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建筑师林徽因给年轻人的中国古建常识。收录了我国20世纪杰出的女建筑师——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述,包括对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力求展现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一面。林徽因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具有科学之严谨,同时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了我国古建筑在技艺方面的精湛成就,充满诗情画意。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林徽因的文章对当下的年轻建筑师仍有着借鉴意义。《林徽因讲古建:手绘插图版》特别增加了50余幅原创手绘图,图文并茂,版式典雅,希望能帮助读者直观感知中国古建的艺术魅力。本书既可以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学习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古建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实体设计因为交互性强、操作性好、精度高、易于修改、便于交流等优点,已经广泛的应用与各个领域。为了提高公众对三维实体设计的认识,推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社会和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的进展,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编写了《3D One三维实体设计》。这本书适合三维设计的初学者、学生、教师、创客、DIY爱好者等使用。
《走向新建筑》由(法)勒·柯布西耶著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批) 的通知》(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对《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93—93(1999年版)进行修订而成。 现行《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自实施以来,对规范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指导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应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产品的不断发展,该规范已不能适应目前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必要对其进行局部修订。 现行《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自2000年3月1日实施以来,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在国内工程上应用一直处于一个平稳的发展阶段,但也出现了几次不同程度的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误喷及储瓶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以好氧过程为主的生物滤池工艺污(废)水处理工程的工艺设计、主要工艺设备、检测与控制、施工验收、运行与维护等的技术要求。本标准不适用污(废)水厌氧生物滤池处理工艺。
近年来,雾霾天气日益被人们广泛关注,尤其是其中危害zui大的污染物PM2.5的健康危害、来源和防治手段。PM2.5成分非常复杂,其来源与各地所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对人体的危害也因其成分的不同而异。《pm2.5防护手册》重点介绍了PM2.5对人体的危害和防护方法。 pm2.5防护手册为 居民安全健康科普丛书 之一,主要内容包括:PM2.5及雾霾的基础知识,室内外PM2.5的成因以及来源,PM2.5的主要危害,防治或减少PM2.5危害的方法。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文集的汇编,梁思成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作者立足建筑艺术,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画卷。沿着梁思成先生的足迹,读者不仅可以从宏观上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而且书中详尽的个案描述、手绘孤本图片的再现,能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木构建筑、石窟佛像等中国的建筑艺术,是建筑艺术爱好者的不错读本。
本书建筑师林徽因给年轻人的中国古建常识。收录了我国20世纪杰出的女建筑师——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述,包括对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力求展现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一面。林徽因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具有科学之严谨,同时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了我国古建筑在技艺方面的精湛成就,充满诗情画意。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林徽因的文章对当下的年轻建筑师仍有着借鉴意义。《林徽因讲古建:手绘插图版》特别增加了50余幅原创手绘图,图文并茂,版式典雅,希望能帮助读者直观感知中国古建的艺术魅力。本书既可以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学习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古建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在中国海洋大学设立以来,港航专业实验一直是专业课程的必修教学内容,“相似理论与实验技术”也是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本教材是在多年实验工作的基础上集成的。全书从物理模型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入手,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注重理论、实验与数值的结合,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分析、动手和计算能力。本书介绍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基本流体模型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全书共分6章,主要包括物理模型实验理论基础、实验的基础设备、常用的实验仪器、基础教学实验、港航专业综合实验、实验数据处理等内容。
说起毛乌素沙漠世人皆知,而当你站在绿树婆娑、绿草如茵的鄂尔多斯乌审旗的大地上,有人告诉你,这里就是曾经黄沙漫漫的毛乌素沙漠,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奇迹吗?作家肖亦农的长篇报告文学《寻找毛乌素绿色乌审启示录》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一个乌审大地上的绿色传奇。作者在绿色乌审寻找两年有余,驱车数千公里,却未在毛乌素大地寻找到一处40年前诗人郭小川笔下的“浊浪般的沙丘”。作家通过对毛乌素沙漠的寻找,找到了几代乌审人治沙的足迹,找到了乌审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作品直面荒漠化治理的重大世界性课题,触及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问题,融入了作者的思考,结合绿色乌审的经验作出解答。 正如作者肖亦农所说:“你只有融入毛乌素沙漠之中,亲耳聆听了毛乌素沙漠从远古走向现代的铿锵律动,亲眼目睹了一座座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