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其对中国器乐和古今中西文化的熟稔,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五种重要乐器与特殊生命情性关联起来,从琴与高士、琵琶与侠客、笛与书生、筝与儿女、胡琴与常民生命性的相形相契入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概述了中国乐器的特质。乐器与生命属性的此种连接,因此也就不只反映了中国器乐独特的历史发展,更根柢地映照了中国人在音乐乃至生命上不同于西方人的一种态度。
演奏级的考试按照乐曲掌握的不同要求分为三个等级:演奏一级、演奏二级和演奏三级。《中国古筝考级曲集(套装共3册)》每一级别选定五首乐曲,由三首独奏曲与两首协奏曲组成。独奏曲有简谱、五线谱双谱记谱版本,协奏曲为五线谱记谱版本。
《跟名师学阮:学阮三十课》由基础知识、学阮三十课和经典阮曲三部分组成。“学阮三十课”是按照技术难度和技巧分类,本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编写的,适用于初学者,并使其能掌握基本阮演奏技术和各种演奏技巧。其中每一讲是由演奏技巧简介、练习曲、乐曲三部分组成,尽量融它们于一体,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学习。考虑到不少年龄较小的学习者,在学习阮的过程中有必要了解和熟悉与演奏有关的知识,为此,书中为他们的老师撰写了“基础知识”部分,目的是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必要的文字参考。考虑到基础练习的重要性,教材汇集了大量的练习曲供学习者使用。
收录19首风格迥异的中国民歌,除了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南泥湾》《茉莉花》《拥军花鼓》《在银色月光下》等,还有许多体现地方特色的新创作歌曲,例如《叫卖小调》中的"栀子花 白兰花 "等唱词、旋律就巧妙地融合了上海海派文化中特有的叫卖声,使演唱这首歌曲的孩子们感受到浓浓的老上海风情。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学科要求本科生和研究生不仅要对自己的本专业能掌握,更要对与民族器乐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也能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不仅关系到培养复合型创新艺术人才的需要,更关系到我国民族器乐的继承和发展。这部教材的编撰,实在本人常年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材的出版对民乐学科学生深入研究学习中国民族器乐诸多方面是极具价值和意义的。本教材通过对中国民族器乐起源、历史演变、发展、演奏技巧、艺术特色、结构形式、表现手法、作者及时代背景、民族器乐作品分析等多方面对中国传统汉民族的器乐进行研究和分析。中央民族大学自建校以来,未出版过关于中国民族器乐较全面的教材,这部教材的出版是广大民乐学习者及研究者较好的工具书。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五〇九年)正月刻,由时任梁秦州典签的太原郡王逮撰文并书丹,河南郡洛阳县石匠武阿仁凿字。正书。高一百八十厘米,宽二百二十五厘米,二十八行,满行二十字。原刻在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之石门洞内东壁上,一九六七年因在石门地区修建大型水库,水位上升,故将石刻从崖壁上剜凿并移至汉中市博物馆。铭文记录了正始四年(五〇七)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事迹。书法飘逸多姿,结体奇崛开张,为北魏正书中的上品。 今选用之本马上海图书馆藏明拓「此』字不损本,乃昊大激旧藏,椎拓极精,殊为难得。整幅为朵云轩所藏,百年前旧拓。
唢呐是历史久远、流布广阔的管乐器之一,它不仅流布于我国大江南北的20个民族,也流布于、亚、非、欧三大汴的30多个国家和地我,可谓是件“世界性乐器”。
本书主要从白字戏的历史、律制记谱、唱腔音乐、乐队、曲牌等多个角度对白字戏音乐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除含有经典唱段乐谱外,同时,对大量的白字戏音乐曲谱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和校订,为部分经典剧目配有文字赏析,从内容、调式、曲牌等方面诠释白字戏经典唱段内涵。另附有大量音频可扫码聆听,以让读者直观感受白字戏的音乐之美。
本教程内容由低到高、由浅到深、以循序渐进的思路进行撰写。根据乐器本身的发音特点、科学实用的指导方针,尽可能的把一些专业性的基础知识进行简要的罗列和说明,便于学习者以更快的速度提高这门专业的基本素养与演奏水平。 本教程共分为基础篇、提高篇与演奏篇三个部分。基础篇分为两个章节(第一、二章):第一章从葫芦丝的历史发展以及构造等讲解葫芦丝的基础常识性问题。第二章从发音开始,对基础性技巧开始训练。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对吐音、连音的吹奏方法和葫芦丝常用的三种变调指法,确立良好的音准、音色、音质、音量的概念。提高篇分为两个章节(第三、四章):第三章为葫芦丝常用的技巧理论概述与相对应的技巧实践训练,分别对舌头、手指和气息控制等技能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第四章选编了10首针对性、具有一定难度的综
广东音乐诞生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广泛吸收民问小调、小曲和西洋音乐所长,经过长期孕育演化,终成一朵亭亭玉立、香远益清的艺术奇葩,曾有 国乐 之称,被国外誉为 透明音乐 。岭南人的强壮、硬朗和乐观性格,在音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乐平连环漫画全集,ISBN:9787506106030,作者:张乐平著
本书在内容设置上参考了《古琴初阶》一书的脉络,根据时代的发展补充了新的内容,同时满足了大部分“零基础”学员的需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述古琴演奏的一些基本原理,以便大家在理论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
本专著从文化生态视野对布依族古歌概念、分类、分布和传承进行了一个立体透视。布依族先民对古歌的“创作”不可能不被打上时代烙印,这一“烙印”就是古歌产生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 布依族先民通过创作古歌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去描绘自然、图腾、鬼神和祖先的应然状态,借此来彰显人的创造力和抚慰人的心灵。他们将布依族历史文化“碎片”,通过古歌较为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古歌蕴含的民风习俗,启迪着人的智慧和教育规范着人的行为。古歌成为维系布依族社会认同和族群认同的价值符号。古歌崇尚勤劳勇敢、纯朴善良、尊老爱幼、内敛而不张扬的价值取向成为布依族文学中的“遗传微粒”,对后世布依族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古歌荟萃了布依族先民的思想文化精华,具有多学科学术研究价值。
《民族声乐的传承与演唱艺术》由娄琳娜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