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册是根据现行全能标准体系编写的金属材料品种、牌号、性能、应用的大型实用工具书,以常用数据资料为主线,采用图表结合的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资料以及各种金属材料(铁及铁合金、结构钢、专用结构钢、工模具钢、不锈钢及耐热钢、粉末冶金材料、铝及铝合金、铜及铜合金和其他非铁金属材料)的品种、牌号、特性、力学性能、热处理工艺和用途等。全书共分三篇11章,内容全面,数据齐全,实用性强。书末附有钢铁和非铁金属牌号索引两个附录,查找尤其便捷。本手册可供机械、冶金、建筑、轻工、化工、电力、军工等行业的技术、管理和营销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教学参考使用。
金属材料的金相分析,是材料科学研究和生产中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本书密切结合科研及生产实际,从金属材料的成分一工艺一组织一性能相互间关系出发,系统阐述包括钢铁材料、高温合金、粉末冶金材料以及铝、铜、锌、镁、钛等金属工程材料的金相分析原理及方法;详细介绍包括铸造、锻造、热处理焊接以及镀、渗、沉积类表面处理等工艺原理及相关金相分析方法;结合相关检测标准和评定标准,着重介绍各金属工程材料和在各工艺条件下的组织特征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缺陷的判断依据。 本书可供从事金属材料及相关工艺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金相分析人员阅读参考,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金相分析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
本手册基于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特点,兼顾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两个方面,根据设计人员在冲压模具设计过程中的需要,系统地介绍了冲压模具中核心模具的设计标准、原则、步骤与方法,并列举了大量先进实用、全面可靠的结构范例。 主要内容包括冲模设计基础与设计步骤,冲压模具用材料,冲压件设计与冲压工艺性;冲压模具结构中应用量大面广的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成形模的设计原理、方法和要点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冲模,每章均介绍了新颖的典型结构,有些图例为首次发表。 本手册可为从事冲压模具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帮助,也可供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查阅参考。
本书是《钢铁材料手册》第5卷—不锈钢。书中全面介绍了不锈钢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生产工艺、基本技术特性及不锈钢外标准的主要技术要求,是一本帮助读者在掌握和理解标准的 同时,也能对不锈钢的生产和基本技术特性有较深了解的综合性的参考资料。本书可供冶金、化工、石油、机械、航空航天和外贸等部门,以及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有关人员参考。
《模具设计与制造简明手册》(第四版)共四篇。前三篇分别叙述了冲压与挤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和金属压铸模具设计,末篇介绍了模具制造技术。全书各类数据设计表近1000张,图例典型结构近400幅。附录中列出了与模具设计有关的通用数据表和模具术语英汉对照400条左右。《模具设计与制造简明手册》(第四版)按照 更新标准、精选内容、优化体系 的总体要求,对第三版进行了全面修编,使手册更具文字简明、数据可靠、图表清晰、便于查阅的特点。《模具设计与制造简明手册》版为原电子工业部教材办公室规划出版的教学用书,曾获机械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第二版与第三版充实了部分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材料等内容,便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人员查阅使用。手册自出版至今,经17次印刷,印数达15万余册。
科举出身的一介儒臣,创办了中国钢铁工业,显示了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相契合在当时所能达到的高度,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在历史转型期一次凝重的闪光。 《前编 光绪十五年》结合典型事例具体阐述光绪中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有关中国钢铁工业的历史背景。 《本编 荆天棘地千秋业》以原始档案资料为依据,采用考证、叙述、论说等方式,全面翔实地展现张之洞创办中国钢铁工业的全过程。同时,实事求是地考证了百年来受非议的购炉、选址、质量、效益等问题的由来及真相,对评价张之洞这一事业直抒己见;并通过这一过程,揭示张之洞与慈禧、李鸿章、盛宣怀、翁同龢、刘坤一等人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揭露晚清政局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艰巨性、局限性及其必然的历史命运。 作者视野广阔,兼有史才、史
《金属表面防护处理及实验》是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要求,在介绍基本的理论知识外,大幅增加实验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实验技能。主体围绕金属腐蚀的基本机制及其防护做出阐述,由于任何金属材料都存在腐蚀现象并需要进行表面处理进行防护,因而表面处理存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金属表面防护处理及实验》着重抓住表面处理的具体工艺进行介绍,在具体章节对具体处理方法进行了充分的表述。
