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开设、操作业余电台的基本知识和管理法规,主要内容包括业余无线电通信的发展历程、业余无线电通信操作实践、收发报技术的自我训练、业余电台的奖励证书和竞赛活动、业余波段的应用、业余短波天线、业余无线电收发信机、业余电台的依法设置和使用等。本书既可作为开展业余电台活动的参考书,也可作为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自修读本和手册。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开设、操作业余电台的基本知识和管理法规,主要内容包括业余无线电通信的发展历程、业余无线电通信操作实践、收发报技术的自我训练、业余电台的奖励证书和竞赛活动、业余波段的应用、业余短波天线、业余无线电收发信机、业余电台的依法设置和使用等。本书既可作为开展业余电台活动的参考书,也可作为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自修读本和手册。
本书内容紧扣《全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大纲》,层次清晰、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满足通信及互联网企业对通信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业水平的实际要求,力求反映当代互联网技术的*新发展与应用。全书分为 12 章,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与协议、局域网、互联网、网络操作系统、交换技术、网络安全、数据库基础、数据存储基础、软件开发基础、云计算架构与应用、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物联网等。 本书既可作为全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的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的学习辅导书,还可供通信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自学参考。
本书依据《全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大纲》要求编写,内容共8章,分别对通信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计算机应用基础、通信系统、现代通信网、现代通信技术、现代电信业务、通信网络安全进行了系统讲解。本书注重通信企业对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的实际要求,力求反映现代通信技术、业务的*新发展。
本书在《惯性导航基础(第2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完善,融入了作者近年来的近期新教学和研究成果以及该领域的发展情况。书中全面阐述了惯性导航基础的基本知识,包括惯性元器件(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平台式惯导系统、捷联式惯导系统以及组合导航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并介绍了作者的部分科研成果。全书在内容安排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物理概念清晰,确保知识连贯。为便于读者理解,书中提供了大量详细的例题与仿真实例。本书适合高等院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学生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作者在总结多年研究生课程“卡尔曼(Kalman)滤波与组合导航原理”的教学经验,吸收十余年从事惯性导航与组合导航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以及参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强。全书共9章,主要包括捷联惯导算法及其误差分析、地球重力场基础、Kalman滤波基本原理、初始对准与组合导航技术、捷联惯导与组合导航仿真等内容。书中附有丰富的MATLAB仿真程序可供读者参考,还有练习题可供读者拓展学习或练习使用。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导航制导与控制、仪器仪表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和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依据《全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大纲》要求编写。全书分为 3 篇,第 1 篇为无线通信基础篇,共 2 章,内容包括无线通信基础和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第 2 篇为无线通信系统篇,共 7 章,分别是移动性管理基础、 WCDMA 移动通信系统、 TD-SCDMA 移动通信系统、 cdma2000 移动通信系统、 LTE 移动通信系统、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微波与卫星通信系统。第 3 篇为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篇,共 3 章,分别是 WCDMA 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 LTE 无线网络规划、 LTE 无线网络优化。 本书既可作为全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的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学习辅导书,还可供通信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自学参考。
这是一本讲述6G关键技术的权威指南。两位国际公认的专家对推动和促进6G发展的技术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原创性探索。本书通过回顾通信技术向6G演进的历程,分析驱动这一发展的因素,以及探讨6G的需求、应用场景、关键性能指标等内容,充分展现了6G愿景。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 全面了解6G标准化和技术演进,包括6G发展的架构、算法、协议和应用背后的愿景。 深入探索6G全频谱无线技术,涵盖增强的毫米波技术、基于太赫兹的通信和网络技术、可见光和光无线通信等。 充分讨论6G智能无线电网络和新空口技术,包括智能反射面、蜂窝大规模MIMO(多输入多输出)、无蜂窝大规模MIMO、自适应和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等。
本书分层次介绍了不同类型雷达天线罩的数值分析方法,包括多层夹层雷达天线罩、频率选择表面雷达天线罩、机载雷达天线罩、析架雷达天线罩等典型雷达天线罩。本书主要内客包括:夹层结构雷达天线軍的分析和传输线理论的类比:基于门ogut模式和表面电流分布的任意频率选择单元求解方法:机载雷达天线罩的数值分析方法:不同材料无限大圆柱体散射特性的计算方法;新架雷达天线罩散射参数的计算方法:雷达天线罩电磁参数的试验测量方法。本书可供从事雷达天线罩研究的相关工程人员参考,也可供研究生学习使用。
