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IATF16949详尽诠释了汽车用IATF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特别是其中的许多难点释疑,可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该标准。同时,本书着重介绍了有关实施的应用问题,对与该标准配套的常用工具和技术以及实施新标准的策划,做了简明、扼要并便于操作的论述。全书分为3篇,共18章。其中,第1篇为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解读,介绍了它的发展沿革和质量管理基础、术语。第2篇为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分析,针对该标准的条款,加以详读,尤其着重对新标准中更改和增加的内容,做了补充说明。第3篇为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指南,阐述了贯标的策划,核心工具、其他重要工具和技术的应用方法。
以 看图识词 的方式编写专业英语,将专业内容表达地更为直观、具体、生动。 本书内容全面,取材广泛,囊括了机械工程的方方面面,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零部件、专业机械几大类。对于已经学习过机械专业知识的读者,可以温故而知 英 ,扩大知识面,开拓专业技术视野;对于非机类专业人士,可以简单学习专业术语及名称,并认识各类机械零件、结构、设备和加工方法,便于自学和应用于实际工作。 本书作为一本涵盖面广、编写形式新颖的工具书,不仅可供大中专院校机械专业师生查阅参考,也可供机类及非机类专业从事技术翻译、技术交流、进出口贸易等工作的各界涉外人士、工矿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ISO/IEC 17025:2017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理解与实施》总结回顾了全球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详细阐述了实验室认可国际标准发展过程与ISO/IEC 17025:2017《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的修订过程、实施要求和主要变化;结合实验室认可工作和实验室活动的全过程,从认证认可和计量学等多学科、多维度逐一对ISO/IEC 17025:2017的全部条款,分 要点理解 评审重点 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和详细解读。作者结合多年实验室认可和计量学专家工作实践,系统讲解了实验室管理体系策划建立、量值溯源、计量确认、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期间核查、质量监控、风险应对等核心内容。本书内容系统、科学翔实,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可帮助实验室从业人员和技术机构快速提升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批) 的通知》(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对《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93—93(1999年版)进行修订而成。 现行《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自实施以来,对规范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指导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应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产品的不断发展,该规范已不能适应目前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必要对其进行局部修订。 现行《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自2000年3月1日实施以来,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在国内工程上应用一直处于一个平稳的发展阶段,但也出现了几次不同程度的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误喷及储瓶间
本手册依据ISO国际标准,着眼于为产品在设计、生产和测量过程中提供通用的公差交流工具,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规范。本手册涵盖新一代产品几何技术规范的十七项准,本着简明、实用的原则,通过六个章节讲解规范中的要点:第壹章概述ISO-GPS中关键概念;第二至第五章为基础知识,包括尺寸规范,范围规范,基准和基准体系以及检测规范;第六章为计量学相关测量方法。各章逻辑清晰,覆盖术语及定义、原理及解释、代号及标注等重要内容。
事故隐患又称安全隐患、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是 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 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 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 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与事故的发生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事故隐患的存在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因素。如果在事故 未发生之前,能够及时排查和消除事故隐患,就能够 避免事故的发生。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在 企业安全管理和班组安全管理上,必须牢固树立预防 为主的思想,积*做好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 消除各种危险与危害,有效防范各类事故,保证生产 安全。 在绿十字安全基础建设新知丛书编委会编写的《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知识》中,针对企业和班组在事故 隐患排查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对事故隐患的
