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开创性地对物质羁绊理论进行了全面介绍,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探讨考古学证据如何让考古学家更清晰地理解人类的社会与技术发展过程中,引用了很多生动案例。这些案例的年代跨度很大,从人类早期历史一直绵延到当代社会,向读者证明了人与物之间的纠缠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显著特征。 本书向读者阐述了人与物之间的共同依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无形推动力。增订版为 关系性 这个概念提供了新视角,将关系性放在依附关系的框架中进行重构,从而更好地探讨人类不平等和社会正义问题;还增加了一个全新章节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而对象引导本体论、对称性考古学与本土考古是本书关注的新焦点。
斯坦因,英国考古学家、探险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亚考古领域集大成的领军人物。本书是斯坦因对中国新疆及中亚地区进行四次探险的纪实之作。书中通过记录大量的考古挖掘,首次揭开了诸如楼兰、尼雅等古国的神秘,具有珍贵的史料意义,对于我们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中一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西域的重要文化成就,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以斯坦因为代表的西方考古学家、探险家对于这一地区的考古文物的觊觎之心。该书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向达翻译,准备生动,文字流畅,是不可多得的译本。
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历史的见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滋养。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和文化遗产大国,遗存分布广泛,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价值珍贵。本书从一脉相承、包罗万象的文化遗产中,采撷代表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的簇簇花团,谱就保存记忆、关照当下、启迪未来的悠悠长歌。本书是《中国文化遗产知识2500题》一书的修订版,收录、更新2019年12月31日以来的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利用新知,并对第一版的题目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考证与整理。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古埃及文物出境展配套图录,也是2020年全球十大考古发现 萨卡拉 遗址首度大规模出版展示。 图录收录168件古埃及珍贵文物,通过一部通史 法老的国度 和两个专题 萨卡拉的秘密 图坦卡蒙的时代 展开独立叙事,展示了埃及文明的诸多方面。文物包括奥赛里斯、伊西斯、荷鲁斯、普塔等埃及著名神灵的形象。还收录了来自不同朝代、各位法老的宝物,以及官员、祭司等社会上层人物的塑像,如最富盛名的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雕像。此外,还包含有众多来自埃及境内现存唯一的猫神庙遗址的猫木乃伊、亡灵书等珍贵文献资料,直观呈现古埃及生死观。这些珍贵的文物,让观众得以一窥古埃及文明的灿烂。 本图录还收录了另一类不同寻常的文物,包括石刀、重要的前王朝时期陶器、化妆用的调色
《外国考古学及理论方法论文集》收集了作者从事考古教学与科研工作以来全部关于西亚、两河流域史前时代,以及关于考古学史和理论方法的论文。《外国考古学及理论方法论文集》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是对考古学史和理论方法对认识与反思,从宏观上对国内外考古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理解;第二部分是对西亚、两河流域考古发现进行评介,并针对其中有待深入的基础问题,用中国考古学擅长的类型学和区系类型方法进行研究;第三部分是运用聚落考古与社会考古等欧美考古学前沿方法,对西亚、两河流域的考古资料进行个案分析,并对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整合研究;第四部分是在全球视野下开展的比较文明研究,主要聚焦于两河流域文明和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中国文明各自的形成过程与具体形态,另外还涉及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和日
这是一本详细分析柴尔德工作并评价其意义的著作。在对柴尔德生平进行简单介绍之后,本书以他的几本重要著作为思想变化的线索,介绍了他在构建文化历史学范式、传播论、史前经济与社会、苏格兰考古学方面所做的贡献。本书还回顾了苏联考古学和美国人类学对柴尔德的影响,提出了许多有关人类历史根本原因的观点。柴尔德的博学广闻、与马克思主义的意气相投以及独立思考精神不仅是一份价值非凡的历史遗产,而且对今天的考古研究也有现实意义。
《国家航海》为中国航海博物馆馆刊,是以刊发中外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论文为主的学术集刊。《国家航海》设有 航海文史 文博考古 研究述评 三个常设专栏,所刊文章以 航海 为核心,具体研究议题包括但不限于海洋制度、海上交通、港口航运、海上贸易等,同时兼及相关领域学术书评、研究综述。本书为《国家航海》系列的第三十四辑,收录13篇关于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海洋贸易以及海洋地理文献考证的文章。因今逢郑和下西洋620周年,本辑还特设 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 研究专栏,包含了4篇以郑和下西洋为主题开展论述的论文。
考古不是挖宝,那么,考古到底是什么?是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一味探求文物宝藏?还是通过丰富的考古材料,力图重新发现历史?这是一部让你重新认识这个充满神秘与未知世界的考古之书,为什么不挖秦始皇陵,如果曹操墓没有被盗,有没有国宝级文物 妙趣横生的笔触,生动鲜活的案例,带你走进真实的考古世界,领略考古的无限魅力。
本书收入21篇论文(包括序),就当前广受各界关注的考古学重要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 多元一体篇 ,主题包括:史前文明的起源及其多元一体格局、史前文化的精神世界、山东及其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江浙良渚文化的文明成就、商代对海洋资源的利用、三星堆与金沙考古发现所见商周地域文化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西汉海昏侯墓反映的西汉社会经济等;第二部分为 史料传承篇 ,集中探讨考古发现的文字材料的学术价值,主题包括:120年来甲骨文考释成就、金文的私人写作属性、久已被人忽视的 巴蜀符号 的释读、清华简与睡虎地秦简的学术价值、丝绸之路上发现的汉简及其他写本文献的学术价值等。
这是一部利用中国考古资料,从研究实践出发,构建精神文化考古理论的系统专著。本书对中外精神文化考古研究既有成果和理论建设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提出了具有内在逻辑的精神文化考古理论框架,利用作者自己的研究个案,展示出精神文化考古理论的实际应用。
本研究以齐国货币作为研究对象,对齐国货币概念进行界定、出土情况进行全面统计的基础上,采用类型学、历史文献分析和科技检测对比分析法,对齐国货币的形制、铸造工艺和年代进行分析。在聚落考古的视角下,利用空间分析的方法,观察齐国各类货币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齐国货币空间分布格局反映出的齐国社会经济网络、 市场 经济活动等社会经济运行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先秦时期经济社会运行和国家治理的认识。
为增进国内考古界与世界考古学界的信息交流,推动中国世界考古相关学科的建设,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合作编辑出版《世界考古研究动态》,刊载世界考古,包括文化遗产、科技考古、文字考古、艺术史等相关研究的论文和综述,另辟书评、专题讨论、经典论文翻译、文摘、通讯等专栏。
本书是《山南壁画》一书的补编,包括了西藏自治区山南市42座佛教寺庙的壁画图像资料,反映了各个寺庙壁画的整体面貌,不仅实现了山南壁画信息的数字化保存,也为藏传佛教考古、壁画图像学和西藏艺术史诸多研究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资料。
北京人 化石的失踪,是被盗,还是被毁?是沉入海底,还是早已化作了尘烟?这个谜团久久地在人们心中困扰、翻腾着 1929年,北京周口店发掘出来的 中国北京猿人 头盖骨轰动了当时的世界,被誉为 整个地球人类的震撼! 但极其荒唐的是,在岁月烟尘雾土中委屈了50万年的 北京人 仅仅面世了12个春秋,便又突然神秘失踪 半个多世纪以来,此谜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的人类学家,困扰着人类,但人类对 北京人 的寻找从未中断。作者经过艰难寻访,以长篇纪实文学《寻找祖先》记录下了 北京人 头盖骨化石发现、发掘、转移、失踪、寻找的全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