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第一版教材的基础上,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 教、学、做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结合近年来包装印刷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遵循理论适度、注重实践、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的原则,修订再版而成。同时,将工匠精神、绿色环保、团队协作等基本思想融入新版教材。 全书以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6个项目,24个工作任务,对纸包装印后加工涉及的裁切、覆膜、上光、烫印、模切压痕、糊盒等工艺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方法进行了穿插讲解,内容重点突出,深浅适中,理论联系实际,图文并茂,体现 教、学、做 一体化。 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包装印刷类专业的教材,也适合作为包装印刷企业员工培训的参考书。
本图书是一本层次为高职的印刷专业核心教材。是□011年第二版的修订版。本书从内容上来说,对目前印后加工知识作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本书意在让学生认识印后加工的工艺和流程,同时掌握印后加工设备的特印后加工设备的特点,机械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应机械结构的使用调节和一些故障解决的方法。为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本书采用项目引导和任务驱动为一体的指导思想进行编写,具体有十五个项目组成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对印刷品表面整饰加工着重讲述了覆膜、上光、烫印、印
本教材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被*评选为 十二五 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 本书由三大部分构成。部分,介绍与色彩管理技术相关的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第二部分,介绍印刷流程各环节色彩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现技术,希望使用人员能通过学习色彩管理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掌握色彩管理技术在生产流程中的整个应用技巧;第三部分,介绍色彩管理技术在色彩复制流程中的整体应用,以及色彩管理理论的新发展,针对色彩管理技术的应用者与专业人士,希望阅读本书后对色彩管理技术有一个全面而综合性的掌握,并结合实际工艺流程中的应用提高对色彩管理技术的全面认识。 本次出版已经是本书的第四版本。该版与之前版本有一定革新。一方面该书在每个项目后增加了知识点,以明确学习重点;同时增加了相应的习题集,以满足教学复习与知识的理
本书根据2010年国家*包装分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包装工程专业规范》中的要求,兼顾教学与企业需要、理论系统性与工程实用性要求等原则等修订而成。本书共分十四章,分别就包装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包装件的流通环境、缓冲包装材料的动力学特性与测试方法、各种运输包装的优化设计与试验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此外还引入了*近几年在企业咨询中进行缓冲包装数据的一些案例、设计方法与数据,补充了物流中有关标识代码的*发展,介绍了国内外新开发的重复使用木箱和瓦楞纸箱新进展,增添了塑料周转箱与散货箱等新产品内容,对托盘等内容讨论得更加详细和实用。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包装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用教材,也适用包装技术人员使用。
《印刷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是印刷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实验用教材,本书以多门印刷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现有的实验设备能力,以一些典型的实验项目为对象进行编写的,主要以教学实验内容为主,可用于印刷工程类专业课程配套使用的实验教材。《印刷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作为专业实验的参考资料,能够在专业实验中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获得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同时,可以方便学生提前预习专业课程的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的目的及要求,掌握实验原理了解实验内容及步骤,对实验中所使用的实验设备有个初步的了解,掌握其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对后期实验课能够顺利完成有一定的帮助。《印刷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主要包括以
《全国高职高专印刷与包装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统编教材:印刷专业英语(第2版)》在内容和体例上紧紧贴合高职教育培养掌握所需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教育目标,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方便教师教学,新版教材还为授课教师提供配套的教学资源(电子版),包括全部课文的译文和参考电子课件。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 中的一种。作者对印刷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印证资料极为丰富,议论雅正,是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
本书在三色学说、四色学说及五行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五色学说的理论体系。根据色彩与五行的同构关系,阐述了色彩与物体、生理及心理的对应关系;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明确了色彩之间相和相胜的原则,建立了 五色 本色 的色彩设计体系,为包装色彩的设计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本书分4篇共9章,从包装色彩的物理理论、生理理论、心理理论、设计应用、描述理论、复制理论等方面,系统地反映包装色彩形成与表述、设计与再现的现象与规律,是对包装色彩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的有机结合。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包装工程、印刷技术、工业设计、美术装潢等有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亦可供从事包装、装潢、美术、印刷、广告、摄影等工作的技术人员阅读。
