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神级纪录片《河西走廊》官方纸质书,十年典藏精装版。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黄金通道。本书由西往东,自汉迄今,梳理河西走廊两千年历史脉络:霍去病封狼居胥、张骞出西域、萨班凉州会盟,传奇故事轮番上演;悬泉置、莫高窟、嘉峪关、七彩丹霞,风景名胜一路绵延。 17万字纪录片原版解说词完整呈现,100余幅高清全彩摄影呈现视觉盛宴。带你如身临其境般感受两千年河西走廊岁月,新增出品人李东珅序言,以及易中天推荐! 在这本书中,你能从磅礴大气中体验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力量,学习央视的字字珠玑与顶级文案;本书还可以作为西北旅游的导览手册,从兰州、酒泉到天水、张掖、嘉峪关,带领你深入探索大西北的风土人情。 翻开本书,感知历史兴衰,体悟文明交融,领略大西
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108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春秋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全方位还原历史场景面貌,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阅读体验。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是享誉国际的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的代表作,兼具现代地理科学的专业视角和宏阔的历史视野。作者学识广博,研究角度独特,重视从正史、方志、游记等各类传统典籍中汲取素材,纵论中国大地上的大江大河、名城古迹,展现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时代变迁及相互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塑造。作者见识深邃,论证细密,并且非常重视数据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制作了大量精致图表,化繁为简,堪称妙品。
都说巍巍汉唐,汉朝、唐朝的版图究竟有多大?历史上的中国范围如何划定、依据什么标准?七大古都是哪七个,它们凭什么成为首都?黄河以经常泛滥闻名,为什么在东汉至唐朝会有八百年安流?《楚辞》中浪漫的云梦泽到底在哪里?上海又是怎么从一片滩涂变成坚实陆地并逐渐繁盛的? 葛剑雄教授从谭其骧先生的学术成果中,精选出重要且具代表性的篇章,汇为《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其中还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历代政区、两千多年前的马王堆地图等精彩内容,更有谭先生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奠基人、《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对这一学科所做的根本性定位与思考。书前设导言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学 ,书后附录 历代疆域政区概述 ,各朝代政区一目了然。全书精心编排,充分体现了严谨性、可读性与实用性。
透过地理看历史: 尽管朝代更迭,历史风云变幻,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地理因素始终对中国历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中国各大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透过地理看历史:三国篇: 本书上起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下讫公元280年三国归晋,以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串连起近百年的三国历史,涉及几十个影响深远的战争、战役和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地理讲述三国历史故事,并随文编绘了88幅全彩历史地图,全方位直观展现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
本书是对2013年第三版的修订。原书为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植被的变迁,水系的变迁,海岸线的变迁,沙漠的变迁,疆域的变迁,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古代农业的地区开发与地域差异,历代工矿业的分布和兴衰变迁,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线的历史变迁,历史景观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等等。本次修订主要包括:根据最新规定重新绘制了全书的地图;对内容,特别是脚注部分,作了修正和补充。
都城风物 选取中国古代著名都城长安、洛阳、开封、杭州相关的名著四种: 包括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记录从西周、汉唐到宋元的长安古迹,以及相关史事;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北魏时代洛阳城市建制和佛寺建筑,以及相关政治、文化、风俗、人物、艺文、中外交往等;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述北宋开封的皇城建筑、城内各坊、民众的饮食起居、岁时节令,囊括汴京生活的方方面面;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详述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情况。