本书依据《全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大纲》要求编写,共11章,内容为交换技术基本概念、交换技术、IP交换技术、IMS技术、移动交换新技术、现代通信网主要协议、现代网络架构、其他交换与控制技术、交换网络维护管理与规划设计、交换网络的指标评估、网络管理。本书在编写中注重实际生产岗位对通信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业水平的要求,力求反映现代通信交换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新发展。 本书既可作为全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的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学习辅导书,还可供通信行业及互联网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自学参考。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开设、操作业余电台的基本知识和管理法规,主要内容包括业余无线电通信的发展历程、业余无线电通信操作实践、收发报技术的自我训练、业余电台的奖励证书和竞赛活动、业余波段的应用、业余短波天线、业余无线电收发信机、业余电台的依法设置和使用等。本书既可作为开展业余电台活动的参考书,也可作为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自修读本和手册。
这是一本讲述6G关键技术的权威指南。两位国际公认的专家对推动和促进6G发展的技术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原创性探索。本书通过回顾通信技术向6G演进的历程,分析驱动这一发展的因素,以及探讨6G的需求、应用场景、关键性能指标等内容,充分展现了6G愿景。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 全面了解6G标准化和技术演进,包括6G发展的架构、算法、协议和应用背后的愿景。 深入探索6G全频谱无线技术,涵盖增强的毫米波技术、基于太赫兹的通信和网络技术、可见光和光无线通信等。 充分讨论6G智能无线电网络和新空口技术,包括智能反射面、蜂窝大规模MIMO(多输入多输出)、无蜂窝大规模MIMO、自适应和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等。
无线通信设备种类繁多,电磁兼容性是其实现所有性能及功能的保障,故对无线通信设备进行电磁兼容测试尤为重要。本书主要阐述无线通信设备的电磁兼容测试要求和方法,包括测试设备、场地以及试验环境的要求,对测试方法以及近期新标准的一些要求进行了解析,便于电磁兼容测试的实施。另外,对无线通信设备的电磁兼容测试系统提出了要求和建议,作为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实验室建设的参考。本书还包含了电磁兼容及无线通信设备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不确定度分析方法和示例,便于行业内人员更好地学习、掌握和理解电磁兼容知识。本书适合从事无线通信电磁兼容领域工作,特别是从事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研发、标准制定、检测及电磁兼容设备计量的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电磁兼容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本书也适合刚进入电磁兼容领域的初学者
本书第1章概述了半导体区别于其他固体的基本物理特性,这些特性是理解半导体器件工作原理的必要条件。第2章回顾了半导体材料,包括无机、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同时,第2章也介绍了有代表性的绝缘体和导体的材料,它们是构成可以工作的半导体器件和电路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这些器件和电路是在第3章概述的。第4章是关于半导体工艺的基础知识,并且用通俗的语言讨论了半导体制造中使用的方法、设备、工具和介质。在概述了半导体工艺技术之后,第5章讨论了主流半导体制造工艺中涉及的各单步工艺。第6章简要概述了半导体材料和工艺表征的基本原理。本书适合半导体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士阅读。
本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4章,对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包括数字信号处理简介、模拟信号的特点、离散时域信号、z变换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第二部分为第5~11章,重点讨论了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性质和特点,包括离散时域系统、数字滤波器的概述、数字滤波器的结构、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多速率系统、返回连续时域等内容;第三部分为第12、13章,对离散傅里叶变换和快速傅里叶变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本书可作为从事数字信号处理等相关工作的工程师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等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作为科普读物,在内容上尽可能简明扼要,尽量让非专业人士也能有通俗易懂的读感。全书共10章。第1章介绍了沟通交流在人类社会竞争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中的沟通方式。第2章介绍了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第3章主要介绍了作为无线通信基础的电波。第4、5章主要介绍5G的作用,同时对中国、美国、日本等国的5G通信概况进行了分析和简要阐述。第6章介绍5G之后各国已经开启研发竞争的6G技术。第7章介绍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生物医疗技术、量子技术应用等技术的发展。第8章主要讲述包含通信在内的人类生活过程中能源的重要性和有线通信的作用。第9章幻想“6G+”时代的生活方式。第10章畅想未来高超技术发展,以及这些技术如何赋能人类。本书适合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对通信行业感兴趣,想了解在5G方面中美科技战焦点
《三维激光测风雷达产品分析与应用》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基于长期的一线观测研究资料,详细介绍了三维激光测风雷达的产品意义和应用。《三维激光测风雷达产品分析与应用》共9章,内容包括激光测风雷达的系统概述、探测模式和主要产品介绍、产品意义和应用探讨、不同天气环境下测风产品的图像特征、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风场特征、低空风切变探测、特殊风场过程分析、探测性能讨论等。《三维激光测风雷达产品分析与应用》可供从事激光测风雷达产品气象应用的业务人员、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等使用,也可作为大气探测等专业研究生的教材。
