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介绍了化学需氧量(COD)、氮、磷、重金属、浊度、pH值、电导率等的一系列水质分析方法,在线监测仪原理与操作,水质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水质在线监测仪运营管理。另外,本书还整理和收录了废水排放标准限值以及水质在线自动监测方面的法律法规。 本书可供水质分析仪运营和维护人员、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企业环境监测部门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使用。
......
本书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河道特性,总结了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10年来的防洪报告编制经验,梳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涉水建设项目防洪评价审查要点、防洪评价计算主要技术手段及防洪评价报告编制的关键技术,并针对河口区、网河区和内河涌不同河道特征、不同类型建设项目进行了实例解析。本书旨在提高珠三角及河口区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水平,也可作为水行政部门防洪评价审查的技术参考。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水系纵横交错,河流如同大 地的血脉一样源远流长,而星罗棋布的湖泊则如同镶 嵌在大地上的明珠。本书以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以 及十大淡水湖、十大咸水湖等湖泊为重点,通过凝练 的文字和优美的画卷,为读者展示我国江河湖泊的风 采以及和它们有关的常识、故事。
我国是世界上发展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千年社会发展进程中,各族劳动人民为征服自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消除水害,开发水利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我国极其丰富的史籍中,记载着水利事业数千年悠久的发展历史。水利技术是生产力,水利事业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总结我国水利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科学技术成就,是研究我国历史和科学技术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也会有的借鉴作用。我们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试图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我国水利发展的简要进程以及它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试图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分析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初步的探讨。为了较好地阐明以上内容,本书采用以水利发
毕小刚主编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实践》总结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从背景、理论、小流域调查、规划布局及措施配置、主要治理措施、关键技术研究、政策与管理、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到大流域的水源保护等方面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旨在为全国类似地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事业。 《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实践》可作为各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供从事水土保持、水源保护、生态与环境等方面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本书系统论述了利用天然示踪和人工示踪调查堤坝渗流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堤坝集中渗漏通道的形成机理。全书共分九章,包括总论、堤坝建设各阶段渗漏研究、渗流研究常规方法、温度示踪方法、环境同位素示踪及水化学方法、人工示踪方法、示踪方法测定裂隙岩体渗透性、堤坝管涌和接触冲刷破坏机理、水库内部的渗漏试验。本书重视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通过大量工程实例检验理论的可靠性。 本书可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水利水电工程、地下水勘察等专业科技人员参考,以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使用。
本书围绕建设山区微水电站这一主题,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微水电的概念及特征,常用微水电机组、水头和流量测定及微水电机组的选型,微水电土地工程,微水电安装与调试,微水电机组的维护以及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本书文字简明,图文并茂,适合广大农民及村镇电工阅读参考。
世界上,没有哪一条江河,能够像长江三峡这样,拥有长达200公里的山水画廊,拥有7000年的文化积淀。在没修三峡工程之前,说到三峡,人们就会想到李白笔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千古绝唱。今天,再说到长江三峡,人们就会想到毛泽东“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著名诗句。修建宏伟的三峡工程,改造三峡河段的天然河道,开发长江三峡水力资源,造福中国人民,是中国几代领导人和水利专家的梦想。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梦想变成了现实。在三峡发生从河到湖的巨大变迁的临界点上,我们进入,我们记录,我们见证。即将消失的,我们留下了它们的身影;正在发生的,我们记下了它们的过程;将要发生的,我们与所有的读者共同期待并且深深祝福。李金龙编
