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B 类)“土壤 - 微生物系统功能及其调控”的研究成果。该专项瞄准事关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土壤 - 微生物核心战略资源,凝聚了中国科学院建制化的跨学科优势科研力量,集中攻关突破了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资源发掘和功能调控的瓶颈问题,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成果,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土壤微生物组的全新理念,研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方法与技术,在专项国际评估中,被认为是国际土壤微生物及相关领域的引领性成就,特别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体现了中国科学家卓越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其整体研究水平跻身国际前列。本书集聚了专项的优秀成果,分四篇展开阐述,系统介绍了我国主要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组成、格局及其驱动机制,解析了土壤关键元素生物
本书是在<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一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分两部分,部分主要介绍了伯杰系统,常见细菌的检索表,属的提要及种的鉴别等;第二部分介绍了几种鉴定的方法,包括常用的传统分类基本方法和目前通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及快速鉴定和自动化鉴定系统等。本书对从事生物学研究的科技人员,综合性物系,农林医院校的有关师生是一本很实用的工具书。
《中国哺乳动物分布》次将中国现已查明的兽类500多个种及五种的分布情况,以地图和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每一种动物都其分布图及其对应的文字叙述(中英文对照),对学名、亚种名、分布范围、栖息环境以及在国外的分布简况;少数类群还对其变动情况,等等,都作了面全的阐述。本书类群还对其变动情息环境以及在国外的分布简况;少数类群还对其变动情况,等等,都作了全面的阐述。本书为兽类学的研究与应用提人工了系统而切实的最基础的资料,对(1)分析研究中国兽类分布规律,进一步探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2)从分布上检查和发现并解决动物分类学上的问题;(3)跟踪和研究中国兽类分布与变迁;(4)国家研究制定保护与利用兽类资源;(5)有害动物的防治及自然疫源病的研究;(6)古生物及历史生物地理学的研究;(7)国家生物多样性保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介绍临床微生物学诊断的知识与技术。本书共分七篇21章。篇为基础知识篇,叙述细菌和真菌的基本形态与结构;第二篇为医学微生物基本技术篇,介绍细菌学与真菌学检验的基本技术,以及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第三至六篇分别介绍临床常见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形态与染色,以及培养特性、生化反应、鉴别要点和临床意义;第七篇简述微生物检验的自动化和微量化。附录部分包括菌种保存法和培养基的制备,以及临床常见细菌、真菌拉丁学名和中文名对照,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常用术语、缩略语、抗生素药名英汉对照,方便读者检索和使用。全书有彩图(照片)700余幅,示意图110余幅,形象、直观,文字简练,指导性强。相信本书必将成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验人员和临床医师喜爱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鸟类是人类有朋友。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自然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城市生态建设。当我们漫步在绿地、公园、乡村、滩涂,不经意间,人们发现鸟类离我们的距离越业越近了,鸟类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许多市民已经自发开始走出门户,到大自然中观赏千姿百态的鸟类。有鉴于此,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于2004年成立了鸟类专业委员会,旨在提高市民爱鸟护鸟的意识,开展爱护鸟宣传活动,组织市民有计划地开展观鸟活动。 为了使观鸟爱好者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进行野外观鸟活动时有一本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鸟类图鉴,我们根据近10年来的观察记录,并结合文献记载,挑选了222种上海地区常见鸟类和关键鸟种,编写成这本鸟类图鉴。热切期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爱护鸟类、关注鸟类的队伍中来。还希望
