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河道特性,总结了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10年来的防洪报告编制经验,梳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涉水建设项目防洪评价审查要点、防洪评价计算主要技术手段及防洪评价报告编制的关键技术,并针对河口区、网河区和内河涌不同河道特征、不同类型建设项目进行了实例解析。本书旨在提高珠三角及河口区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水平,也可作为水行政部门防洪评价审查的技术参考。
在我国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大背景下, 疏浚砂石不仅不是废料,而是十分稀缺的工程建设资源。为促进长江河道疏浚砂石的综合利用,本书对长江河道疏浚砂石综合利用管理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展开了论述,主要论述内容包括: 长江河道疏浚砂石的利用及权属安排 长江河道疏浚砂石的综合利用与管理实践 长江河道疏浚砂石综合利用管理体系 河道疏浚砂石出让交易方式与交易机制研究 长江河道疏浚砂石出让激励机制研究等。本书还提出了长江河道疏浚砂石综合利用管理政策建议,并编制了《长江河道疏浚砂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试行) 建议稿》。 本书可供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河道管理机关 航道管理部门 河道采砂管理部门 河道疏浚项目法人和承包单位等相关单位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相关研究人员阅读借鉴。
本书以江汉平原荆门市五个村庄的治水实践为叙述框架,在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变迁的背景下探讨治水的国家介入和农民合作之关系。作者认为,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是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前提,当前市场化取向的水利体制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境并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衰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退出及农民合作的瓦解。因此,符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制度安排必须在国家、市场和村庄三者之间寻求的结合方式。
在我们看到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人类带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环境带来深重的灾难,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前是不忘,后事之师”,现在,一个可靠的现象就是人类在开始认识自然规律,并为此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行动,一场由环境保护而引发的绿色变革,正在全球以迅猛的势头向前推进。这场变革将冲破旧的观念,促使人类师法自然,建立新的秩序,重塑人类的生活,创造人类新的文明。 本套丛书的编著者以自己的研究为基础,吸纳外研究成果,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在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些宏观思路。诚然,从认识问题到解决问题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态文明——新世纪社会发展趋势保护生态,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必然趋势。
鲁布革水电站是我国首次采用国际招标的方式进行工程建设的,日本大成公司竞标成功,从此拉开了我国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此后,广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法施工管理、小浪底水利枢纽国际招标工程管理,使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有力地推进了市场经济条件眄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发展。作者从鲁布革工程的一名建设者,到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施工的重要组织者和小浪底工程建设的主要管理者,亲身经历并积极推进了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变革,体验了国外管理体制对水电建筑市场强烈冲击的阵痛,并在国际合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深切体会。为了给今后同类工程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我们惧并整理了作者在鲁布革水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所撰写的部分
本书系“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河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黄河下游滩区及分滞区风险分析和减灾研究”专题研究成果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黄河下游重点难区及河道的水沙演变进、分洪闸前后冲淤计算、分滞区洪水演变进、滩区及滞洪区社会发展预测及洪水灾害损失评估、数据前后处理及计算机仿真技术、滩区及分滞洪区避洪减这措施等。本书可供防洪减灾、水文泥沙、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以及有部门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关注流域拟,全书共分六篇。篇至第四篇研究流域模拟的各种因素,第五篇综合这些因素,第六篇讨论应用。 章为引言,介绍水文模拟。篇共4章,讨论水文损失问题。第二章讨论截留,第三章讨论填洼,第四章讨论蒸散发,第五章讨论下渗。第二篇讨论水文输入,共分2章。第六章讨论面平均降雨,第七章概要研究地貌。第三篇研究基流。第八章讨论地下水,第九章讨论基流消退。本书只关注与流域模型相关的地下水特性。 流域产水产沙是流域的综合响应,可用量和质两方面的参数量度。第四篇第十章讨论产水,第十一章讨论产沙。 第五篇讨论水文循环的流域模型。次过程模拟模型在第二十章讨论,连续模拟在第十三章讨论。 第六篇为结束部分,主要讨论了流域模型的两类应用。第十四章讨论了实时洪水预报,第十五章处理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参
本书为论述新疆经济发展及其与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相互关系的专著。其内容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项目中22个专题中的一个重要专题。本书在摸清新疆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现状、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对新疆未来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的变化、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了充分的估计和合理的预测;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明确了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概念、相互关系和分析计算方法;在建立了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北疆、南疆和东疆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新疆经济、资源、环境大系统进行了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的综合研究,提出了2020年和2050年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以及水资源发展的基本方向。 