《潮汐河口河床演变与治理(精)》由熊绍隆编著,根据外26条河口资料,以影响河口形态及其演变的最重要且相互独立的因素,即径、潮流比值α和径、潮流含沙量比值β的合理组合αβ1/2作为分类指标,将潮汐河口分为河口湾型、过渡型和三角洲型类(其中Ⅱ、Ⅲ类又各分为三个亚类),较好地归纳出不同类型河口的形成条件和河床演变的主要特征。接着运用典型实例,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类型河口水沙运动和河床演变特性,概述其治理实践,并据以综合分析了潮汐河口开发治理的共同原则和各类河口的治理关键与难点。
王裕宜、詹钱登、严璧玉等编著的《泥石流体的流变特性与运移特征》是一本研究泥石流体的流变特性和运移特征的专门著作。《泥石流体的流变特性与运移特征》系统地论述了泥石流体的组成特点和理化性质、泥石流体的应力特性和剪切稀化现象;泥石流启动应力过冲的突发机理、泥石流规模与频率的自组织临界特性、流变模型和二维演算模式、黏性泥石流体的阻力特征与流速参数的确定。《泥石流体的流变特性与运移特征》还专门阐述了全球气候变化下的黏性泥石流体输沙年际特征、强降水与泥石流侵蚀输沙的相关性、雨季不同时段泥石流侵蚀产沙特征、泥石流输沙规模年际演变趋势数值模拟。并从泥石流体流变模型出发,分析了泥石流沟道冲淤变化与危险度的评估、泥石流体堆积结构及构造特征和堆积坡度、堆积范围等多因子预测模型。《泥石流体的流变特
以山东黄河涵闸工程为例,系统分析了黄河下游涵闸工程老化病险机理,探讨了工程老化评估方法,提出了工程老化病险预防及整治措施,介绍了涵闸工程抢险及除险加固有关问题和典型实例、涵闸自动化监控新技术、黄河下游涵闸引水减淤技术,总结了部分新兴涵闸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病险研究新技术,并对当前涵闸工程老化评估方法的改进及整治措施的选择提出了建议。尽量做到严谨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工程实例相结合,力求科学实用。适合于从事涵闸工程设汁、施工及运行管理的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由宋晋华、杨致强编著的《山西洪水研究(精)》资料丰富翔实,内容广泛,在洪水规律研究方法和特性分析方面有所创新,较客观地揭示了山西省洪水的诸多规律和特性,是一部集资料性、研究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洪水研究专著。主要内容包括调查洪水、场次大洪水、实测洪水以及水文站洪水频率分析成果、文献记载洪水、洪水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和特性分析等。 《山西洪水研究(精)》可供从事防洪减灾、工程水文计算、水利规划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科研人员参考。
本手册主要由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三部分组成。介绍了水工业工程常用设计参数和设备,并注意吸收了工艺的原理、设计参数以及颁布的有关标准和规范,使本手册尽可能满足水工业工程设计人员的需要。手册中数据主要以表格的形式编写,便于使用者查找。 本书可供从事水工业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市政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师生与参加注册公用设备师(给水排水专业)考试人员参考。
本书以黄河口的治理与演变研究为主线,在系统概括总结现代黄河口及其三角洲概况,古、近代对黄河口的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就现代黄河口研究及其进展、黄河口与下游河道的关系、黄河口治理措施与实践、新形势下黄河口演变与治理方略等内容进行了详尽阐述。书中还大量列举了在以往黄河口研究中未曾涉及的内容,如海向来沙问题、河口基准面影响机理问题、调水调沙问题、河口三角洲岸线动态平衡问题以及河口系统健康问题等。该书可作为有关专业人士和大专院校了解黄河口的重要参考用书。
本书为《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规划设计丛书》的枢纽规划设计卷,由直接参与工程规划、设计的人员撰写。本书分规划设计综述、工程重大问题研究与实践、工程评估与专家咨询等三篇,共18章,在全面综述该枢纽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对枢纽规划设计中的一些专门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对其中设计优化与创新,规划设计中的经验与体会,以及专家咨询意见也作了介绍。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有关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书。
本书结合三峡工程实例,主要讲述水库滑坡的产生、形成过程和水库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判断的基本理论以及水库滑坡的防治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水库滑坡与防治技术》是一本系统介绍水库滑坡的专著,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参加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清江水布垭水电站等水利电工程水库滑坡勘察、设计、监测工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丰富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对水库滑坡的认识、调查方法、水库滑坡勘察技术与判断,以及水库滑坡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详细阐述了水库滑坡防治技术和方法。 本书集理论、实践经验与工程实例于一体,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既是水库滑坡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可作为滑坡防治工程手册使用,对水利水电工程及其他行业从事滑坡防治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有很好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