《三维激光测风雷达产品分析与应用》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基于长期的一线观测研究资料,详细介绍了三维激光测风雷达的产品意义和应用。《三维激光测风雷达产品分析与应用》共9章,内容包括激光测风雷达的系统概述、探测模式和主要产品介绍、产品意义和应用探讨、不同天气环境下测风产品的图像特征、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风场特征、低空风切变探测、特殊风场过程分析、探测性能讨论等。《三维激光测风雷达产品分析与应用》可供从事激光测风雷达产品气象应用的业务人员、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等使用,也可作为大气探测等专业研究生的教材。
《三维激光测风雷达产品分析与应用》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基于长期的一线观测研究资料,详细介绍了三维激光测风雷达的产品意义和应用。《三维激光测风雷达产品分析与应用》共9章,内容包括激光测风雷达的系统概述、探测模式和主要产品介绍、产品意义和应用探讨、不同天气环境下测风产品的图像特征、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风场特征、低空风切变探测、特殊风场过程分析、探测性能讨论等。《三维激光测风雷达产品分析与应用》可供从事激光测风雷达产品气象应用的业务人员、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等使用,也可作为大气探测等专业研究生的教材。
《三维激光测风雷达产品分析与应用》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基于长期的一线观测研究资料,详细介绍了三维激光测风雷达的产品意义和应用。《三维激光测风雷达产品分析与应用》共9章,内容包括激光测风雷达的系统概述、探测模式和主要产品介绍、产品意义和应用探讨、不同天气环境下测风产品的图像特征、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风场特征、低空风切变探测、特殊风场过程分析、探测性能讨论等。《三维激光测风雷达产品分析与应用》可供从事激光测风雷达产品气象应用的业务人员、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等使用,也可作为大气探测等专业研究生的教材。
《三维激光测风雷达产品分析与应用》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基于长期的一线观测研究资料,详细介绍了三维激光测风雷达的产品意义和应用。《三维激光测风雷达产品分析与应用》共9章,内容包括激光测风雷达的系统概述、探测模式和主要产品介绍、产品意义和应用探讨、不同天气环境下测风产品的图像特征、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风场特征、低空风切变探测、特殊风场过程分析、探测性能讨论等。《三维激光测风雷达产品分析与应用》可供从事激光测风雷达产品气象应用的业务人员、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等使用,也可作为大气探测等专业研究生的教材。
《通信原理 》 《普通高等教育重量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重量规划教材:通信原理(第7版)》自1980年第1版发行起,作为全国高等学校工科电子类统编教材,每5年修订一次,出版过6版。30余年来,承蒙全国数百所高等院校选用《普通高等教育重量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重量规划教材:通信原理(第7版)》作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教科书及参考书,获得了诸多好评。《普通高等教育重量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重量规划教材:通信原理(第7版)》获得过多项荣誉奖项,包括1983年获世界通信年中国委员会颁发的全国很好通信科技图书二等奖,1987年获电子工业部很好教材特等奖,1988年获国家全国高等学校很好教材奖等;第5版为重量重点教材,并获得2005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很好教材一等奖;第6版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重量规划教材、普通高
《通信原理 》 《普通高等教育重量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重量规划教材:通信原理(第7版)》自1980年第1版发行起,作为全国高等学校工科电子类统编教材,每5年修订一次,出版过6版。30余年来,承蒙全国数百所高等院校选用《普通高等教育重量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重量规划教材:通信原理(第7版)》作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教科书及参考书,获得了诸多好评。《普通高等教育重量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重量规划教材:通信原理(第7版)》获得过多项荣誉奖项,包括1983年获世界通信年中国委员会颁发的全国很好通信科技图书二等奖,1987年获电子工业部很好教材特等奖,1988年获国家全国高等学校很好教材奖等;第5版为重量重点教材,并获得2005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很好教材一等奖;第6版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重量规划教材、普通高
《通信原理 》 《普通高等教育重量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重量规划教材:通信原理(第7版)》自1980年第1版发行起,作为全国高等学校工科电子类统编教材,每5年修订一次,出版过6版。30余年来,承蒙全国数百所高等院校选用《普通高等教育重量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重量规划教材:通信原理(第7版)》作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教科书及参考书,获得了诸多好评。《普通高等教育重量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重量规划教材:通信原理(第7版)》获得过多项荣誉奖项,包括1983年获世界通信年中国委员会颁发的全国很好通信科技图书二等奖,1987年获电子工业部很好教材特等奖,1988年获国家全国高等学校很好教材奖等;第5版为重量重点教材,并获得2005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很好教材一等奖;第6版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重量规划教材、普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