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肥料是传统肥料转型升级以及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但由于新型肥料品种繁多、创新速度快等特点,在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生产工艺不完善、制造设备不配套和原辅料质量不稳定等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产品质量与效益提升,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组织撰写了《新型肥料生产工艺与装备》一书。本书选择了水溶性肥料、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料、缓控释肥料、生物炭基肥料、土壤调理剂等常见新型肥料品种,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其生产工艺方案、设备能力参数与选型、原辅料性能与配伍等生产核心问题,同时也介绍了肥料质量检测、工业许可证和推广登记许可证办理等重要质量管理内容。
作者近10年关注生物质能源科技和产业发展,此10年中,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经历了启动、低潮和转暖三个阶段,本书共分3篇,综合篇、中国篇和前瞻篇,综合篇是资料和心得的整理,中国篇是参与的经历和感受,前瞻篇是对未来的展望。本书至今仍然对于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决胜生物质,一层含义是坚信生物质产业是时代的新生儿,必将造福于人类社会,我们应当为之呐喊和鼓噪,让世人更早跟多地认识它,这是一部宣言书,另一层含义是希望凡有志于生物质产业的仁人志士,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农林工作者等,拿起自己手中的武器,排除万难地去创造业绩,这是一部动员书。
本书从我国农用地膜的应用与地膜残留污染的角度,以丰富的资料和翔实的数据分区域分绍了地膜主要应用模式和关键技术,以及地膜污染的特点,对地膜覆盖栽培与地膜污染防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促进地膜覆盖技术的合理应用和地膜污染问题的解决,为地膜应用与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书可供从事农业与环境管理、科研、生产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学人员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大学生等参考。
《明日的餐桌》是一本有趣的科学人文读物,探讨的是人类未来的生存问题。本书提出,有机农业和基因工程技术有可能相结合,从而帮助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解决未来的粮食问题,共同造福人类。本书的两位作者是一对来自美国加州戴维斯分校的夫妻,帕梅拉罗纳德是一位植物病理学家,丈夫拉乌尔亚当查克是一位有机农场主,而本书论及的两大内容,有机农业和转基因作物之间,也如同他们的婚姻,不仅没有冲突,反而可以共存,互补。本书提供的种种信息、数据,提出的观点,都诞生于两位专家的日常生活,帕梅甚至在书中展示了以他们种植的作物为原料制作的美食(食谱),并且解释了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些食物。同时,也记录了在他们的生活中,和学生、邻居、亲朋好友之间发生的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类健康存在威胁”的争论。本书为那些关心家人
本书围绕构建数字植物理论技术体系开展了农林植物生长系统虚拟设计与仿真研究,主要包括植物形态结构数据的采集、植物形态几何建模和交互设计、三维植物模型的真实感绘制技术、植物生长过程的可视化仿真、基于物理的植物变形和运动模拟、日光温室和土壤结构三维设计与展示、植物系统虚拟场景绘制和实时漫游等内容。本书内容翔实、案例具体、系统全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可作为农业信息技术方向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也可供从事本方向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畿辅水利”由来已久,清代雍正年间的这次畿辅水利活动,不只是治河、疏渠、建闸等传统的水利行为,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实行“营田”。这次营田并非普通的开荒或开发水利田,而是在京畿一带“大规模”营治产量很高的“水稻田”。在水利和气候等条件都不太佳的北方大量种植水稻,雍正帝是否因人(指怡亲王允祥)设事或~时头脑发热?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自雍正四年至七年,清廷专设营田水利府,统辖京东、京西、京南、天津四局,治河与营田并举,官营与民营齐进,共开发水稻田近六千顷(合当时60万亩)。雍正八年恰亲王去世后,畿辅水利营田活动基本停止。这次营田活动后来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正是本书讨论的核心所在。
我国沿海是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不足0.7亩,新中国成立以来,围海造陆地达1800万亩,大大缓解了该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在这片土地上,已开辟了大片粮、棉等作物和水产养殖的基地,还建设了油田、化工、电力等大型工业企业和众多和港口、机场、海涂水库和新城镇,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书简要介绍了我国历史围海的进程,比较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近50年来围海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技术经验,以及在政策制定、组织实施等方面的管理经验;专章论述了围海工程的环境影响和对策;此外还列出若干典型工程实例。本书为从事围海工程的科技人员、有关领导和组织决策者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
本书提出“生命的空间”这一新的概念,认为现代农业和农学的任务在于追求一种综合价值,即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生活价值的和谐实现,并试图以“作为现代生活世界的中小城市和农村一体化的地域这一空间”为中心,构建一种新的理论体系。
