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SL 1-2014《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编制本标准。本标准共8章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涝区、农田、城市、乡镇和村庄、重要场(厂)区、治涝工程体系。为适应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的治涝要求,规范涝区治理的设计标准,根据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治涝工程建设需要,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治涝规划和治涝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工作。
【新华书店旗舰店】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 李广贺 著作 原价 ¥33.40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1-01
黑河流域之所以成为外内陆河流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主要是由于黑河中下游地区严重荒漠化,居延海干枯,并成为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形成了波及中国北方中国北方甚至东亚地区的强大少尘暴,引起了中国政府的调试重视和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黑河流域横跨中国西北地区的青海、甘肃、内蒙古等三省区的四个市(州、盟),全长821公里,流域面积13平方公里,途经著名的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 本书基于对黑河流域9个县区(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青海省祁连县,甘肃省的张掖市甘州区、肃南县、山丹县、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金塔县等)的社会学问卷调查,描述和分析了黑河流域水资源和水污染的状况,水资源与农/牧业,工矿业发展的关系,水资源与土地退化或沙化,森林和草地减少等关系,并比较了不同经济区和
许拯民、赵可锋、梅宝澜、唐磊编著的《水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介绍了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对水利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全书分四篇共二十一章。首先介绍了水资源的概念及水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其次综述了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阐述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序、步骤、方法和理论,并对水资 源开发利用进行了评价。再次,在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 水利可持续的基本概念与测度的理论以及系统模型和信息系统。最后,总结了水资源管 理的内容、 体制以及我国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水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可作为高等院校水利水电类专业的教材使 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 参考。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保障人类社会持续异性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然而,自然的变迁、人类的存在与发展却给水的世界带去了重重危机。伴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水量过度开发、污水肆意排放等活动导致水资源不断遭受着严重破坏,地球上可供生产、生活、环境使用的水资源正在趋于极限。 本书在回顾外水资源恢复与补偿研究现状及发展真挚的基础上,明确界定水资源恢复和以水资源恢复为目的的水资源补偿的概念及内涵。运用自然界水循环原理与规律,阐述水资源可恢复性机理,探讨实施人工恢复活动与水资源数量及水体质量恢复的内在关系。继而从与水资源恢复补偿密切相关的价值补偿、竞争性用水补偿、水环境保护补偿、水源涵养与保护补偿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进行
本书以流域为主体,分析了流域水权制度的特征,重构了流域水权制度体系与制度安排,对流域水资源的使用权制度、交易制度和水权监管制度等进行了研究,对我国以用水目的为标准确定的初始水权配置位序予以重新界定,确定了流域初始水权配置位序的规则。基于公平、环境与效率,提出了初始水权配置的两步合成法,即通过行政手段与民主协商相结合向用水户配置初始水权,通过拍卖途径对剩余水量进行竞争性市场分配。提出以流域为单元建立水权交易所,探索性界定了流域水权交易所的公司性质、组织形式与运作模式。在流域水权制度框架下,研究了排他性的水环境资源的使用权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了水权交易和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的博弈分析模型。 本书可供水资源、经济、水利规划与管理、环境管理、水行政等方面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相
“黄河流域水资源全理分配和优化调度研究”系“八五”国家重科技攻关项目“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第四课题专题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黄河水资源、地区经济发展趋势与水资源需求、黄河水资源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干流水库联合调度初步研究、水资源合理配置、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专题研究主要成果与今后研究意见。该专题研究成果曾获1997年水利部科技进二等奖。 本书系上述专题研究成果经济深化后的著述,可供从事有关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的科技工俄者,以及从事或关心黄河治理,开发、研究的人士参考。
《环境变化条件下的地表水资源评价方法及应用》在水资源数量与质量联合评价方法基础上针对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并对每一个河道功能区段,根据假设的取水口位置,引用段首控制法和段末控制法的概念,提出了两种计算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方法,并结合黑河流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计算;在这一过程中考虑生态价值提出了基于生态理论的生态需水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黑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研究和实践。 《环境变化条件下的地表水资源评价方法及应用》可供从事水文水资源相关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农村供水工程是一项改善农村环境,为提高农民生活、生产水平服务的主要公用事业。全书共五章,从节能降耗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供水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输配水管网优化设计和提高泵装置效率的方法等。 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农村供水工程教学及科研工作的总结,以期能够推动我国农村供水工程技术的发展。 本书可供水利水电、城市给排水、农业水利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科研和设计人员阅读,亦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本书阐述了水资源的性质、作用以及水分循环的过程;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介绍了水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方法与标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了有益的探索。
环境流量是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也是水量分配的基础。《环境流量界定与管理》主要对环境流量的内涵、环境流量的计算方法、环境流量确定的过程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全书共分7章,前4章主要阐述环境流量的理论与方法,从河流生态资产、河流保护目标出发,对环境流量的内涵、组成、特征、估算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5章椒江环境流量界定,按照《环境流量界定与管理》提出的思路和步骤,具体阐明环境流量界定的过程,包括生态资产的识别、河流资产受到的主要威胁、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的流量识别、河段的划分、环境流量估算方法的选择,环境流量的计算、计算结果的风险评估,实施环境流量的障碍因素及其改进建议等。第6章介绍了国际环境流量管理的2个案例。第7章论述了环境流量面临的挑战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
水是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然地理备要素中嚣敏感和脆弱的因子。随着全球经济的笈展世界各地河流,湖泊的健康都出现了的问题,流域发展与河流文明正面临着空前的危机,流域性的求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作为三晋人民的。母亲河——汾河,历史时期湖泊众多,水量丰沛,灌溉衷业发达是山西最发达的经济区。但现在挪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出觋了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漏斗区面积扩大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捣示流域水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变迁过程是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孟万忠编著的《河湖变迁与健康评价--以汾河中游为例》依托历史文献、地层、考古、孢粉动檀物化石,器测的气象,水灾数据等资料,综合分析,相互印证 以全新的视角揭示出第四纪更新世以来汾河中游河瑚变迁的过程、原
2007年是我院——我国个河口海岸专门研究机构(河口研究室)建立50周年。为纪念我院成立50周年,从2007年9月17日开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研讨等系列活动,其是包括承办“国际IMBER/LOICz陆架边缘开放科学会议”——全球、区域变化和人文活动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承办“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人暨学术研讨会”,举办“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50周年庆典大会”,举办“陈吉余院上河口海岸研究6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等等。为更好总结我院50年历程,我们印发了《实践与创新——河口海岸50年》一书,献给为河口海岸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