成、药物靶向输送和纳米技术的基础上,突出药剂学、材料学、生物医学工程、精准医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对
感染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随人类文明的进步、医药科技事业的发展,感染病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烈性传染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但随如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放化疗、器官移植,介入治疗等各种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各种危重病人的生命得以延长。耐药菌株的快速形成、流行,在健康人不致病的人体正常菌群成员,在此类人群中却引起了严重的难以控制的甚至是致命的感染。本书分三篇共35章。第一篇第1一15章,系总论部分。介绍感染微生态学观念的由来及其历史发展背景,详细介绍正常微生物的组成、生理功能;正常微生物学宿主转移、定位转移与感染的关系;正常微生物群变异及微生态失衡与感染尤其是医院内感染的关系;逐一剖析临床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对微生态的影响。第二篇系各论部分,包括第16~30章,根据现有资
蛋白质是生命的承载者,同时又是组成为复杂的化学物质之一。功能蛋白质研究是指以蛋白质在生命与健康中的生物学功能为导向和核心内容的科学研究。随着组学概念和各种新技术的引入,功能蛋白质研究也从传统的针对单一蛋白质的表征发展到全景式系统化的诠释。本书在介绍传统蛋白质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功能蛋白质研究的进展作一概述。全书分为10章,~3章主要介绍蛋白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特征,第4、5章介绍蛋白质体外研究方法,第6、7章介绍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第8~10章介绍蛋白质组学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生物信息学方法。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科书或参考书,也可供一线科研工作者参考。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转化的意义、进展与展望,植物纤维资源结构及其理化性质,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酶系,木质纤维素微生物降解的机理,高效降解菌株和酶系的筛选,纤维素酶分子改造和酶系改造,乙醇发酵菌株选育与改造,原料预处理技术,糖化与发酵生产技术及生产工艺,木质纤维素资源的生物炼制技术等。本书突出的特点在于,参与写作的每位作者都长期从事与所写章节相关领域的研究,对各章的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在介绍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突出了对包括作者自身研究在内的研究进展的介绍,可以帮助新近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对这一复杂的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较快地获得较深入的了解。本书可供从事纤维素科学研究、教学的科技人员及研究生阅读,也可为从事农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江西省三清山地区生物多样性综合考察的总结,内容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水文、植被,并着重研究了植物物种多样性(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物种多样性(昆虫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植物区系、动物区系等,此外还对相关生态环境资源、植被景观资源、景观区划等进行了科学评价。本书对评价三清山地区生物资源的科学价值、遗产价值,对探讨和预测三清山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政府部门开展生态旅游规划以及自然保护管理等方面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本书可供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高等学校师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旅游爱好者参考。也可为政府部门、自然保护管理部门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本书是对江西省三清山地区生物多样性综合考察的总结,内容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水文、植被,并着重研究了植物物种多样性(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物种多样性(昆虫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植物区系、动物区系等,此外还对相关生态环境资源、植被景观资源、景观区划等进行了科学评价。本书对评价三清山地区生物资源的科学价值、遗产价值,对探讨和预测三清山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政府部门开展生态旅游规划以及自然保护管理等方面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本书可供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高等学校师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旅游爱好者参考。也可为政府部门、自然保护管理部门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转化的意义、进展与展望,植物纤维资源结构及其理化性质,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酶系,木质纤维素微生物降解的机理,高效降解菌株和酶系的筛选,纤维素酶分子改造和酶系改造,乙醇发酵菌株选育与改造,原料预处理技术,糖化与发酵生产技术及生产工艺,木质纤维素资源的生物炼制技术等。本书突出的特点在于,参与写作的每位作者都长期从事与所写章节相关领域的研究,对各章的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在介绍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突出了对包括作者自身研究在内的研究进展的介绍,可以帮助新近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对这一复杂的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较快地获得较深入的了解。本书可供从事纤维素科学研究、教学的科技人员及研究生阅读,也可为从事农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方法》从模式识别的角度进行生物特征识别的方法学研究,主要探讨应用广泛的人脸、指纹、掌纹等相关的检测、识别、融合技术与方法。《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方法》着力于介绍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目前正在发展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技术,研究的方法均属于目前模式识别领域十分活跃的方法,包括支持向量机、AdaBoost、流行学习理论、非线性降维、增量学习、松弛标注、摩尔(moir6)特征提取与识别、以及子空间学习等机器学习方法。
《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支架成型及其结构性能》以可降解高分子生物支架的制备工艺—结构形态—性能为主线,通过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设计合理的材料配方,调控支架泡孔形态、孔隙率、吸水率、内部连通性和力学性能,加工制备新型的具有高孔隙率且内部相互连通的三维多孔生物支架。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采用注塑成型、微发泡注塑成型、静电纺丝、冷冻干燥等技术分别制备具有不同内部结构形态和性能的三维多孔生物支架。本书适合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或博士生使用,也可供从事生物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生物支架制备等感兴趣的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支架成型及其结构性能》以可降解高分子生物支架的制备工艺—结构形态—性能为主线,通过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设计合理的材料配方,调控支架泡孔形态、孔隙率、吸水率、内部连通性和力学性能,加工制备新型的具有高孔隙率且内部相互连通的三维多孔生物支架。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采用注塑成型、微发泡注塑成型、静电纺丝、冷冻干燥等技术分别制备具有不同内部结构形态和性能的三维多孔生物支架。本书适合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或博士生使用,也可供从事生物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生物支架制备等感兴趣的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利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大气科学、海洋学、地史学、地球化学、矿床学等资料,《地球科学原理》系统论证了生物的演化引起冰川周期性形成和消融;周期性的冰川形成和消融,造成固体地球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固体地球的膨胀和收缩,导致地球周期性的构造运动,以及地磁场形成和反转、生物大灭绝、矿床形成、火山喷发和地震等地质现象周期性地发生;以上作用导致地球的演化。应用以上理论,《地球科学原理》合理解释了岛弧形成、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大陆增生、山脉隆升等多地学热点和难点问题;并对将来地球的演化趋势及全球变化进行了推论。《地球科学原理》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地球科学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师生和地球科学爱好者的参考书。
这是一本关于微生物重要代谢产物的系统论著。首先介绍了近十年来外出现的一些重要发酵产品,然后在充分分析先进的发酵工程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实例,对多种微生物生产的重要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情况、发酵生产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在代谢产物的选取上,注重其代表性,它们都反映了一个重要的类型,同时已经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已经生物法工业生产或即将取得重大突破。在具体介绍某一种产品时,强调论述的系统性,如辅酶Q10,首先概述其性质、合成方法和应用情况,接着详细讲解其发酵生产的相关技术,后突出介绍其代谢网络模型与代谢流分析。可贵的是,书中大量的研究数据均是编者的一线科研资料,这对于研究同行开展相关工作无疑会起到很大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本书可作为高校生物工程、发酵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