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末, 热心新闻工作委员会 把美国一些影响力很大的新闻人召集在一起,提出了一个问题: 新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详尽的文献搜索、抽样调查、访谈和公共论坛研讨,他们确定了定义新闻工作及其社会角色的核心要素。研究结果就呈现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中。书中提出的新闻工作的十大基本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引人深思。本书是媒体人的书,也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本书选择了74位在西方传播学术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欧美学者,从学术生平、主要理论(方法)贡献、对传播学学科建制的贡献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第二版)》不仅有助于传播学的初学者更深入地了解传播学的学术版图和历史,而且有助于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进一步开拓自己的视野,为更深入的原著阅读和理论研究做好准备。第二版增加了14位学者,均为近年来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受到普遍关注的学者,同时补充了世界范围内传播学科的发展情况。
舆论是社会意识的流动镜像,是理解公共交往的认知棱镜。从古希腊的修辞术到启蒙时代的公意观再到互联网时代的汹涌民意,舆论学在漫长的历史脉络中持续回应着媒介技术演替带来的认识论断裂,召唤着历史经典与时代命题的跨时空共振,织就一幅理性光芒与思想暗流交错的知识星图。 《西方舆论学名著导读》以跨学科视野为经,以名著导读为纬,系统梳理西方舆论思想自15世纪人文主义兴起以来的理论谱系,涵括政治思想史、群体心理学、公共领域、情感社会学与传播学等多个领域,聚焦精英主义与参与民主两大舆论传统,探讨公众与群众、参与与民主、情感与理性、媒介与公共领域、谣言与社会心理以及舆论的测量与实践等议题。通过经典文本重读与问题意识锚定,《西方舆论学名著导读》力图为数智时代的舆论学研究提供理论参照与想象空间,也为理解
人类活动离不开对意义的永恒探索,而叙事则是一种基础性的意义实践。作为媒体融合时代的新兴的新闻形式、观念与实践,融合新闻(convergent journalism)如何讲故事,并创造性地开展叙事实践,以推动公共议题的数字建构,成为亟待突破的叙事学命题。 本书立足数字叙事学(digital narratology)认识论基础,主要从叙事原理与理论、叙事形式与语言、叙事修辞与实践三个知识模块系统构建融合新闻叙事的知识体系,分为上、中、下三编,共十八章。上编(第一章至第六章)为叙事原理与理论,重点以叙事可供性为概念工具,探讨融合新闻叙事的六大理论命题,即叙事内涵维度的故事观念、叙事语言维度的语图结构、叙事机制维度的数字修辞、叙事图式维度的再媒介化、叙事批评维度的数字人文、叙事伦理维度的符号秩序。中编(第七章至第十二章)为叙事形式与语
本书全面概述了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清晰呈现了技术和实践的发展演变,以及由此推动的研究与思考,明确指出了社会学在组织、身份、文化、政治和象征等层面对理解传播和媒介的重要贡献。 本书既可用于教学,也可作为参考读物。对于理解社会学研究与信息研究和传播研究之间的关系,本书可提供有益的指导。从技术决定论、批判理论与实证思潮、支配理论与接收研究、符号学与社会学的关联,到行业与生产逻辑、新闻学与公众舆论构建、公共空间理论, 一个多世纪以来对传播进行社会学研究的种种方法,本书均有深入探讨。作为结论,本书主张更开放的文化研究,建议将生产研究和接收研究融合起来,开创新的媒介社会学。 第四版对上一版内容进行了更新和充实,特别深入分析了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的数字技术融入,重点探讨了 假新闻
本书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构建与国际传播中的话语创新,从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反映时代变化发展的话语体系、对外文化和价值观传播中的话语创新、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的国际交往价值观等方面,深入阐释和回答了在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传播中,如何创新话语表达,构建反映时代发展变化的话语体系;如何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推动话语方式创新;如何在网络和新媒体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把握好话语策略;如何在跨文化视域中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进程的理解。