本书主要是对印刷材料进行介绍,包括:常用印刷纸张、包装印刷材料、印刷油墨、印刷橡皮布、印刷墨辊与润湿辊、印版。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内容丰富、实用,同时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全书以通俗简练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印刷材料的基本知识,转变传统教材以知识体系为主线的编写思路,充分体现应用技术的需要。具体来说,本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深入浅出、浅显易懂,适于自学;第二,任务驱动,理论以够用为前提,强调实用性,尽量选取与印刷生产有关的生产实例;第三,有一定数量的实践操作和习题,以加强对印刷材料性能的掌握。 本书适合作为印刷、包装专业学生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印刷、包装工作者的技术参考书,还可用于印刷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参考教材及在职技术工人的培训教材。
汇聚包装物流专业的先进技术 包装技术和物流技术连接桥梁 涵盖近年来行业有价值的经验 附加成本管理和优化决策内容 反映国内外在包装物流领域的研究进展 系统介绍包装物流技术的理论知识
刘尊忠、鲁建东编写的《防伪印刷与包装》是在《防伪印刷与应用》(2008年出版,多次重印)一书的基础上,吸收了读者的意见建议,补充了部分新工艺、新技术,调整了部分结构和内容修订而成。在介绍一般防伪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对印刷和包装防伪技术的范畴进行了分析,并以印刷工艺流程为主线介绍相关的防伪印刷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应用和相关问题,并对几种特殊的印刷防伪技术进行了介绍。 本书编著者有从事多年教学科研工作的一线教师,有常年从事印刷包装生产的一线技术人员、科技研发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 编著者深入走访了有代表性的印刷包装生产企业,现场了解防伪印刷包装技术的材料研发、工艺设计、包装设计的过程,获取了宝贵的手资料,并进行技术加工,力求使本书具有新颖性、全面性、可读性和与实际生产结合的紧密性。
本书编者力图贯彻第二版手册的编写指导思想,即在内容上要反映现代印刷工艺和设备,反映现代科技水平;文字、图片的编写要符合手册工具书籍的要求,能满足印刷行业中级及中级以上的技术人员的阅读和使用,讲究实用,作者相信这本设备分册在内容深广度和先进性方面,能够基本达到手册的要求,读者可以从中受益。分为印刷机和印后加工设备两部分,介绍了印刷设备的有关知识。
《数字半色调技术》由姚海根、程鹏飞编著,讨论数字半色调技术,从连续调到半色调的转换是数字印刷乃至现代印刷的核心技术之一,适用于所有以二值记录原理工作的所有设备,包括只有二值描述能力的显示系统。章简要介绍半色调技术的起源、数字半色调的出现与主要发展方向等。第二章讨论连续调图像的重构原理,包括阶调重构和物理重构及质量评价。第三章围绕模拟传统网点的记录点集聚有序抖动技术展开,以有理正切和超细胞结构加网为主。第四章针对记录点分散有序抖动技术,得到伪*半色调图像。第五章从经典误差扩散开始,分析其蓝噪声特征后过渡到修正误差扩散算法和蓝噪声蒙版。第六章涉及幅度调制、频率调制和复合加网等重要概念,以及复合加网的实现方法。第七章介绍迭代优化半色调技术,例如直接二值搜索、遗传算法、退火算法和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是以目前应用非常广泛、非常有发展前景的FDM及SLS技术路线来解说3D增材制造的技术原理,以典型的适用于教学、个性制作、工业首版模型以及艺术设计的3D机器作为样机,详细讲解其操作步骤及具体应用。教材共分10章:什么是3D打印,如何获得打印模型,FDM机的使用,SLS激光机的使用,分层软件的使用,打印耗材塑料丝的生产,机器的维护以及3D打印的广阔未来等。
《印刷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探索》内容涵盖从行业宏观规划到中观体系,再到微观工艺技术环节,从印刷行业政策到数字化智能化体系,再到关键技术和应用探索。 《印刷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探索》对印刷行业转型升级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可以为印刷包装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技术和方法指导,并作为行业的参考用书使用,也可以作为印刷包装智能制造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目。
纸类包装容器是目前包装行业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包装容器。在日常的设计过程中,一般只能完成平面制作,即只能实现二维,不能实现三维立体效果,无法检测成型效果。ArtiosCAD具有功能完善的CAD/CAM系统,可在设计包装盒的结构和图案时,方便地用计算机选择包装材料、瓦楞纸型、外观尺寸和款式,设计和处理纸盒盒片结构,排料方案、印刷装潢图案,绘制背衬加工轮廓图、盒片排料模切图等。概括地讲,ArtiosCAD具有以下四大功能模块:设计功能模块、盒型库、排版功能模块和3D检测功能模块。可快速实现纸盒包装,受到很多企业的青睐。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很多高校开始开设ArtiosCAD课程。 ArtiosCAD软件的功能非常强大,而且使用习惯和很多软件有一定的差异,为了更好、更快地掌握此软件,《ArtiosCAD包装结构制作教程》结合 项目驱动法 教学法,整合多个
印刷品是图文复制的结果,原稿、材料、设备、成像和转印工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印刷图像。印刷图像的质量代表了印刷质量。印刷图像质量测评技术及其应用越来越受到行业重视,对于印刷质量提升及印刷工艺技术的多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印刷图像质量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主观评价法、客观评价法和基于视觉的评价法。传统的印刷图像质量主要由客户的主观印象判定,但其过程困难且结果稳定性较差,因而客观评价和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彩色印刷图像质量的测控非常重要。 决定印刷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有清晰度、阶调层次、颜色,以及非理想印刷效果的各种缺陷。传统基于光度和色度仪器的印刷质量测评内容,更多地适于印刷过程控制的质量指标,而对于清晰度等图像质量属性,光度、色度仪器不再能发挥作用。相比之下,CCD数字成像技术更适用于印
整体的设计过程是由文字编辑、美术编辑、技术编辑共同完成的,因此,实质上书籍设计既要了解整个过程,又要和其他编辑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以求达到理想的书籍形态。之前,书籍设计师即所谓的“美编”仅负责书籍的封面设计,技术编辑负责书籍的版式设计,这种分工不仅没有考虑到整体设计的需要,并且使得书籍设计的过程和工作分散,出现各自为政、各顾一方的局面,致使书籍审美的整体性和格调的统一性受到影响。不管“小书、大书”,书籍设计应该把封面、版面、材料、印装等当作一个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多因素的系统工程来进行。割裂开来做的结果,肯定是缺少整体的美感,致使我国的书籍设计处于低水准的重复和徘徊之中。在书籍日益商品化且竞争激烈的,书籍整体风格尤为重要,因此,这种分工形式应该有所改变。 在书
本书围绕大印刷这一主题、以概述、印刷工艺、印刷设备与材料为主线,从印前、印中、印后几个方面选取比较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配合的印刷发展史、印刷标准化建设、新材料技术设备介绍,试图给出一个印刷的大致轮廓,使读者对印刷形成一个初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