本书以智能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为主线,微观层面上,从复杂系统工程视角讲解了智能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原理、技术、设计、开发与管理;宏观层面上,用全局性和前瞻性的视角梳理了电子电气架构与“软件定义汽车”、“新四化”以及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汽车安全等新技术的关系,揭示了以电子电气架构变革为代表的汽车行业变迁的底层逻辑,旨在帮助车企能更快地实现转型并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阅读本书,你将:(1)全面了解汽车电子电气系统的构成与分解方法;(2)深刻理解复杂系统的工程方法和系统思维在汽车行业的应用;(3)全面了解智能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必知常识和技术基础;(4)深刻理解系统工程、 需求工程、 工程哲学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及其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5)掌握智能汽车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设计的目标与原则;(6)掌握智
近年来,雾霾天气日益被人们广泛关注,尤其是其中危害zui大的污染物PM2.5的健康危害、来源和防治手段。PM2.5成分非常复杂,其来源与各地所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对人体的危害也因其成分的不同而异。《pm2.5防护手册》重点介绍了PM2.5对人体的危害和防护方法。 pm2.5防护手册为 居民安全健康科普丛书 之一,主要内容包括:PM2.5及雾霾的基础知识,室内外PM2.5的成因以及来源,PM2.5的主要危害,防治或减少PM2.5危害的方法。
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简称“华东院”)是国内早进行抽水蓄能电站研究的设计院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华东地区进行了抽水蓄能电站的规划选点和相关项目的勘测设计研究工作,几十年来,华东院的足迹遍及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福建、江西、河南、重庆等,先后设计建成了天荒坪、桐柏、泰安、宜兴、宝泉等抽水蓄能电站,目前在建的电站有响水涧、仙游、洪屏、仙居、绩溪等抽水蓄能工程,已建、在建装机规模达到12900MW。已经完成和正在开展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包括浙江天荒坪二、江苏句容、福建厦门、福建永泰、安徽金寨等十余座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规模约23600MW。 几十年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使华东院在抽水蓄能电站的勘察设计、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涵盖了抽水蓄能电站的站址选择、枢纽总体布置、各功能性建
本书基于作者35年的工程实践经验沉淀,近十年全国各地一百多场的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精华总结,通过大量经典工程实际案例分析,对规范应用过程中的疑难、热点问题进行剖析,意在使广大设计者全面系统掌握熟悉结构设计理念和使用方法,尽快提高分析解决复杂工程设计问题的综合能力。全书共分12章,包括综述,新颁布的几个标准及相关热点问题解读,《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现行规范的一些疑惑及“错误”,如何理解规范、标准、技术措施、图集及某些大型设计院的一些规定,对一些规范比较模糊的条款的分析及解读,结构设计主要控制指标的合理选取问题,建筑结构规则性合理界定及设计加强措施,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相关问题,关于几种常用结构设计方法的思考,结构设计容易违反的强制性条文及解析,一些复杂
ISO/IEC 导则规定了制定国际标准和其他出版物应遵循的基本程序,融合的 JTC1补充部分包含了ISO/IEC导则第1部分和JTC1专用程序。本书融合的JTC1补充部分包含了2016年出版的第12版ISO/IEC 导则第1部分。同时,另有些文件进一步提供了指导规则,本书阐述了ISO和IEC在开展技术工作中所应遵循的程序:主要是通过技术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的活动制定和维护国际标准的程序,为那些关注技术文件制定的所有人员提供了指南和工具。第12版本纳入了2013年第11版出版以来各技术管理局同意修改的内容。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为全国电力行业“十四五”规划教材,主要介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工作原理、实现技术及解决继电保护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全书共分为9章。第1章概述,第2、3章介绍电网的电流保护、输电线路距离保护,第4、5章介绍输电线路的纵联保护和自动重合闸,第6、7、8章分别介绍电力变压器、发电机和母线等集中参数元件的保护,第9章介绍数字式继电保护的硬、软件基本知识。该书的多数章节采用故障特征分析→基本原理→实现技术→相关知识四个层次的叙述方法,讲解常用的继电保护理论与技术。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可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电气类专业本科教材,还可作为研究生、继电保护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部分写生作品和图文笔记,也有一些关于配景、草图、透视、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从本质上讲,这不是一本讲画画的书,其核心主旨在于劝画,希望学建筑的同学在阅读本书后,能意识到动手画建筑的重要性,开始写生,做图文笔记,并坚持下去。