本书根据威廉 弗卢塞尔生前的手稿整理而成,收录其三十三篇文章,具体分为 表象的礼赞 符号化的世界 基于新媒介的图像的后历史 新的想象力 四个部分,对应着他赞扬生活世界、肯定虚拟性、鼓励超越历史和推动意识维度转向四个层面的数字媒介思想。 基于对虚拟化数字世界的肯定,弗卢塞尔尝试为人类传播赋予新的意义,并形成了其两大基本理论 数字本体论与数字人类学。一方面,弗卢塞尔指明,人类已从异化了的文字符号世界跃入数字符号世界;另一方面,他强调人类本身的扩张,即从所谓的 自然人 (Human-being)转变为 数字人 (Digita-being),进而成为 游戏的人 (Homo Ludens)。 弗卢塞尔颇具预见性地洞察了人类的 数字化生存 图景,呼吁人们警惕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陷阱,其理论为我们反思当今的技术图像世界、廓清数字迷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论
《做新闻》是20世纪70年代异军突起的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中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是一代代研习媒介研究的学者无法绕过的 高峰 。1999年《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邀请大量学者评选20世纪重要的新闻与传播研究著作,《做新闻》位列35种经典之一。 作者运用现象学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等理论视角,从新闻工作所受到的限制(constraints)和新闻人能够调用的资源(resources)入手,对新闻生产过程的常规化以及内在的权力关系运作进行了浓墨重笔的描绘。全书建立在深入而系统的经验调查基础之上,对城市日报、地方电视台和市政厅新闻中心的实地观察贯穿1966年至1976年。 尽管《做新闻》出版已经四十年,但其理论洞见愈发闪烁出光辉。有学者对《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2000 2002年间高被引文献做引用分析后发现,塔克曼的《做新闻》、赫伯特 甘斯的《什么在决定新闻》(
作者根据十年的学术期刊主编经历,发现当前学术论文作者欠缺学术研究基本知识的情况相当普遍,比如不知道学术论文的主要特征,不知道论文的一般结构,而更为严重的是不知道在学术研究中需要运用研究方法,或者如何设计研究方法。 作者希望借助《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讨论和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即研究方法如何设计与论文的结构如何安排,它们是串联全书内容的两条线索。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部分提出学术论文的特征,提出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思辨研究三种范式,力图建立起对学术论文和研究方法的整体性认识。第二部分采用实证的方法,选取刊登在《新闻界》等期刊上的100篇文章,观察这些文章运用了哪些种类的研究方法;并选择其中的文章为案例,具体地阐述如何设计研究方法与如何安排论文结构。第三部分讨论 应该如何避免 出现失误的
《大众传播媒介(第十一版)》是美国传播学专业的经典教材,作者具有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书编写体例成熟,系统性强,可读性强,全面介绍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相关知识,对新闻、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介的形成、发展和管理途径都进行了论述。第十一版丰富了大众传媒的前沿研究,同时强化了对新媒体部分的论述,在媒介的分类上做了更科学地划分和调整。本书也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媒介入门读物,对于普通受众认识大众传播媒介具有重要意义。
《品牌叙事》将叙事学理论与品牌实践活动相结合,构建了系统的品牌叙事体系。 作者基于认知叙事学提出 品牌就是品牌故事世界 的论断,并创造出 品牌叙事八芒星轮盘 作为品牌叙事活动的操作框架(包含的10大元素为:核心价值观、延伸价值观、社会情境、目标消费者、感官识别、功能利益、事实、情感利益、个性和故事世界),将理论融于实践,为任何寻求 何为品牌,如何构筑品牌 的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了清晰的答案。 作者认为,品牌叙事就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叙事沟通,是品牌方在与消费者共同构筑品牌核心价值观的沟通中,建立起彼此共有的品牌故事世界的过程。全书基于大量国内外近百年来的经典品牌案例,从叙事学理论和多学科理论的视角,从细节到整体,深刻、生动地阐释了如何进行品牌叙事。
智能传播,这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一个与科技同步演进的领域。在这个信息风暴不断升级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而本书则在这个时代的大舞台上,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智能媒体与智能传播的多重层面。本书从计算社会科学的角度出发,深度挖掘了智能媒体与智能传播其定义、背景、以及未来的发展图景,探索了智能媒体是如何通过技术改变传播介质,如何与媒体业务深度融合,以及如何智能感知并满足用户媒体需求;梳理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及其在社交网络、舆情监控、个性化推荐等领域的应用。同时,也正视了人工智能在信息传播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试图引导这个领域迎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本书定位为一本主要给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了解智能媒体、智能传播相关概念、技术及应用的书籍,旨在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借
