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高粱遗传改良》从杂交高粱的来源和发展开始,全面介绍了杂交高粱遗传改良的成果和成就。全书17章,分别论述了杂交高粱遗传改良的理论基础、主要性状遗传,优势利用的途径、亲本系创造及杂交种选配、配合力育种、群体改良、优势固定,遗传资源,产量、品质、抗旱、抗病虫等性状改良,生物技术、配套技术及产业化等。此外,还附录了我国主要高梁杂交种简介、主要高粱杂交种制种播期调节、部分高粱遗传资源对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育性表现等。 《杂交高粱遗传改良》全面、系统、翔实地叙述了外杂交高梁遗传改良的成就、成果、经验、做法和规律,有助于中国高粱学者很好地了解杂交高粱遗传改良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杂交高粱遗传改良》适于农业科技工作者,大、中院校师生等。
本书选取保鲜剂产品158种,涉及配方约300个。每种产品包括特性、用途、用法、配方、制作及注意事项。所选品种及配方力求环保、健康、经济,制作方法简便、安全。本书供精细化工、食品、农产品生产加工行业人员使用。
本书系统总结了作者十余年来在土壤水分动态模拟模型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模型包括指数消退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水量平衡模型、冻融期土壤水热耦合传输模型、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分运移模型、SPAC水热耦合传输模型,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过程模拟分析、农田水分消耗与转化规律分析、农田水分合理调控与优化灌溉制度等。 本书可作为水文学、土壤学、气象学、农业水土工程等学科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收集、验证了常见的1000多种动、植物、病虫害等农业气象生态指标,并附录了 人类生活与气象关系指标,具有的科学性、实用性,是一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工具书。 本书可供农业、气象、国土绿化、经济技术工作人没参考,也可为各级领导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这是一本关于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现在保护情况以及如何利用好传统农耕文化的论文集。全书收录论文三十余篇,有对“渔稻共作”综合种养模式、稻作梯田农业、旱作梯田系统的研究;有关于增城古荔枝等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关于民俗文化祁太秧歌、河北梆子等的保护和研究;有对乡村村落等农耕生态文化研究;有关于农业文献《番薯颂》《耕织图诗》《岭南荔枝词》《然犀志》的研究;有关于古代农政思想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启示;等等。书稿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作者队伍强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环境地质和第四纪地质工作者面向新农村建设开展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之地学探索。作者从当前土地质量评价面临的问题出发,以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植物营养与植物生理学、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为理论基础,建立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农业地质地球化学评价方法,并以浙江省上虞市为例实践了该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书是地质科学致力于土地资源和地质环境管理之技术支撑的范例,可供地质、土地、环境等科学工作者和有关院校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