本书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张北国家风光储输示范电站开展的虚拟同步发电机示范工程为基础,从基础理论、控制策略、装备研发与测试、工程应用、应用推广模式等方面全面论述了新能源虚拟同步发电机技术。 本书共分为六章,包括新能源发电发展发电概述、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主动支撑技术需求、虚拟同步发电机发展历程与控制原理、虚拟同步发电机调频控制策略及优化、虚拟同步发电机并网适应性分析与提升技术,以及虚拟同步发电机师范工程及多层级检测技术。 本书适用于对新能源虚拟同步发电机技术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岩土材料应变局部化理论预测及数值模拟/同济博士论丛》是有关岩土材料应变局部化理论预测及数值模拟的著作,共8章内容。基于变形分叉理论探讨了剪切带、膨胀带和压实带三种应变局部化现象发生的条件。对Mohr-Coulomb强度准则三维化并引入非共轴塑性流动法则,建立了三维非共轴弹塑性模型,通过变形分叉分析预测了平面应变和真三轴条件下土体应变局部化触发点。推导一维应变局部化问题的解析解,证实了过非局部修正的必要性。采用局部和非局部塑性软化模型,对一维、二维应变局部化进行有限元模拟,并对增量平衡方程切线刚度矩阵谱分析,揭示了离散平衡系统非局部理论正则化的本质。 《岩土材料应变局部化理论预测及数值模拟/同济博士论丛》可作为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分为太原卷和大同卷两部分。太原卷在呈现太原城市建设史的基础上,对太原市三处典型的历史地段进行深入的研究。大同卷则以两处典型的历史地段,具体探讨一种城市遗产如何作为网络节点和网络系统的构建模式。
本书以火电厂实际失效案例为核心内容,结合金属部件的技术条件、运行环境、失效机理和分析逻辑,系统阐明标准规范要求、剖析根源机理,并提供监督和治理措施,本书还结合案例阐述了金属监督的原则、焊接技术、检测技术和安全性评价技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金属监督所需掌握的关键知识,是火力发电企业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推荐的工具书和学习教程,也是火电厂设备主管方各级人员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推荐书目。
《NB/T35043-2014 水电工程三相交流系统短路电流计算导则(代替DL/T 5163-2002)》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09年靠前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09〕163号)的要求,编制组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针对原计算导则的运算曲线已经不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等问题,在广泛调查研究并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导则。本导则的主要技术内容是:短路电流计算的基本规定、短路点与短路时间的选定、短路电流计算的暂态解析法、短路电流计算的运算曲线法。
本书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火理论与技术丛书"分册。本书阐述了含能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硝化理论及与含能化合物合成相关的重要化学反应,重点介绍了典型含能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合成方法及合成工艺,涵盖了硝基类、硝胺类、硝酸酯类等传统型含能化合物以及新发展的唑类、呋咱氡化呋咱类、全氮类、含能离子盐类、共晶类等新型含能化合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含能化合物技术的近期新发展水平。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火、弹药工程、特种能源等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火及相关领域科研人员的参考读物。
本手册简明扼要地列出变电站十七类一次设备状态检修检查的具体项目,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地给出各类设备的典型故障表现、可能造成故障的原因和相应的处理方法。本手册为口袋书,可随身携带,非常方便状态检修工作现场即查即用。书后还附有《检修现场记录页》,供检修工作人员随时记录备忘内容。本手册可供供电企业变电检修专业人员使用参考。
《配电网工程施工工艺手册》共有《配电台区》《架空线路》《电缆线路》《配电站房》4个分册。本书为《电缆线路》分册,共有10kV电缆线路和380V电缆线路2章,详细规范了10kV及380V电缆线路工程施工及检修涉及的共性要求、电缆井、电缆固定、电缆接地、防火封堵、电缆线路标识安装等施工检修工艺标准。本书可供配电网施工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第二辑)精选了能够展示中国建筑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系统整理和记录了这些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第二辑)每个项目一个分册。各分册根据营造技艺的特点,介绍其历史、形制、结构、做法、工序、相关文化习俗、传承等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可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旨在深化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促进传统营造技艺传承。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焊条、焊丝、焊剂、钎料、钎剂、焊粉及焊接用气体等各类焊接材料的型号、牌号、成分、性能用途及其选用的工具书。突出作为手册的实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本书是在版基础上修订的。修订后的第2版反映了近几年焊接材料的*成果,采纳了新颁布的国内外标准。对正确选用各类焊接材料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手册所列数据资料大多取自*国际、部标和生产实践,具有内容*、覆盖全、编纂系统、表述详实,取材先进实用、简明、查阅方便之特点。此外,书中还搜集了各国焊材型号与牌号对照,便于查阅使用。本书是焊接结构设计、工艺编制和施工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之一。可作为焊工、焊材销售、采购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技工学校焊接专业和焊工培训的辅助教材。
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由赵深、陈植、童寯三位建筑师于1932年在上海组成。他们先后留学美国,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并都获得建筑硕士学位。事务所从创办到1952年结束,其设计作品近二百项,是上海近代最多产的华人建筑设计事务所。本书聚焦于事务所自1932年成立至1952年解散这30年间的经历。作者与这三位建筑师的后人有密切的社交关系,积累了一手的素材,文笔生动活泼,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