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学主要关注大众传播,并将人与媒介之间的主客体二元对立视为传播学的主流研究范式。到了新媒体时代,这种研究范式既不适应新媒体的本质,也不适应新媒体时代人与媒介之间关系的转变。因此,本书选择从媒介现象学的路径超越基于主客体二元对立的传播学,并将关注 媒介与人类存在之间关系 的媒介理论研究视为新媒体时代传播学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会给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学研究带来两个重要的转向:身体转向和空间转向。这两个转向都是在推翻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框架下出现的,都使得我们必须重新理解 媒介与人 以及 媒介与世界 的关系。
一本让我们回到语言的根源,同时也望向未来的奇妙之作。 这部经典著作探讨了口头文化和读写文化间的巨大差异,描述了原生口头文化中(即文字还未产生之前的文化状态下)人类记忆、思维和表达的特征,并阐述了读写及后来的印刷对人类智力发展、文学和社会的影响。通过这种二元对比的研究,本书深入反思传播方式及语言表达方式的演化给人类文明、人类思想带来的潜移默化又意义深远的影响。基于此,翁开创性地总结出前读写时代人类的心理动力学特征。另外,翁借助口头 读写这种二元框架,探讨了当代语言学、传播学各主要理论流派可以继续研究及前进的方向。
《媒介传播伦理:案例与争论(第五版)》分为理念和案例两部分,共计十三章。第一部分 基础与原则 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着重从理念层面阐释伦理和道德的内涵、伦理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伦理与道德推理;第二部分 媒介传播案例 包括第四章至第十三章,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着重从实践层面论述媒介传播的真实性、媒介与隐私、保密与公众利益、利益冲突、经济压力与社会责任等专题,并且结合与各章专题相关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剖析新闻采编工作背后的伦理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媒介传播伦理:案例与争论(第五版)》还以案例分析思考题的形式提供了一系列多元化的媒介伦理应用场景,模拟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面临的伦理挑战,有针对性地提供分析问题的思路及策略,以帮助读者培养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术研究和专业
本书是一本享誉全美的畅销经典教材,由著名传媒学者埃姆 格里芬根据在美国惠顿学院浸淫数十年的教学经验撰写而成,在多次更新版本的过程中,反复征求、汲取学界权威以及上百万名读者的反馈意见。为使读者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传播学的精髓,本书精心遴选32种传播理论进行讲解,对近年大热的理论前沿亦有所涉猎。 与其他教材相比,本书*特点在于强调读者体验,不但祛除了传播学理论的晦涩刻板,而且致力于将它们转换为普通人可以在生活中应用的工具。全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由信息、意义、语言、思维等*基本的概念入手,逐步过渡到如何认识与理解人际之间,乃至个人与群体、与社会及文化的纷纭复杂的关系。
《舆论》既是对当代新闻媒介系统的精确描摹,也是对该系统折射出的人间万象的深刻检视。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李普曼,以严谨的逻辑和美妙的修辞,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舆论的生成机制、信息生态对人的世界观的塑造,以及人在面临未知状况时的怠惰。 《舆论》是传播学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源头,在问世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持续启发我们去审视包裹自身的信息茧房,反思个体与媒体生态共存的方式,想象人性在数字社会走向自足与自主的道路。
本书聚焦于社交媒体中时尚传播的文化场域建构过程及建构要素,从历史视角对时尚传播实践进行考察,呈现时尚传播的内涵重塑与场域逻辑。 首先,本书论述了社交媒体中时尚传播基于意象解构、 文化消解、 身体展演与寻求认同的归因,形成了被重塑的时尚传播文化权力场域,实现传受双方传播意涵的再书写,共同建构时尚文化展演场域、 消费社会传播场域与文化再生产权力关系场域;其次,本书从本质上将政治权力话语刻画下的时尚传播推进到文化权力关系镑刻的文化传播场域重构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