部分为各种抛光方法的原理与工程,主要介绍了各种抛光技术的原理、特点、抛光液的组成及工艺条件的影响,以及抛光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流程和设备等。第二部分为各种金属材料的抛光,主要介绍了钢铁、铜与铜合金、铝和铝合金、镇和镰合金、不锈钢及贵金属等制品的抛光等。从实用的观点出发,详细论述了金属材料如何选用抛光方法、抛光时的注意事项、抛光液的配方及废弃物的处理等。 适合材料表面处理、制品加工生产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共分为十章,内容包括稀土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稀土的资源及精矿的分解方法、稀土元素的分离方法及化合物的制取方法、稀土金属及稀土合金的制取方法和稀土生产过程的废物处理。重点讲述了稀土资源的特点和不同特点资源的分解方法、溶剂萃取工艺和多组分多出口串级萃取工艺的设计与计算机模拟方法,以及具有发展前景的电解氧化还原?萃取方法、萃淋树脂色层方法和液膜萃取方法等先进的分离稀土元素工艺过程和原理。本书为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科研单位研究人员以及生产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中国铝业发展迅猛,2003年原铝产量达到了550万t,2004年会超过600万t,成为世界上原铝生产大国,而且是第1大国。从2002年开始,中国一跃成为原铝净出口国。 我国2003年铝型材产量为210万t;铝板带材产量为75万t;铝箔材产量超过35万t。铝加工材已成为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 然而,铝加工材特别是铝板、带、箔材仍然有较大的数量的进口,除必要的物资交流部分外,进口的主要是技术含量高、我国目前生产尚困难的产品。《手册》过去是铝加工工作者的“朋友”,在铝加工业中享有盛名。今后,特别是在国家对铝业进行“调控”时期,《手册》一如既往,肩负着为铝加工业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的重任。 《手册》第2版已售罄,应广大读者要求,在听取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第3版除对内容进行修订外,增加1个开篇及铝材应用篇,并把附录列为第5篇,增
作为失效学体系的理论论著之一,本书是作者集30多年来在断口学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撰写而成的一本专著。作者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断口学研究的意义、方法和内容。本书简要介绍了断口学的理论基础——断裂力学基础和断裂物理基础,详细说明了断口分析所用的技术和分析思路,从断裂机理、断口特征、断口诊断和断口定量分析等方面着重介绍了韧性断裂形成的断口、脆性断裂形成的断口(包括环境促使脆性断裂形成的断口)和疲劳断裂形成的断口等类断口,同时还列举了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断口学在断裂失效分析中的应用。 本书是近20年来断口学领域的本专著,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原因诊断到机理研究,阐述了断口学的形成和发展。书中加入了一些作者的研究成果,如以断裂事故宏微观断口的定性和定量
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物理性能极其丰富,是最重要的一类功能材料。决定其性能多样性的是多种能量相近的物理效应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尤其是过渡金属d电子之间的强关联作用。本书从强电子关联最基本的 Hubbard模型出发,跟随章节的深入,循序渐进地引入更贴合实际的物理效应,例如原子在晶体中的变化、轨道结构、自旋轨道耦合和非整数电子占据等,从而抽丝剥茧地解释了过渡金属化合物中多种有序态(例如磁序、轨道序、电荷序)与物理性能(磁性、铁电性、多铁性、超导性、金属 绝缘体转变)之间的关联和起源。本书是理解过渡金属化合物中物理机制和由此导致的重要功能特性的全面总结,是凝聚态物理、材料学等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RAL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钢材产品研究开发过程针对低成本低合金耐磨钢组织性能控制及系列耐磨钢开发研究工作的总结,技术先进。本书对冶金企业、科研院所从事钢铁材料研究和开发的科技人员、工艺开发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供中、高等院校中的钢铁冶金、材料学、材料加工、热处理和焊接等专业的从教人员及研究生阅读、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了冷挤压工艺及模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并列举了许多应用冷挤压技术实例,总结了作者十几年冷挤技术科研成果及教学工作经验。全书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包括:冷挤压概述,冷挤压的基本原理,冷挤压件原材料及冷挤压前的准备。冷挤压力的计算及压力机的选择,冷挤压模具,冷挤压工艺实践,冷挤压工艺发展。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电视、专科学校、工厂、研究部门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感应炉冶炼的基本理论和生产实践,详细地论述了工频感应炉、巾频感应炉、真空感应炉、等离子感应炉和增压感应炉的冶炼设备和基本工艺,详细地介绍了感应炉冶炼的脱氧、脱硫、脱磷、去除杂质元素和非金属夹杂物以及合金元素控制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本书为我国全面介绍感应炉炼钢的专门著作。适用于从事特殊钢与合金生产、科研和金属材料研究的人员参考,可以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