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全面反映2000 2019年间新见金文单字形体及其用法,并代表金文考释最新水平的重要工具书。本书材料齐全,体例完备,释字准确,考证精审,具有很高的学术性与实用性,是古文字、汉语史研究者和书法、篆刻创作者的案头必 备。 本书初版《新见金文字编》曾对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间的新见金文作过系统梳理,自2012年出版以来广为学界推许。增订本在初版的基础上,对第二个十年间近2500件新见金文资料续加整理,正编字头由初版的1425个增至2230个,其中属于金文新见者达436个,附录待释字也由初版的83个增加至205个,可见增幅之大,用力之深。此次增补的新材料,填补了不少金文乃至整个古文字系统的缺环,丰富了对古文字形体及其用法的认识,其中有一些还对于古文字(特别是金文)中疑难问题的解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别于一般的金文字编,本
甲骨學的内涵可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甲骨學特指甲骨及其文字本身的研究。廣義的則舉凡以甲骨文材料論述歷史文化者皆可納入。本書收入黄天樹教授近年撰寫的甲骨學論文39篇。論文主要内容如下:甲骨文字考釋、甲骨虚詞研究、甲骨語法研究、非王卜辭研究、甲骨占卜學、甲骨文獻學、序言以及有關甲骨學的雜文等。這些論文既體現作者近年研究甲骨學的新成果,也能展現學術界關於甲骨學研究的最新動態。編輯文集時如需對原文作出補正或説明,則采用在相應位置加 編按 的方式處理,交代新的資訊。
本書收録作者研究先秦秦漢文獻的論文33篇(另有附録1篇),包含出土文獻、傳世典籍兩大板塊,作者試圖通過對疑難字詞的釋讀、考證、校勘,竹簡的編聯、綴合,歷史人物、地理的分析,以及文本年代、性質的判斷,古書體例的總結,最終實現文獻的 完全解讀 。
重要的语文学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语言、历史和文献学价值。本书发现整理了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50余件珍贵的回鹘文文献,通过语文学、文字学、文献学等多元科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转写、汉译、释读等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这些回鹘文文献,既有写本,亦有刻本,据作者研究,主要来自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在考察西北地区时的收集品、梁素文藏品和莫高窟北区出土文献等,主要内容为从汉文翻译的回鹘文书写佛教文献,如《阿含经》《华严经》《观无量寿经》等大乘经典,亦有中土所撰《八阳经》《佛顶心大陀罗尼经》等中国人自己创造的经典。本书对于国图藏这批重要的回鹘文文献,有首次发现整理之功,对于这批文献的内容、性质、分类、年代、写作者均有极为精当的考证,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上均为海内外一流回鹘文学术研究的佳作。
吐鲁番出土文献是研究中国中古史和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史料,要充分利用这批文献,对其语言文字的准确识读和理解至关重要。本著独辟蹊径,从社会语言学和体裁语言学的角度,对吐鲁番出土文献的语言系统和文字系统进行了全面研究。《吐鲁番出土文献语言导论》共分为七章,分别对吐鲁番出土的法制文献、行政文献、契约文献、书信文献、丧葬文献、帐簿文献进行了深入考察,令人耳目一新,实为治敦煌吐鲁番学的文史工作者之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为《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的总目索引。 《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收录旅顺博物馆所藏新疆出土文献的汉文部分。 旅顺博物馆收藏的新疆出土文献是日本大谷探险队收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十世纪初西方攫掠的西域出土品中*回流本土的一宗,也是目前所知国内敦煌吐鲁番文献*尚未公布的大宗藏品,被称为敦煌吐鲁番文献 *后的宝藏 。这批文献数量庞大,涉及内容广泛,有公元3世纪到13世纪间所写的各种佛教典籍、儒家经典、道教文献及经史子集等,还有反映中原王朝在吐鲁番地区进行统治的各种官私文书。这是研究新疆地区历史文化、丝绸之路沿线历史的珍贵资料。海内外学术界对于这批资料的全面整理与公布期待已久。 旅顺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组成整理团队,对这批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以馆藏编号为
《岳麓书院藏秦简》(肆)为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第四卷。该卷共计收录岳麓秦简中的325枚竹简,简的内容均为秦代的法律条文,包含有秦律、秦令和决事比等内容。整理者根据这些简的编绳情况和长度,简的文字特征和简背划痕、反印文等信息进行编排,将其分为三组。这些简的内容对秦代法律制度的研究有着非常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岳麓书院藏秦简(肆)》图版分为彩色放大编连图版、红外线原大正反面图版、红外线放大编连图版三个部分,每枚单简图版后附有释文,红外线图版每个案例后附有简注。同时,卷末附有释文连读本、简位简号对照表、揭取位置示意图、正背反印文对照图、卷册复原示意图等内容以供读者参考。
上博儒籍是20世纪末上海博物馆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与儒家学派有关的简文,包含《孔子诗论》《性情论》等二十篇,除少数几篇以外,都属于传世文献中未见的佚籍。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文本研究,包括综合前人意见确定竹简编连,疏通简文大意,参考竹简形制和字迹特征,恢复每篇简文原始的篇卷状态等。下编为综合研究,结合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对简文涉及的深层问题进行探讨,分为“上博儒籍与孔子”“上博儒籍与‘七十子’”和“上博儒籍与儒学文献”三个主题,发掘上博儒籍提供的新信息,探讨儒学文献流传中的各种现象,反思判断出土文献学派属性的标准等问题。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 是北京大学于2009年初接受捐赠而从海外抢救回归的,共有3300多枚竹简,抄写年代大约在西汉中期。竹书内容全都属于古代典籍,包括近二十种文献,基本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划分的 六艺 、 诸子 、 诗赋 、 兵书 、 数术 、 方技 六大门类。这批西汉竹书是继20世纪70年代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之后问世的又一座汉代典籍宝库,对于中国上古历史、思想、文化、科技、书法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内容为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 是继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以及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之后,从地下出土的第四个简帛《老子》古本,也是目前传世*完整的《老子》古本,使我们对《老子》一书产生、发展、定型的过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每一朝代的法律都具备各自的时代特征。正是由这些个性化的法律特征决定了某一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走向。只有深入探究中国古代法律的个性化差异,从动态的视角对中国古代法律进行全面审视,才能揭示出古代法制发展演变的轨迹。汉唐两代是中国古代的盛世,两汉时期的法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汉代,司法机关受理告诉案件时实行“满三日复问”的程序,其目的是防止诬告,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西汉时期 财政与帝室财政有公私之分,汉代法律允许子孙别籍异财,使汉代成为中国古代对私权保护十分充分的时代。唐代法律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唐初统治者提出了“天下之法”的概念,唐代前期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有效限制了君主滥用权力的现象,唐朝得以成为古代对君权限制 严格的时代;在司法制度层面,立
本书分六章,对每条资料皆列出其出土、著录、器形、铭文、纹饰、行款等情况,对其文字、时代、史料价值多有详细考释。其中收王辉《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出版后新著录的铜器铭文53件,囊括诸家考释观点,并加按语,提出新解;收袁仲一《秦代陶文》出版后刊布或即将刊布的陶文资料288条;收传世及新著录的官、私、成语印及封泥784枚;收磬铭资料26条,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雍城考古队藏拓本;收图版253页,按铜器、磬铭、石鼓文十鼓斋本、玺印、陶文、杂器、清初石鼓文碑的顺序排列。
暂无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