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选题,从库页岛的历史出发,钩沉几千年来东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交往历史,更聚焦近五百年来中国、俄国以及日本在黑龙江流域的进退与战和。作者充分利用中文、满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资料,对库页岛的历史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他通过俄国文学家契诃夫的萨哈林之行,横向截取了1890年库页岛历史面貌的片断,又通过库页岛几千年的历史演进,纵向勾勒出库页岛与华夏历代王朝之间的关系,既有现场感,又有历史感。通过作者的描述,读者对那一片故土有了认识或者是有了重新的认识。作者在文前开列 主要人物小传 ,附录中撰集 库页岛历史纪年 ,这些工作极大地方便读者阅读,值得肯定。
本书通过考察明清时代闽台地区的乡族组织与地方政治,探讨宋以后的社会变迁以及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转型。大致可以分为乡族组织与共有经济、家庭结构与宗族组织、民间信仰与仪式传统、地方行政与社会转型四个专题。 乡族与国家 这个话题始终值得学界深入探讨。作者郑振满在研究中的整合视野、问题意识及其作为研究基础的大量田野调查和地方文献、民间文书的整理和分析,在历史人类学、经济史、区域研究以及基层治理等学术领域,都有着持续的启发性。本书可称为所谓 华南学派 的经典著作之一。此次新版,作者将全文做了一次修订
除了海洋和沙漠,四川具有中国几乎所有的地形地貌,正是这些地貌的丰富多元与复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四川的独特性。本书集结了《中国国家地理》以十一年的时间,对四川的考古发掘、地理地貌、风物人文所做的持续性的考察成果,从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方面 寻找四川、发现四川 ,对四川做了一个较全面的呈现,全书分为三个板块 四川盆地、盆周山区、西部高原 介绍四川的地形地貌、气候物产,不是冷冰冰的科普文字,而是充满了对这篇土地的深情书写,既给读者一个 地理的四川 的概观,又给读者一种 四川何以成为四川 的科普式的 原来如此 的明悟。
这是一部探究黄河及黄河文明的普及性著作,吸收近年来有关黄河史研究的成果,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古代认识、开发和利用黄河的历史过程、黄河河道的变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演变历史以及黄河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高谷好一(1934 2016年)的代表作 《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劲草书房1985年版)是日本东南亚学丛书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堪称日本有关东南亚生态学与农业史有机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的开山之作,被日本学界誉为 综合研究东南亚自然的划时代性金字塔尖 。 为阐明东南亚土地利用的整体情况,高谷好一在东南亚各地多次开展详细的田野调查,查阅了东南亚各国大量史料,并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东南亚农业史进行了深入论述。该著作不仅全面解析了东南亚各地区大相径庭的土地利用情况,还阐明了东南亚各地区土地利用在结构上的相互关联,堪称利用交叉学科方法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典范。 该著作由以下三章构成。第一章对东南亚的生态和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总体概括,并将其分为九个生态圈及土地利用区。该章首先阐明了东南亚的基本轮廓,
本书展现了北京内城、外城和皇城自1860 年北京首次有照片资料到20世纪60 年代的图片资料,本书精选了450 幅图,呈现了这一百年间老北京城门城垣较清晰的旧影。通过这些影像的拍摄者和传播者,使我们如今得以领略关于这片土地的记忆 老北京的城池建筑和风貌。紫禁城荣幸留存至今,暂不在此书之列。 本书以历史影像作为时间轴线,加以叙述北京城门、城垣演变和消失的过程。每座城门搭配小传和影像注释,是作者翻阅大量关于北京的史料、民俗典故,以及考证判定后所拟,力求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还原这座古城不同时代的旧影,展现北京城的变迁、繁荣、和平和战乱,带给读者充实而丰富的体验。 每一幅影像都是凝固的岁月切片,或许读者还能在书页中与那些消逝的城门、湮灭的市井喧嚣发生共鸣。这不是一本冰冷的图集,而是一部带着情感和热爱的民间