本书可供从事区域发展规划、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随着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量不断增大,工业和城市废污水排放量也与日俱增,导致黄河水体污染不断加重,使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已严重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搞好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保护和恢复黄河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质量,是治黄工作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2005年适逢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成立30周年,第四次正式出版的《黄河水资源保护科技成果与论文选编》,主要收集了1999年以来所取得的新成果和论文共76篇,进一步展示在新的治水思路指导下,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者所作的新探索和新成果。对探讨水资源保护管理新思路,研究流域生态保护和维持河流健康生命新理论,保进科技学术交流,推动水资源保护事业持续稳步发展大有裨益。并以
由于水文设施工程涉及的专业较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部颁现行水利工程系列定额难以全部涵盖和满足水文设施工程的需要,特编制本补充定额,与水利部2002年颁发的水利工程系列定额配套使用,作为编制水文设施设计概算的依据,也是编制标底的指导性标准。 本补充定额适用于中央水文设施工程项目和中央参与投资的地方水文设施工程项目。地方投资的水文设施的水文设施工程项目可参照本补充定额执行。 水文设施工程概算应按编制年的政策及价格水平进行编制。若工程开工年份的设计方案及价格水平与初步设计概算有明显变化时,则其初步设计概算应重编报批。
本书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河道特性,总结了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10年来的防洪报告编制经验,梳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涉水建设项目防洪评价审查要点、防洪评价计算主要技术手段及防洪评价报告编制的关键技术,并针对河口区、网河区和内河涌不同河道特征、不同类型建设项目进行了实例解析。本书旨在提高珠三角及河口区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水平,也可作为水行政部门防洪评价审查的技术参考。
本书以工程结构可靠度及风险分析基本理论为基础,从工程系统的角度,对工程风险影响因素、工程风险率分析原理和计算理论、工程风险评价体系与评价理论等不同方面,系统地对堤防工程系统的风险分析与评价理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对外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全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绪论、堤防工程风险分析模型、堤防工程的风险分析、堤防工程系统的风险计算、堤防工程系统的破坏风险评价、堤防工程系统破坏的影响及后果评价、堤防工程除险加固决策方法及应用等。 本书既有堤防工程风险的计算理论与评价方法,也有应用研究。本书可供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等专业的科技人员、大学生和研究生等参考。
本书是“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系列专著的综合卷。主要内容包括:黄河治理开发及流域概况,“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河治理与不资源开发利用”各专题主要成果综述,流域产沙、黄河下游防洪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及泥沙对水质污染影响及防治措施,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沙变化原因分析、坝系相对稳定研究及综合治理模式和试点,黄河下游地上河发育的环境、趋势预测及治理对策。 本书可供广大水利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和大专院校师生参阅。书中所涉及的细节内容及能考文献请查阅本系列丛书的有关专著。
本书介绍了江河堤防工程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在施工时应掌握的质量监控要点,系统阐述了各类堤防工程施工阶段监理工作的质量检查、控制的基本要求。 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制全面推行,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一基重大举措,建设监理制是提高建设水平和投资效益的新型建设体制,是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科学技术所建立的一套有效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是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支柱,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全面质量管理,全过程管理,全员质量管理”三个方面。 由于该书的写作基础是鉴于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其内容具体,翔实、易懂,操作性强,并填补了我国在江河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监理施工中质量控制规范的空缺。因此具有较普遍的应用价值。
本书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河道特性,总结了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10年来的防洪报告编制经验,梳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涉水建设项目防洪评价审查要点、防洪评价计算主要技术手段及防洪评价报告编制的关键技术,并针对河口区、网河区和内河涌不同河道特征、不同类型建设项目进行了实例解析。本书旨在提高珠三角及河口区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水平,也可作为水行政部门防洪评价审查的技术参考。
本书以工程结构可靠度及风险分析基本理论为基础,从工程系统的角度,对工程风险影响因素、工程风险率分析原理和计算理论、工程风险评价体系与评价理论等不同方面,系统地对堤防工程系统的风险分析与评价理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对外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全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绪论、堤防工程风险分析模型、堤防工程的风险分析、堤防工程系统的风险计算、堤防工程系统的破坏风险评价、堤防工程系统破坏的影响及后果评价、堤防工程除险加固决策方法及应用等。 本书既有堤防工程风险的计算理论与评价方法,也有应用研究。本书可供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等专业的科技人员、大学生和研究生等参考。
本书在充分吸收其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编写而成 。从气象、水情及预报,水利工程基础知识,防汛组织和灾害统计、评估等几个方面做了较全面的探讨,为更好地掌握《堤防工程防汛抢险》和《河道整治工程与建筑物工程防汛抢险》做好铺垫。同时力求打造成为青年水利工作者、防汛队伍技术培训、业务学习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