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第3版)》包括水稻病虫害、麦类病虫害、玉米病虫害、薯类病虫害、高粱及其他旱粮作物病虫害、棉花病虫害、大豆病虫害、油菜病虫害、花生及其他油料作物病虫害等9个单元。着重介绍病害的分布与危害、症状、病原、病害循环、流行规律、防治技术,害虫的分布与危害、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防治技术,农田杂草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防除技术,农牧区鼠害的形态特征、分布与危害、生活习性、防治技术,以及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茶树、储粮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并附部分重要病虫害调查及测报技术规范、彩色图片及病、虫、草、鼠等学名索引。是一部兼具科学性、先进性、专业性与实用性的植物保护领域百科巨著。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Flor的基因一对一基因假说的提出,和形成一种学说的病理遗传学研究的工作基础,及其在植物病理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分子遗传学中的应用和发展。从亚麻一亚麻锈病菌、马铃薯一马铃薯晚疫病菌、小麦一小麦秆锈病菌、水稻一稻瘟病菌等四种寄主一寄生物体系的寄主抗病基因与寄生物的非致病基因互作的病理遗传,阐述了寄生体系的基因一对一基因关系及其在作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病原菌的生理小种分化、致病性变异的遗传和作物品种抗病性遗传等研究,为寄主品种一病原菌小种互作体系的基因一对一基因关系提出了科学的实验证据,证明了基因一对一基因学说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亚麻一亚麻锈病菌等寄生体系的平行遗传研究证明,这些寄生体系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遗传法则。Person提出的寄主一寄生物互作的理想的基因一对一基因关系的
本书由浙江农业园艺系叶自新副教授编著。内容包括:豆芽生产的意义和食用价值,豆芽的形态特点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豆芽生产技术,无须根豆芽菜生产技术等,并附有豆芽烹调方法。内容科明系统,技术科实用。适合豆芽生产作坊、家庭、饭馆、宾馆以及工矿、机关部队、学校食堂的豆芽生产者阅读。
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野生大豆资源极其丰富,深入开展野生大豆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工作,造福于人类,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自1978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率先在全国开展野生大豆种质搜集考察以来,我国在野生大豆研究与利用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一书以专家写专题的形式,较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几十年来在野生大豆研究与利用方面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从中国野生大豆的搜集与保存、遗传多样性、起源与进化、种群生态学研究、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基因组研究、形态与结构研究、对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耐性研究、生理生化研究、品质化学研究、保护及利用研究等方面,全面展示了我国在野生大豆研究与利用方面的科研水平,代表了当今国内外在此研究领域的领先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
本书包括上篇和下篇,本书以全新的视角、独特的思维,将科学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巧妙结合,知识点翔实,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实用性强。上篇“玉米栽培技术与农事热点”主要讲解栽培方面的知识,内容包括玉米生产过程中整地、备播、播种、水肥管理、病虫草防控、收获、抗逆减灾等农事活动;同时,以实例代替说教,从农户感兴趣的视角针对生产过程中农户热议且困惑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解答。下篇“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主要讲解植保方面的知识,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考虑,以降低农药残留为目的,对防止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内容包括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病虫草害种类、玉米病虫草害识别及防治技术、非侵染性病害特征分析和补救措施、化学药剂毒害及应对措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及注意事项、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纵观全书内容,各个章节
张艳芳、徐玉秀编*的《樱花栽培养护手册(彩 图版)(精)》以章节形式编排,涉及樱花内容较为丰 富,图文并茂,力求通俗易懂。全书共9章内容:第 一章樱花概述,第二章樱花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第三章樱花分类与品种,第四章樱花栽培,第五章 樱花繁殖,第六章樱花土壤与施肥,第七章樱花整形 与修剪,第八章樱花病虫害及防治,第九章樱花欣赏 与应用。
本书在对成长熵模型具体应用的基础之上,提出北京乳品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与措施。研究结论将为北京乳品加工企业改革提供相关实证支撑,也将有利于相关部门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政策措施,进而为国家、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提供指导,促进北京乳品加工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中国玉米病虫草害图鉴》汇总了外在玉米病虫草害研究中的新进展和防控新技术,为玉米生产者、管理者以及植保研究者提供了一本科学、全面、准确、翔实、实用的中国玉米病害、虫害、草害、常见生理病害、化学农药伤害的鉴别图册以及主要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的工具书,以期为我国玉米病虫草害及其他相关生产问题的解决提供技术支持。 《中国玉米病虫草害图鉴》著录了我国玉米各类生产问题209种,配有图片1700余幅,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使读者易读易懂,使玉米生产问题易鉴别,力求使此书成为玉米植保工作者、玉米育种者、玉米种质资源工作者、玉米生产技术推广者和玉米生产者的有用工具书。