《医学真菌学-实验室检验指南》一书是由著名皮肤科学及医学真菌学专家王端礼教授、李若瑜、王爱平教授及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十余位专家教授、专业研究生们共同协作编写而成的医学专业高级参考书。 全书共分二十章,约100万字。主要内容有:真菌的分类与命名、真菌的形态学、医学真菌实验室检查法、真菌病的组织病理学、真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真菌的分子生物学、菌种保藏法、电镜技术在医学真菌学中的应用、抗真菌药物简介、抗真菌药物的体外药敏试验、皮肤癣菌病及皮肤癣菌、酵母菌感染及致病酵母、曲霉病及曲霉、接合菌病和接合菌、暗色真菌病和暗色真菌、双相真菌感染及双相真菌、其他真菌病及其致病真菌、少见真菌病及其致病菌、真菌类似微生物感染及其致病菌、卡氏肺孢子虫肺炎。附录中详细介绍各种治疗药物、培养基、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它是从剑齿象动物群中残存下来的活化石,被视为自然保护的旗舰动物。它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由于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和自身的退化,使它的家庭日渐衰微,为了使其家族繁衍壮大,科研工作者历尽心血,不断探索。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科研人员通过近20年坚苦卓绝的科学研究。终于攻克了大熊猫繁殖领域里的“配种难、受孕难、幼仔存活难”难关,1991年至今已成功繁殖了大熊猫36胎、56仔、成活44仔,创造了大熊猫繁育史上的多项奇迹;为大熊猫的保护和科研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书对大熊猫的历史与现状、饲养管理、营养供给、发情配种、妊娠分娩、人工育幼、疾病防治、野外放归等方面都做了系统详尽的论述。它对充分发挥圈养大熊猫的繁殖潜力、提高初生幼兽和亚成体的
本书由美国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M.R.Nimlos与M.F。Crowley博士组织编写,针对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与热化学转化过程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的计算模拟分析,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生物质转化过程的分子动态行为及微观动态过程。主要内容包括:木质纤维素超分子结构(详细介绍纤维素晶体的超分子结构模拟、木聚糖水解过程模拟、木质素与纤维素形成的复杂结构等),纤维素酶超分子结构(纤维素结合结构域、催化结构域、连接肽、对接模块与粘连模块及纤维小体的计算模拟),以及热化学等过程模拟及其计算模拟相关方法的研究进展。由于相关研究领域进展很快,因此本书增加“后记”部分,列出2011年以后相关研究领域方法与进展。全书内容翔实,可操作性强,可供从事生物质开发利用与生物能源的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本图鉴共记载中国已知的爬行动物4目、25科、120属、384种。每种配以色彩外形图和形态描述、生活习性及分布,并附有分布图。还有纲、目、科、属的主要特征和各阶元的检索表。文后附有中文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本图鉴是中国部爬行动物彩色图鉴,是一部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图文并茂的工具书。 本图鉴可供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各级学校、农林牧业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部门使用,也可供海关、商检、邮政、交通、防疫、卫生等单位的有关人员参考。
本图鉴主要依据作者多年野外和室内的研究积累,并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编绘而成。本书共记载中国的两栖动物已知种302种(亚种),其中包括3个新品种、1个新属。每个种有彩绘图或墨点图、文字叙述、地理分布图,还有纲、目、科、属的主要特征和各阶元成体、蝌蚪、卵群的检索表。书内有形态图449幅,其中彩绘图360幅,墨点图89幅,绝大多数图是依据模式、地模或近模式本产的标本绘制而成的。文本后还附有中文名、拉丁学名索引。本图鉴是中国部全面系统的两栖类彩绘图鉴,记载了迄今为止的中国已知物种,是一种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图文并茂的工具书。 本图鉴可供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各级学校、农林牧业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部门使用,也可供海关、商检、邮政、交通、防疫、卫生等单位有关人员参考。
自上世纪末本书付梓出版以来,至今已近8年,承蒙各界关爱,原书售罄,随着时间推移,医学真菌检验又有一些新进展,如新种致病真菌的发现、检验方法的改进、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更新等,尤其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如基因芯片的建立等,也为医学真菌的检验提供了发展平台,这些就提示本书的再版更新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又增补了几位编委,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充实了不少内容,以飨读者。 医学真菌学发展很快,近30年来深部真菌病患者新增加30-50倍,有人预言。今后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经济蒙受损失。本书作者为全国著名真菌病专家,为适应社会需要,作者将40余年来积累的经验,常规及一些研究成果编撰成册,从理论到实践,从标本到具体实验方法等;从卫生部规定(三级甲等医院)到早期
徐建国编著的《现场细菌学》是为了帮助解决细菌性传染病预防控制现场遇到的问题,根据专业人员的经验和体会编写的。目的是为从事细菌性传染病疫情实验室调查和研究的人员提供一本参考书和技术手册。和传统的细菌学不同,现场细菌学的章节编排不是以分类学为基础,而是以病原菌所致的传染病或感染为基础;除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诊断外,更多的是分离菌株的分析,是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调查,分子分型等。本书主要介绍方法,强调可操作性,包括样品的采集和保存、运输,试剂的选择和评价,以及每个病原菌的生物安全须知,实验活动的风险性分析和防护措施等。 《现场细菌学》重在实用和数据共享,是我国近年来细菌性传染病实验室调查的经验和体会的总结。是从事细菌性传染病或感染调查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也是从事细菌性传染病
