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基于 的二氧化碳捕集主流技术,介绍了胺基材料捕获二氧化碳化学过程基本原理、溶剂吸收二氧化碳技术、固态胺吸附二氧化碳技术、膜分离法分离二氧化碳技术,涵盖了二氧化碳捕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技术工艺和应用效能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当下 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以及应用示范,不仅使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对该技术领域有全面的了解,而且对进行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净化技术、装置设计等研究的相关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指挥控制与火力控制一体化是信息化装备发展的必然,它已成为当前指挥与控制领域技术发展的一大热点。本书立足技术发展前沿,分析了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对指挥控制与火力控制一体化的军事需求,主要从理论上对指挥控制与火力控制一体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细致的探讨,同时结合工程实践对指挥控制与火力控制一体化系统的构成、关键技术、设计、集成和评估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列举了两个具体示例加以说明。
导弹武器装备的创新是一项特殊的创新活动,是在特殊的生态下创造特殊的产品,产生特殊的用途——战争。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导弹的创新,既具有一般创新的本质和规律,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会面临特殊的困难挑战,有特殊的素质要求,要遵循特殊的思路方法。《导弹创新概论》中提出的十种创新方法,是在成功创新的实践中学习、总结的经验,对创新的践行者是一种思路上的参考和借鉴。 《导弹创新概论》的重点是将“重新定义”作为思想的灵魂和创新实践的抓手。“重新定义”的产生来源于一个思想的追问:是谁定义了导弹?虽然经过四代装备的发展,为什么它的功能组成、产品形态、运用样式没有发生根本改革?思考的结果,正是这种原始定义成为束缚导弹创新的枷锁和牢笼;不是不能重新定义,而是没有勇气去质疑、挑战和颠覆被书本和前人灌
《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由尹晓冬著: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开始传入中国。由于战争的需要,西方火器成为最早受到明朝重视的西方技术之一。明朝中晚期传入的佛郎机、鸟铳、西洋火炮等西方火器提升了中国的火器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与此同时,明清时期的弹道知识也逐渐发展起来。《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通过对明清火器文献的分析与解读,从技术史角度,对 16-17世纪传入的佛郎机、鸟铳、西洋火炮的制造工艺以及相关弹道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对火器史和明清科技交流史感兴趣的读者,会从书中得到一些收获与启示。
为了提高广大科研技术人员及工艺、质量等人员和第三方质量监督人员在工艺技术和质量检验方面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为特征的现代生产,使军工企业生产组织、计划、协调、控制及现场管理、物质管理、品质管理等工作变得更为重要和复杂化。在工厂的管理上,如何使规模、效益与多样化需求相结合,就成为现代企业工艺管理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武器装备研制工艺管理与控制》即从以上特点出发,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吸收多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及经验,结合企业传统的管理方法编著而成。全书共七章节,内容包括工艺管理综论、装备研制工艺工作策划、装备研制工艺(技术)设计及管理、装备研制工艺和工艺标准化评审等内容。
《地空导弹发射系统及其技术》以地空导弹发射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阐述了地空导弹发射系统的相关概念、主要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及其采用的相关技术。系统介绍了导弹发射方式、发射系统、发射技术、发射场地等基本概念,发射装置的一般组成、各组成部分的设计要求和典型结构,发射控制系统的工作程序、计算机控制发控系统、发控系统数据通信和发控系统配电技术,倾斜发射、弹射发射和垂直发射方式及其采用的关键技术等。 《地空导弹发射系统及其技术》可作为武器发射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和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等方向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亦可供从事导弹发射系统研究、设计和试验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和使用。
李晓松、吕彬、肖振华著的《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评价》以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评价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全面分析了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研究了体系评价总体思路,建立了体系管理模式评价模型、民营企业融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评价模型、体系建设效益评价模型、体系建设风险评价模型、军民融合度评价模型和体系实现路径评价模型。 《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评价》可作为军事装备学、军事运筹学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科研单位和院校的研究人员以及从事装备发展论证、装备采购等工作的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