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档案管理学》中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王传宇、沈永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2月出版。全书6编20章。导论主要阐述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的对象和任务、产生和发展,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编科技档案和科技档案工作概述,阐述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编档案部门对科技文件材料的监督检查,包括科技文件材料及其管理工作,监督指导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工作,协助指导科技文件材料的整理归档等内容。第三编科技档案管理,阐述对科技档案实体进行收集、整理、分类、保管、编目等问题。第四编科技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开发利用的条件、检索、编研、提供服务的方式等内容。第五编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论述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制,计算机检索原理,缩微与复印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等问题。第六编科技档案事业,包括其发展史、
《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治理研究》立足大数据时代浪潮,对接国家治理和数字中国战略,洞察档案事业数字化数据化转型与智能化智慧化升级态势,归纳分析档案数据管理实践与运行障碍,着力探究档案数据的本质属性、演化机理、运行规律、要素价值和利用方式,深入解析档案数据治理理论内涵,科学构筑集质量控制、资源整合、共享利用、安全保障与运行机制于一体的档案数据治理体系,指导档案数据治理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科交叉与数智赋能,综合运用数据科学与社会治理理论,开辟档案数据研究新论域,系统创建档案数据治理理论知识架构,有效提高档案数据治理效率效能,推动档案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提升档案事业生态位、话语权与社会影响力。
档案工作规范体系是指导、鼓励、调节和保障档案工作的规制系统。其建设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档案成文规则系统建设,也就是档案法律制度建设,即档案法律、档案行政法规、部门档案规章、地方性档案法规及其他档案规范性文件的创制。二是档案成文规则落实推进系统建设,也就是档案行政管理能力或档案治理能力建设,即档案业务指导和档案行政监督工作的转型与效能提升。档案成文规则系统建设与档案成文规则落实推进系统建设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工作基本矛盾的动态发展性,决定了档案工作规范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本报告针对我国档案领域各方面的数字转型进程展开调查、分析和研究,其中主要涉及档案管理政策、法规与标准,档案管理方法与策略,档案治理体系、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和档案安全体系的建设等。本报告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我国档案数字化转型的重点路线、进展、成绩、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望未来档案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随着以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为特点的科研 第四范式 快速发展,科学数据的汇聚、开放与应用受到国内外科研人员和数据从业人员的广泛关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次把 数据 纳入生产要素并参与分配,更加突显出数据的重要价值。 2020年 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要求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同年 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立法强化国家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2019年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简称 新冠肺炎 )疫情暴发并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性流行病,人类面对近百年来影响范围广的疾病挑战,强烈需要开展疫病防疫国际科学合作、分享科研成果与经验 ,集中全球力量争取在短时间内解决公共卫生安
为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充分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校档案馆认真梳理研究人民大学建校初期具有开创性的学校管理、教学、科研、学科、基建、机构等原始档案,通过档案解读的独特视角,回顾建校初期的光辉历史,并配以相关的档案图片,结集成书,作为八十周年校庆系列图书之一。
《外国档案事业史(第四版)》是 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2013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外国档案事业史(第三版)》的*修订版,入选中国人民大学首批 十三五 本科规划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本科生课程 外国档案事业史 的配套教材。教材采用 纵横交融、点面结合 的视角,研究内容富于前沿气息,框架结构逻辑严密,内容编排富有特色,既从纵向角度系统阐述外国档案事业的历史发展进程,又从横向角度重点评述各大洲代表性国家档案事业发展的*特色和成果。此版还增加了第三编 外国档案事业的新闻透视(2014 2017年) ,展示国外档案事业的*前沿内容。本教材在全国同类教材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全国众多高校档案专业本科生学习 外国档案事业史 课程一致选择的教材,也是学界公认的外国档案事业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
本书内容丰富,围绕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创新管理展开讨论。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追溯档案信息化的演变过程,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其次分别阐述档案信息化的基础管理流程、技术应用、资源转型和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再次聚焦于不同领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实践,展示档案信息化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成果和经验。 从宏观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策略和现代化进程。 本书旨在全面而系统地阐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并注重其实践应用的实效性,以期能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同时,本书亦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的剖析与探讨,为推动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水平不断向前发展贡献力量。
《档案管理学》(第四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教材共分四编17章,内容包括: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专门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等四个档案管理知识模块。系统讲述了档案管理的理论、原则、规则、技术和方法。其中,档案实体管理知识模块的内容包括:档案实体管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档案价值鉴定、档案的收集、档案的整理、档案的保管、档案的登记和统计等原理、技术和方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知识模块的内容包括: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意义和原则,档案检索、档案编研、档案提供利用等方面的原理和方法。专门档案管理知识模块的内容包括:专门档案的概念及专门档案的管理体制,人事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的管理原理和方法。档案信息化知识模块的内容包括:档案信息化的内容与原则,电子文件管理、档
本书是四川省内江市档案馆根据馆藏档案及相关文献编写的一部客观反映20世纪上半叶内江的行政建制与沿革(厘定县等、实施新县制、分区设署)、历史事件经过(辛亥革命与地方军阀混战)、自然灾害(旱灾)、农业生产(甘蔗种植、农民抗捐、蔗农抗租)、工业发展及技术变革(蔗糖业、酒精业、夏布、采矿冶铁业)、交通运输(修建成渝公路)、政府机构的设立与运转(专署、参议会及选举)、教育教学(内迁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和活动(文艺组织)、科研活动(甘蔗试验场)及艺术成果(书画)、民风民俗、抗战贡献(节约献金、宣传、参军)、历史名人(喻培伦、张培爵、张大千等)等方面概况的读物,揭示了内江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读者可通过档案及相关图片的今昔对比,体会到现今内江市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全书内容浅显
《清华大学档案精品集》以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为基础,以学校建立和发展历史脉络为主线,从1909年到1958年共50年的时间跨度内,选取了部分珍贵档案资料,包括记载学校发展、变迁的公文、规章,凝聚前辈大师心血的文稿、手迹,记录莘莘学子学习、成长的学籍、成绩,伟人题字、名人实物、照片图表等。在档案选取时,只限于适宜公开的档案而舍弃涉密的档案,力图体现档案类别代表性而不求系统、全面及年代均衡,注重手稿内容及品相而非人物的社会及学术地位。 通过对这些珍贵档案的展示、考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清华大学创建、变迁、发展的奋斗历程,使清华师生、校友以及关心清华发展的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清华历史,感受清华文化,传承清华精神。
山西是我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曾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三大革命根据地的主要机关所在地。山西历史上形成的档案都真实地反映了山西的面貌,价值十分珍贵。过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直没能系统、全面、完整地向社会报道和介绍。这既与改革开放的形势很不适应,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开发馆藏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为社会各方面服务,为迎接199’6年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在北京的召开,沟通与各国档案界的联系,我们编写了这本《山西省档案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的编写工作于工994年初开始着手进行,1995年底完成,历时两年。编写此书的原则与体例,主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档案馆指南编制规范》,结合我馆具体情况设计安排的。全书由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