本书作者为历史地理领域的专家,多年来一直关注黄河的历史变迁、地理面貌、文化传承等,对黄河的周边地貌有详细的考察。本书分为八章,集中讨论了有关黄河的许多问题,如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黄河与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关系,黄河怎样孕育中华文明,黄河独特面貌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等。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针对黄河的系统历史地理研究专著,对古代历史、地理及纵向文化研究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本书以探讨先秦至明代的各种地理作品所反映的地理观点与地理研究方法为主轴,对中国地理学史进行了全面概括,阐述了自有史以来东方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和特征。书中对有关作品的年代与内容的虚实提出了许多见解,对于阐明不同作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曾被称为是给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带来 转变 的重要著作。
老挝是一个内陆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中部。是一个饱经沦桑的国家:古代久经战乱;15世纪后屡遭到暹罗(泰国)、缅甸和越南古代王国的入侵;近代又先后被法、日、美等国占领,并沦为殖民地,深受外来势力的掠夺、压迫和剥削。 老挝各族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进行了长期的反殖反帝斗争,1953年从法国统治下独立,1975年驱逐了美国殖民者,建立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共和国推行人民民主义制度,逐步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得到了广泛的援助,老挝是世界上人均获得援助*多的国家之一。 湄公河滋润着老挝的低地,那里有发展农牧业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肥沃土地。老挝幅员不大,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块亟待开发的 处女地 。20世纪80年代中,老挝开始经济改革,自此以后,水电、森林和矿藏资源的开发受到外商
本书是《中国国家地理》资深作者、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2023年全国十大科普人物获得者李忠东多年地理考察的成果之作,力图从西北以北、帕米尔之上、青藏苍茫、横断东西、天造大盆等五个板块建个人主观的西部地理 形象 。作者以专业的地质工作者视角为读者勾画了中国西部的广袤与迷人,拍案叫绝的精彩叙述、与天地对话的想象,字里行间能感受到西部大野的苍茫辽远和雄奇峻秀。书中没有堆砌生涩的专业术语和冰冷的数据,没有权威的居高临下,保持着纪录片式的理性克制,又充满理工科的浪漫,是对真实地理的文学描述,更是一部非常全面、深入浅出的科普中国西部地理的难得佳作。
本书收集整理了钱业大家秦君安家族的主要史料和史事,包括宗谱祠堂、人物传略、工商金融、慈善公益事业、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等史料文献,还按照时间顺整理了从明代至今秦家的重要史事,全面记述了作为一代旅沪甬商的秦氏家族在工商金融领域的风起云涌,也展现了秦氏后人在收藏、传统文化领域的成就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和贡献。全书史料翔实,行文严谨,每处史料均有出处可以查证,是不可多得的研究甬商以及上海金融工商业历史的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以海上丝绸之路上被输出的漆器为研究对象,旨在考察古代中国漆器海外输出的缘起、契机与途径,阐明古代漆器文化海外输出历史背景、传播历程与相互影响,并由此确证海上丝绸之路漆器文化交流的特征、内涵与偏向。选题探寻与研究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漆艺文化及其美学的输出、传播与影响,呈现出中国传统工艺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与逻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在批判社会理论中,人们过去往往偏重于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沉湎于历史的想象;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地理、空间的漠视。本书对这种倾向提出质疑。作者严厉批判 历史决定论 及其对地理学想象的限制作用。在论述福科、伯杰、吉登斯、贝尔曼、杰姆逊,特别是亨利 勒菲弗等 后现代地理学先驱者 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主一种历史的和地理的唯物主义,即对空间、时间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作根本性的再思考。本书意在将历史叙事空间化,赋予持续的时间以经久不衰的批判人文地理学的视野。
当今中国城市研究以实证为主,在理论化以及对哲学思潮与社会思潮的关注方面,都还稍显不足。《城市,地域,星球:批判城市理论》既是一本针对21世纪城市问题的城市研究专著,也是一本涉及诸多城市理论的力著。本书作者尼尔 博任纳(Neil Brenner)是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 城市理论 教授,也是该学院 城市理论实验室 主任,是近年在北美乃至世界城市研究领域*影响力的学术新星,尤其擅长理论思辨与批判。本书涵盖了博任纳近20年来对于城市问题、城市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诸多思考,其中既有作者早期的研究,如尺度政治与西欧区域及国家重构,也有其近期对全球 星球城市化 的系统研究以及对传统城市化理论的全面批判。本书可以说是了解21世纪西方城市理论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