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其对中国器乐和古今中西文化的熟稔,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五种重要乐器与特殊生命情性关联起来,从琴与高士、琵琶与侠客、笛与书生、筝与儿女、胡琴与常民生命性的相形相契入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概述了中国乐器的特质。乐器与生命属性的此种连接,因此也就不只反映了中国器乐独特的历史发展,更根柢地映照了中国人在音乐乃至生命上不同于西方人的一种态度。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地位崇高,曾响彻古人的生活和内心。一张琴可以诉说无数美妙绝伦的故事。《古琴丛谈》从古琴的制作谈起,说到琴音的品质特色、弹琴的讲究,说到伯牙和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 、嵇康与《广陵散》、范仲淹和《履霜操》;论及弹琴的讲究,琴的指法、题材、打谱以及琴曲的音乐特征。又以陶渊明与无弦琴为引,论说当代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刘景韶先生、成公亮先生的品行修养、风格气质;还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的手法差异进行了比较,对古琴的现代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书由古琴而深入古琴文化,深入中国古代琴人、文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以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向度的共振,传达古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一种高旷。
收录19首风格迥异的中国民歌,除了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南泥湾》《茉莉花》《拥军花鼓》《在银色月光下》等,还有许多体现地方特色的新创作歌曲,例如《叫卖小调》中的"栀子花 白兰花 "等唱词、旋律就巧妙地融合了上海海派文化中特有的叫卖声,使演唱这首歌曲的孩子们感受到浓浓的老上海风情。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学科要求本科生和研究生不仅要对自己的本专业能掌握,更要对与民族器乐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也能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不仅关系到培养复合型创新艺术人才的需要,更关系到我国民族器乐的继承和发展。这部教材的编撰,实在本人常年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材的出版对民乐学科学生深入研究学习中国民族器乐诸多方面是极具价值和意义的。本教材通过对中国民族器乐起源、历史演变、发展、演奏技巧、艺术特色、结构形式、表现手法、作者及时代背景、民族器乐作品分析等多方面对中国传统汉民族的器乐进行研究和分析。中央民族大学自建校以来,未出版过关于中国民族器乐较全面的教材,这部教材的出版是广大民乐学习者及研究者较好的工具书。
这是一部完整辑录民歌40年发展流变的百科全书式完全档案,全书由被誉为 民歌之母 的陶晓清统筹制作,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这场深刻影响了华语流行音乐未来走向的民歌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既再现了一代年轻人创作 自己的歌 的青春现场,又承载着历代民歌迷关于民歌记忆的珍贵符号,像一个可穿越时空的秘密宝盒,值得典藏。 书中囊括了近百张经典唱片的详细介绍与逾百位音乐人的幕后起底,讲述了很多熟悉的歌曲背后的隐秘故事,如李宗盛创作的*首歌是什么?《橄榄树》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龙的传人》歌词有哪些改动?等等。更有20世纪70年代台北市民歌西餐厅地图与40年来69场重要演唱会的全记录。另附有近500张复古照片、文件、手稿等珍贵史料与45首经典歌曲,全方位还原民歌运动40年来的发展图景。
《侗族大歌》以丰富详实的资料,新的视角,带有创新的见解,对侗族大歌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介绍评述。使读者对侗族大歌在侗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功用、价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侗族大歌八年的“申遗”之路、“申遗”成功之后保护和发展侗族大歌的机制措施政策、侗族大歌研究取得的成果、侗族大歌的当代转型与变迁、侗族大歌未来的走势等等的阐述,不仅使读者看到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登上世界文化艺术殿堂的具体情况,而且看到了国家对侗族大歌的重视、所采取的保护对策以及侗族大歌在当下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钦定曲谱(套装全二册)》由清王奕清等撰。是编详列宫调,首卷载诸家论说及九宫谱定论,一卷至四卷为北曲,五卷至十二卷为南曲,而以失宫犯调诸曲附于末卷。谱中分注孰为句孰为韵,又每字并注四声于旁,其入声字或宜作平作上作去者,亦皆详注。一展卷而可得妆声归韵之法。其所采辞章并于诸家传奇中择其语意雅驯者,而于旧谱讹字间附考订于后。