《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第5卷)》已出版了四卷,这第五卷也是后一卷,其内容包括前四卷已介绍的各属以外的小麦族剩下的一些属,也就是曲穗草属、披碱草属、牧场麦属、冠毛麦属、毛麦属,以及大麦披碱草属、拟狐茅属、网鞘草属、沙滩麦属等几个小属。
我国地域辽阔,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发挥药食两用植物食疗、治病、防病的作用,《药食同源植物的鉴别与利用》对各地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深入挖掘,收集了南北独具地方特色的植物、各地著名的传统代表性植物、从国外引进的植物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推广的植物等。对各种植物(不含食用菌类植物)的介绍,按照植物从低级到高级进化的原则整理排序,低等植物从藻类开始,高等植物按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顺序排列,被子植物先双子叶植物,后单子叶植物,并将植物学分类中应用价值高、种类多的科属排在前面。 《药食同源植物的鉴别与利用》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和常年在海南、新疆两地旅居的一线科技人员共同编写,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南北各地具开发利用价值的植物。《药食同源植物的鉴别与利
曹尚银、房经贵、谢深喜、等著的《中国柿地方品种图志(精)》是抢先发售对中国柿地方品种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内容重点放在柿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特性和品种资源描述,包括资源调查地点、生境信息、植物学信息和品种评价等。资料完整,翔实,图文并茂,对柿地方品种科研与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第1卷第2版)(精)》是现代农业科技专著大系之一。《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第1卷第2版)(精)》介绍了小麦-山羊草复合群古典形态分类学简史、实验生物系统学研究成果及其科学分类。同时对小麦的地理起源和历史起源、近年来小麦分类学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作了简介。
《花生种质资源图鉴(*卷)》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花生种质资源的来源、花生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抗病性、品质特性等内容,编入3个类型的花生种质资源230份(含地方品种37份、选育品种53份、国外引种140份),附有花生植株、荚果、果仁照片460余张。 编研团队强大,为 国家南方花生育种分中心 数十位专家学者智慧结晶。 内容详实,文字精炼,融科学性、学术性、工具性于一体。 图片精美,选配图片近500幅,完美逼真展现了每一种质的性状。 编排科学、系统。
本书共收录我国9个植物园迁地栽培的杜鹃花科植物6属195种(含种下分类等级),包括杜鹃花属植物158种、13亚种、12变种,其他属植物12种;其中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的灭绝种1种、极危种5种、濒危种2种、易危种12种和近危种23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的二级保护植物5种。纠正了部分植物园鉴定错误的物种名称,补充了基于腊叶标本描述的物种分类学信息;新增或提高受威胁等级物种13种,降低受威胁等级2种。每个物种包括中文名、拉丁名、中文别名、分布与生境、迁地栽培形态特征、受威胁状况、引种信息与栽培适应性、物候及主要用途等信息,并附彩色图片2192幅,展示了物种主要形态特征。采用FloraofChina使用的分类系统,属(亚属)、组(亚组)和种按照分类检索表编号排列。本书可供园林园艺学、植
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而且中国是栽培 稻重要的驯化、起源和演化地之一,中国稻种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备受中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重视。李自超专 著的《中国稻种资源及其核心种质研究与利用(精)》系统总结了编者研究团队十余年来对稻种资源及其核 心种质研究的结果,主要包括:中国稻种资源核心种质构建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中国稻种资源的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分布,以及野生稻和栽培稻起源与演化 等。 为保证著作的系统性,《中国稻种资源及其核心种质研究与利用(精)》还系统综述了中国稻种资源的 起源、分类、收集、保存、评价和保护,以及中国稻种资源及其核心种质在基因发掘中的利用等。
本书从口岸进出口植物检疫中杂草籽实检疫鉴定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共收录杂草籽实52科359种,包括一般性杂草和检疫性杂草,以及部分花卉等植物。本书展示了采用UVC共聚焦成像系统拍照的植物籽实彩色图片,色彩真实、图像清晰直观,对每种植物籽实的外部形态特征、分布附以简要的文字描述,并进行科、属、种的检索分类。本书可供植物检疫、农业生产和杂草教学科研等相关人员使用,亦可作为科普之作推荐给广大读者。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其中一直延续至今而未曾中断的也只有中国,因此可以讲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形成发展文明史的民族,中国是世界上专享一个且不曾间断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对于这一现象,许多国内外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依据某些不同证据分析探究其原因,本书试图通过中国作物栽培历史与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角度来阐明这一独特现象,为进一步深入揭示作物栽培历史与中华民族成长史、中国社会变迁史之间内在联系与相互动因本质而贡献力量。
粟建光、戴志刚主编的《中国麻类作物种质资源 及其主要性状(精)》的出版将为广大麻类科技工作者 提供一幅黄麻、苎麻、红麻、亚麻、大麻和青麻等种 质资源分布、类型、主要性状信息以及*新研究进展 的全景图,为麻类种质资源深入研究和高效共享利用 提供参考依据。鉴于麻类种质资源数量、鉴定项目较 多且方法复杂,有些性状,特别是部分数量性状仅是 一年鉴定的结果,请利用者多加斟酌,以获得所期望 的目标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