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江市作为长江大保护先行先试的试点城市之一,由三峡集团牵头开展长江大保护工作,以城镇污水处理为切入点,用流域治理的系统化思维全面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两河流域 (十里河、濂溪河)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内容全面,治理成效显著,是九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中的代表项目。本书梳理了该项目工程建设和机制建设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可供长江沿线城市在水环境治理工作中参考和借鉴。本书共分6章,分别是综述、系统设计、工程案例、治理经验、治理成果、总结及可持续发展。本书将水环境治理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在城市水环境整治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城市水环境治理和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的健康发展。
《中华水文化概论》是由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组织河海、武汉、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高等院校的教授和水利行业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的一本介绍中华水文化知识的读物。本书根据多年来各方面研究水文化的主要成果,就水与社会、水与政治、水与经济、水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由物态水文化、行为水文化、精神水文化、地域水文化、时代水文化等五大要素构建的水文化的基本架构,观点明确,文笔流畅,通俗易懂,融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可供各级领导进行水务活动决策和水利院校及社会上开展水文化知识教育时参考,也是为广大读者提供的一份有益的精神食粮。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分设水资源评价和供需平分析、防洪减灾对策、农业用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城市水资源利用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北方地区水资源配置和南水北调、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等7个课题,经过43位两院院士和近300位院外专家近两年的紧张工作,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提出了8个专题报告,并在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形成了项目综合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集》(以下称《报告集》)共分9卷,汇集了该项目的系列研究成果。本书为《报告集》的第3卷,共分4部分:首先阐述了中国防洪减灾对策研究综合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大江大河的防洪减灾对策;对我国洪水、风暴潮、旱涝等灾害的发生规律、发展趋势、防御对策及城市防洪的防洪减灾系统的
本书按照国家、水利部、建设部对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要求,结合全国水文水资源设施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特点,分别从水文水资源设施工程基本建设程序、招标投标管理、合同管理、投资控制、建设实施阶段管理、建设监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验收、后评价等方面,对水文水资源设施工程建设项目各面、各阶段具体内容和要求进行了系统介绍。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可操作性强,适合从事水文水资源设施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计划管理、财务管理、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后评价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使用。?
《水源地保护规范研究》(作者王研、唐克旺)是在国家质检总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水源地保护规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编写而成。本书系统梳理了外水源地保护标准,论述了水源地保护标准体系以及水源地保护规范草案编制的依据和方法,提出了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草案。本书共分6章,内容包括国外水源地相关标准现状、我国水源地保护及其标准现状、水源地保护技术标准体系、水源地保护关键标准研究和建议、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研究等。《水源地保护规范研究》可供水利、环境保护、卫生、标准化等部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以长江中游地区这一相对完整的、独立的区域为研究范围,以新石器时代直至现代为研究时段,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史籍、资料,运用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环境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资料分析与实证研究,全方位地探讨了长江中游地区水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综合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人水关系的演变规律和特点,全面揭示了长江中游地区人水关系的复杂性。本书共分四章。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分上、下两篇共15章。其中,上篇共7章,在绪论后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渔业资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鱼类种群鉴定方法,年龄和生长,摄食与肥满度,繁殖习性与繁殖力等;然后介绍鱼类集群、洄游的基本规律,渔业资源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水体富营养化、全球气候变暖和气候异常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同时,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演变特点以及保护策略进行了系统阐述;在第六、七章主要介绍渔业资源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以及渔业资源生物学实验的方法和手段等。 下篇共8章,在绪论后主要介绍海洋渔场环境与鱼类行动的关系,优良渔场形成的基本原理,利用人工鱼礁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的原理及方法;同时,阐述了渔情预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渔场图的编制;最后
本书是作者在近15年来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基础上撰写而成,书中以世界广泛关注的跨境资源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近几年国际上的研究进展,着重对国际河流流域的特点和合作开发中跨境资源环境问题,特别是跨境共享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公平分配与协调管理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国际河流共享水资源的水权、国际水法原则、水资源分配模式与指标体系、水冲突求解方法、流域综合开发与管理理论等一系列前沿科学问题。 本书是我国本全面反映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专著,具有基础性、前瞻性与应用性,可供水资源开发与管理、环境科学、生态环境保护等部门的科研与管理人员,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为《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化学处理》修订第二版。本次修订主要补充微生物控制方面的内容。全书分为11章,主要内容为: 1?敞开式循环冷却系统的冷却设施及其运行参数; 2?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与水质的关系、水中的碳酸平衡、判断水垢形成倾向的方法; 3?水冷却器的结构、传热、损坏原因及其防护; 4?循环冷却水系统中腐蚀和结垢的危害及化学处理技术,常用的缓蚀阻垢的药剂、配方及其筛选方法; 5?系统中微生物及污染物质的危害和处理技术; 6?化学处理的现场管理及经验。 本书力求理论与现场实践经验相结合,通俗易懂,便于自学。可供水处理技术人员参考,并可供化工厂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了解循环冷却水化学处理的技术知识。
本书以长江中游地区这一相对完整的、独立的区域为研究范围,以新石器时代直至现代为研究时段,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史籍、资料,运用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环境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资料分析与实证研究,全方位地探讨了长江中游地区水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综合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人水关系的演变规律和特点,全面揭示了长江中游地区人水关系的复杂性。本书共分四章。
《乡镇水利管理员基础教程》根据乡镇水利管理人员日常工作所的基础知识,从培训和学习的角度出发、精心编写本教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气象水文基础知识、水利工程识图、小型农田水利基础知识、防汛抗旱基础知识、防洪与减灾、农村自来水、安全用电、乡镇水利管理员工作规程等。《乡镇水利管理员基础教程》可作为乡镇水利管理人员、水利基层干部的培训教材,也可供广大水利工作人员、基层干部提高专业技能,自我增值的工作参考用书。本教程由艾英武同志担任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各地人民群众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大、中、小不计其数。本文献集精选黄河流域的五大水利工程——人民胜利渠、刘家峡水电站、三门峡水利发电工程、引洮工程、引大入秦工程的建设资料,内容涵盖工程修建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宣传与组织、群众团结协作、 援助等方面,资料来源主要为各种地方民间文献、内刊、报纸等,时间段自1950年到1995年前后。该书内容丰富、范围广泛、资料可信度高,不仅呈现了这些大型工程何以能够在物资紧张和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成为可能,还是研究工程涉及区域社会经济史与百姓日常生活史的重要资料。
本书创建的7项关键技术,形成黄河流域旱情监测与水资源调配的适应技术体系,显著提升流域应对干旱的水资源调配技术水平。取得流域干旱、洪水发生和演变的特征以及灌区灌溉需水对干旱的响应等3项认识,形成黄河流域水旱灾害中长期演变的科学认知基础,提高流域应对干旱与洪水的管理能力。开发的3套模型系统,形成支撑旱情实时监测与应对干旱的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平台。
《大国水情:中国水问题报告》,披露了中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解读中国水问题存在的内在根源,剖析了世界上水资源管理的先进经验,为中国解决水问题、水危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水文分析计算与水资源评价》一书旨在从理论和方法上,较全面、系统地总结长江委在流域规划、工程设计和防洪调度、流域管理中,解决水文水资源专业问题的经验,以大量实例,剖析、论述现行方法的科学性、适用性,同时,结合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展望,介绍、阐明新方法的前瞻性和可行性。本书有助于承前启后,推动水文、水资源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促进水资源永续利用。本书系长江水利委员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丛书之《水文分析计算与水资源评价》分册。共分14章,集长江委几代水文职工和水文水资源科技工作者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