本书是专门为古琴爱好者想要弹奏流行歌曲而量身打造的改编曲谱集。将流行歌曲通过专业的手法进行改编,使之适合古琴的演奏,不仅丰富了乐曲本身的风格,还可以让大众更加容易接受古琴,并喜欢上古琴。 本书共包含16首曲谱,不仅包含时下流行的电影电视剧歌曲,还包括经典动画片的插曲。这16首曲谱中包含了4首乐曲的重奏版曲谱,读者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进行重奏表演,感受重奏的魅力和民族乐器的合作乐趣。书中每一首作品的呈现,都是通过对原曲旋律、和声等的反复推敲与斟酌,力求更好地保留原曲的味道,同时突出古琴自身的特色。 本书适合音乐爱好者和专业学习者使用。
这是一本具有学术性、实践性以及教学指导意义的创作集,也是中央音乐学院创作与表演交融并进的学术成果与展示。 本书内容以传承和弘扬中国古曲琴歌、推广普及以古诗词为素材的新作为初衷,其中大部分作品选用了《碎金词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以及《浙音释字琴谱》《琴适》中部分词曲牌素材,结合现代作曲技法的音乐语汇和声乐艺术歌曲的特性创编成歌,并集结出版。所有作品均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生创作,以中国古曲、古诗词为内容,加入作曲新技法,编配钢琴伴奏,在古与今的对话中,聆听远古的呼唤。本书既丰满了古曲、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创作、实践与教学,同时又在声乐作品教学、声乐与钢琴合作,以及中国新室内乐创作、实践、研究等体现出中央音乐学院的学术方向及教学特色。
杨民康主编的《瑶族传统仪式音乐论文集》具体分为五个部分。部分“综述”,收入五篇文章。其中,杨秀昭等的《瑶族宗教祭祀活动中的歌舞音乐》(1994),由20世纪90年代广西艺术学院专事瑶族音乐研究的学者群撰写,发表于香港高校学刊,乃是在当时两岸三地艺术学与人类学学者对于宗教仪式音乐给予共同关注和密切交流的学术背景下,部分学术课题开始尝试走出以往的宗教研究学术“禁区”,从而具有开拓性、突破性意义的一项初期研究成果。杨民康、吴宁华的《桂、黔、滇少数民族梅山教传统仪式与仪式音乐的比较研究》(2006)发表于21世纪初期,是在作者对云南、广西等地瑶族道教仪式音乐做过较为系统的音乐民族志研究之后,试图对之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的一批研究论文之一。其他三篇,则分别从国内、国外研究以及某一学术专题的角度,对迄今中国
《中国之声(届)·作曲比赛获奖作品集:民族器乐独奏卷》大部分的参赛作品,都充分展现出鲜明的中国元素。原生态的民间曲调、戏曲乃至诗词吟诵风格作为作品的基本素材;民俗风物、墨影丹青成为作品选题立意的独特视角;民族乐器中特有的演奏手法及音响、音色在西洋乐器中的植入与嫁接,这些若明若暗、或隐或现的中国元素,直接反映了青年作曲家对民族传统的关注、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化记忆的回归。
山西民歌历史悠久,从传说的“击壤歌”、“康衢歌”,《诗经》中的“魏风”、“唐风”,到后来的“明清俗曲”,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民歌”,山西民歌始终是山西人民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 山西的民歌丰富多彩,不仅有风格不同的被归为山歌的河曲山曲、左权开花调,更有全省各地流行的各种小调。山西的民歌是经千百年来以各种方式在各地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的山水、民俗和人文,养育和传承着先人们给我们传承下来的这份遗产。而藉着这些民歌,山西人也在坦露着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环境的认识、看法和感受,或爱、或恨、或怨、或盼等各种情绪,无不在民歌中有所反映。山西民歌反映着山西人民的心声,是山西人的精神体现。
《中国泉州南音系列教程》中的《泉州南音指集》,主要根据泉州南音研究社编的《指谱大全》(1979年版)为样本,结合菲律宾刘鸿沟先生编撰之《闽南音乐·指谱全集》(1953年版)及《清刻本文焕堂指谱》(1857年编成本)为参考资料,借古鉴今,对48套精典指谱按故事的年代、人物情节、内容类别进行编排。为方便于教学实践和传承研究,及培养南音专业本科生研读古谱能力,也便于泉州南音爱好者、弦友同仁的传统读谱习惯,在工乂谱横排版直译五线谱、简谱之后,仍附编横写格式之指套曲词,以保古存真。本教材五线谱、简谱都是根据传统南音工乂谱原始“指骨”译编,是未经润腔的南琵指法谱,特别提醒研究者注意。 为了保护、传承、研究“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泉州南音”,在力求保古存真的基础上,泉州师院艺术学院尝试把南
翁建伟编*的《立体视唱练耳教程--与民族器乐 结合(第2卷)》主要对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认、读、唱 、听、背(记忆)、写等教学环节中的核心 读、 唱部分进行重点阐述和展示,力求清晰地展现作者长 期以来在教学中进行学习、摸索和研究的部分心得。 本教材的第二卷主要是展示视唱与中国民族器乐相结 合的立体教学法。
本教材致力于推进竖琴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凝聚了作者在竖琴艺术、音乐教育、音乐美学等当代教育领域中长期耕耘的成果。本书特别针对中国儿童启蒙阶段的竖琴教育而创作,内容包含了系统的竖琴音乐理论的讲解,国内外著名传统儿歌、世界古典名曲改编,以及作者原创乐曲作品等,是一本为中国儿童量身打造的本土竖琴教材。
周耘主编的《琴学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集》根据研究范畴分成了 琴学研究 非遗 传承 的上、下二篇。上篇琴学研究的16篇文章,内容涉及古琴的人文精神、学术内涵,以及琴史、琴派、琴谱、琴律、琴师等侧面; 非遗 传承研究的9篇文章,内容涉及 非遗 保护与传承的政策、策略,以及具体乐种保护传承的实施等侧面。作者大多活跃在高校中国传统音乐和中国音乐史教学与研究的一线,文章中的许多真知灼见,对于今后我国的琴学研究与 非遗 保护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