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叶真华、刘琦编著的《矿物和岩石鉴定实验指 导》介绍了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分类, 以及用肉眼和偏光显微镜鉴定的方法,分为四章和一 个附篇。章介绍了依据矿物的形态、光学性质和 力学性质,利用简单工具对矿物进行肉眼鉴定的方法 ,列出了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第二章、第三章和第 四章分别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分类,以 及肉眼和偏光显微镜鉴定的方法,给出了常见岩石的 特征及鉴定描述顺序。附篇是透明矿物的光学显微镜 鉴定的具体方法。 本书适合于工科院校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 工程、道路与交通工程、桥梁工程和测量工程等专业 的工程地质学及普通地质学的室内实验教学使用。
本书以杜家村矿大倾角松软厚煤层开采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方法,对大倾角松软厚煤层综放开采的矿压显现规律及矿压控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可极大提高同类地质条件下煤炭开采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对我国大倾角煤层开采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时也可弥补目前大倾角煤层开采方面研究的不足。 本书可供从事采矿工程、岩土工程、地下工程等工作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生产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运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理论对综合机械化采煤(综采)工作面的安全性进行了系统分析,针对人的特性,分析人为失误的原因,提出控制人为失误的措施。分析了人的模糊可靠性,工伤事故与人素质的关系,工伤事故与人的心理因素、疲劳的关系。在机的c—M—D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机的特性及其可靠度,计算了综采面主要设备组成的生产系统的可靠度的各种指标和故障模式。利用ETA和FTA对综采面事故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对主要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对采煤工作面环境状况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并提出改善井下采煤工作面环境状况的建议措施。最后,介绍了几种新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并对综采面的安全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本书可作为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和系统工程专业研究生教材和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参考教材,亦可作为采矿工程专业、安全管理人员、生
《煤层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作者郭立稳、王福生、武建国、康志强)在分析煤层自然发火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煤层自燃倾向性的鉴定方法、煤层自然发火危险程度的综合评价、煤层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指标气体分析方法;建立了煤层自然发火预测预报系统、开发了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模糊系统;最后介绍了煤层自然发火的防治技术。《煤层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主要供矿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干部使用,也可作为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矿业类专业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参考用书。
针对高温矿井的工程实际,建立含水裂隙岩体的二维和三维传热模型,对裂隙岩体渗流一应力一温度三场耦合作用下的二维模型.渗流一温度耦合作用下的三维模型,通过有限元计算和分析,获得岩体的流固耦合传热机理.基于信息元数据模型,选取影响岩土体导热能力的物理参数作为信息元,单独分析孔隙率、裂隙、裂隙水流速和流体黏性作为信息元对岩土体传热的不同作用,得出信息元和等效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及对岩体温度场的影响,建立深部岩体的流固耦合传热机理理论,为矿井热害治理提供基础。 《裂隙岩体的流固耦合传热机理及其应用》可供矿井高温治理和工程热物理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与教学人员参考
《煤矿一通三防知识100问(第2版)》以专题形式阐述了矿井通风、矿井瓦斯防治、矿尘防治和矿井防灭火等煤矿“一通三防”的基本知识。 《煤矿一通三防知识100问(第2版)》主要作为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的教材,也可以供煤矿企业基层单位进行安全宣传教育使用,同时还可以用作煤矿监管监察人员参考资料。
《煤矿全员安全素质提高丛书:煤矿常见事故预防与应急避险逃生手册》阐述了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概述、煤矿常见事故预防、煤矿常见事故应急避险逃生知识和煤矿常见事故应急避险逃生实例等。
本书为新编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复训)教材2012年修订版,主要内容包括新法律法规、标准与规范,安全技术知识的巩固与提高,安全运行与故障处理,典型事故案例分析等,可供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