本书为已获得极大成功的著作Viral Pathogenesis的精简版,可供医科学生和生物学工作者等作为导读教材或自学之用。此版本提供了全新改编的主题概论,通过大量实例,描述重要普适原理的实验基础,易于读者理解。书中阐述病毒致病的基本原理,讨论宿主免疫及其他宿主防御机制,还解释了如何应用病毒致病机制,更好地研发病毒的治疗和预防措施。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直将这本书作为其研究生课程的教材。 本书特色: 的聚焦于病毒致病机制的导论性教材,不像其他书籍少数几个章节专注于该主题; 全书彩色印刷; 新增了先天免疫、新发病毒和抗病毒治疗等章节。
藻类学是研究藻类这一淡水和海洋食物链中初级光合生物的科学。藻类不仅是浮游动物和滤食性贝类的重要食源,而且具有独特的系统演化地位和生态位功能。《藻类学》自从1980 年版面世以来,已逐步成为藻类学领域的经典教材。《藻类学(原书第4版)》保持了初始版本的样式,同时包含了的关于核酸测序研究等诸多信息。此外,藻类的详细生活史图例及相关类属的细胞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和经济价值等信息完整的呈现给了读者。《藻类学(原书第4版) 》(作者R.E.李)适合于选修海洋生态学、海洋生物学、海洋植物学(藻类学)、湖泊科学及生物海洋学等课程的高年级研究生和本科生阅读。
与其他现有的生物技术教科书有所不同,由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的Clark教授和西南伊利诺斯大学的Pazdernik博士共同撰写的《生物技术:遗传革命的应用》行文简捷直白,文风幽默,通俗易懂,作者在构思每一章的内容时,都从基本概念入手,展开论述,最终充实成具体而详细的原理。 本书内容丰富新颖,话题涵盖广泛,有助于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内涵,如何开展本领域的研究,以及生物技术对未来的影响。 本书适合作为科研院所、综合性大学、师范、农林、医药院校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参考用书,亦可作为科研人员了解生物技术相关领域的参者用书。
本书由来自全国4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细菌学检验部门及医院等的90余位细菌学知名专家、学者共同编著,本书共3篇106章。 上篇(细菌学基础)的17章涵盖了有关细菌方面的主要基础知识,同时记述了一些主要的研究历程与现状;中篇(病原细菌)的64章囊括了人及动物一些主要病原细菌,除分别记述了这些细菌的相应特性外,主要记述了其病原学意义、鉴定方法及研究进展等,另外对一些非病原性但与人、动物健康直接相关的细菌也有描述;下篇(细菌检验技术)的25章系统地介绍了细菌学检验技术与具体内容,包括经典方法及近年研究报道较多并已被学术界所公认的方法;在附录A和附录B中,分别记述了细菌快速检验的研究进展及实用方法。 本书基础理论内容丰富,技术方法可操作性强,融指导研究与实践应用为一体。适合相应高等院校师生、细菌
不说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自然界不一个由空气、阳光、土壤、水等构成的大环境,同时还有一个由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等构成的微环境。同大环境相比,微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似乎更加密切一些。 那么,在这个微环境中,人与微生物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微生物在人体的营养吸收、生长发育,乃至抵御疾病等方面扮演了何种角色?微生态平衡与失调是怎么一回事?“菌群失调”是疾病的原因还是疾病的结果?微生态制剂有哪些功效?服用微生态制剂应该注意些什么…… 本书作者以问答的形式和通俗的文字,生动而全面地描绘了一个神奇的微生态世界。第二版不仅修订、充实了大部分内容,而且增加了“益生元的原理及应用”和“微生态及其制品的进展”,十分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对从事微生态学研究者也颇有参考价值。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介绍临床微生物学诊断的知识与技术。全书共分7篇25章。篇为临床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介绍细菌与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第二篇为临床微生物基本技术篇,介绍细菌学与真菌学检验的基本技术、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及耐药性检测;第三至第五篇分别介绍临床常见及罕见的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形态与染色,以及培养特性、生化反应、鉴别要点和临床意义;第六篇简述微生物检验的自动化和微量化;第七篇介绍临床工作经验,包括如何准确分离与鉴定临床标本、如何做好室间质评以及如何应对疑难菌种。附录部分包括菌种保存法,以及临床常见细菌、真菌拉丁学名和中文名对照,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常用术语、缩略语、抗生素药名英汉对照,方便读者检索和使用。全书有彩图(照片)1000余幅,形象直观,图像逼
《Lewin基因X(中文版)》对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内容涵盖了基因的结构、序列、组织和表达。21位科学家编写和修正了其各自领域的相关内容,使得本书成为相关领域当今颖、全面的参考书。其中大部分修订和重新编排是基于Lewin的《基因精要》第二版,并在内容上额外增加了一些新的章节,结构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使得全书各个主题在排列上更加富有逻辑性。许多章节也重新命名,以便更好地体现它们包含的内容。 本书是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最经典的名著之一,是生命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师生和研究人员的教科书和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