本书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农业工程科学技术发展与历史经验的大型综合性专著。介绍了中国农业工程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经验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工程科学技术全面发展与学科体系形成的过程,在总结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还对农业工程学科的性质与内涵、建设睥规划与管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阐述与解析,对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这部专著对进入21世纪研究推进我国农业过程科学技术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将具有重要的学习与参考价值。
点心本来就是有效提升生活质量的食品。曾几何时,垂髫少年对香油酥饼爱不释口,阅尽红尘的黄发老者则对各式爽口的桃酥情有独钟,在繁忙的现代生活节奏中,我们更是盼望有五分钟的悠闲来品一杯香茗。 知心好友促膝小酌时,小巧的点心可以让气氛更加温馨:孩童放学归来时,精美的甜点可以让辘辘饥肠得到安慰。对于老者,几块茶点散发出熟悉的味道,则可以勾起无尽的回忆。魅力非凡的巧克力与各式美味点心组合,集男女老幼的宠爱于一身,让爱好者沉迷忘返,流连于味蕾的天堂。款式简洁抑或繁复,风味浓郁抑或独特,本书提供的经典配方都值得悉心尝试,让你的盛宴从视觉开始,一直延续到永生难忘的味觉体验。伴随着巧克力点心的天堂之路,就从你倾心打造的厨房起程。
由谭昌伟主编的《农业遥感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农业定量遥感概述、实验设计与数据测定规范、遥感数据源及其处理方法、作物光谱特征及其参数定量反演、作物长势遥感监测、作物品质遥感预测、作物遥感估产、作物光合参数遥感监测以及作物灾害遥感监测等。
本套图书共7辑,介绍了1792余种农业部登记的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并收集了相关产品、产地环境与生产方式等的图片资料。每一卷册包括各地区的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每个产品分别介绍如下内容:(1)产品名称;(2)登记证书编号:(3)地域范围;(4)品质特色;(5)人文历史;(6)生产特点。
《茶树次生代谢》围绕茶树巾特征性次生代谢产物,从初生代谢人手,系统地介绍了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积累及其转化、代谢途径与关键酶和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以及次生代谢物的结构研究与健康功能。既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义重点关注了特征性次生代谢产物;既强调了生物技术等新的技术和方法,又兼顾了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既突出理论的严谨性,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大量文献资料出自安徽农业大学茶树次生代谢与茶叶质量安全研究团队,是团队在茶树次生代谢领域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同时也是对外该领域研究进展的综述和提升。
2010年10月,在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日本、韩国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的成功举办大大推进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开展。《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文库·中国农业遗产研究丛书: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是该会议的论文集结。这批论文按主题可以分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和个案研究、其他相关研究4个方面。
《中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发展报告2017》是国内专注于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发展的研究报告,论述了农村产权及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基本内涵,旨在研究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结合神州土地(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市场拓展中的实践经验以及神州农服的平台用户数据,梳理总结了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中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发展报告2017》对了解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发展现状与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推动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丛书立足中国北方农村和农业生产实际,兼顾全国农业生产的特点,以推广知识、指导生产、科学经营为宗旨,以多年、多领域的科研、生产实践经验为基础,突出科学性、实用性、新颖性。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尽量做到“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本丛书涉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与经营、休闲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多个领域,使农民在家就可以走进专家的“课堂”,学到想要了解的知识,掌握需要的技能,解决遇到的实际难题。
本书基于提高供水服务质量这一理念,介绍了一种认识灌区和了解灌区的新型快速评估方法(RapidAppraisalProcess,RAP)。从提高供水服务的目标出发,依据评估结果,分析灌区存在的问题,进而界定问题的性质,判定是规划还是设计问题,是工程还是管理问题,是机构设置还是规章制度问题等。通过这套快速评估方法,从服务的观念人手,发现灌区存在的瓶颈,进而为灌区节水改造和鉴别投资方向及提高投资效率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书面向灌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可供从事灌区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评价的技术人员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