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共设26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集中介绍统计设计的相关内容,前两章简要介绍实验性研究设计和观察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建立统计研究设计的基本概念。本教材把具体统计设计方法放在第十五章中详细讨论,并在第十六章单独介绍样本估量方法。第四章和第十八章为统计描述,前者介绍基本统计描述方法,后者为多变量统计描述。第五章介绍*变量的概论分布,它是统计学中极为重要的基本概念,是统计推断的理论基础。第六章为参数估计,第七章至第十一章介绍常用假设检验方法。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讨论线性相关与回归。此后的章节主要介绍临床测量误差评价与诊断试验、多变量分析方法等。第二十六章介绍数据处理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中医古汉语基础》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中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七年制本硕连读要求学生“具有必要而广泛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能顺利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重视文理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和文理科学素质培养”。根据这些精神,量身裁衣,编写了《中医古汉语基础》这部教材。 本教材以古代为选为主,以古汉语通论、常用词、练习为辅。共选范文五十篇,分十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文选五篇,通论两个,常用词一百个、练习一个。 学习古汉语的方法就是多读,多积累古汉语的感性知识。建议精读多练,练就是实践,主要阅读古文原文。本教材全部使用繁体字,其意也在于为学生学习古汉语营造一个氛围,所以每课之后都附有原文阅读材料。
《循证医学》分4篇共25章。针对本书定位,确保本科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达到能从临床工作中发掘问题,针对患者常见问题学会查证、用证,培养批判性思维、信息管理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因此,重点讲授内容包括篇的、二、四、七章和第二篇的第八至十一章。 汇集国内早、多、前沿的一手循证医学教学、科研、实践和管理经验,融入近年国内外专家针对循证医学教学的经验和建议,汲取国外straus等编写的第三版《循证医学》专著精髓,由线执教的国内外循证医学专家倾力打造,注重求真、新颖,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强调本土化。 本书内容既适合医学院校五年制本科生掌握循证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查证、用证;也适合八年制学生和研究生针对临床问题能创证、用证。同时,对我国医学界学习和实践循证医学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教材是在*高等司和卫生部科教司指导下,由全国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编写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套教材之一,由全国16所医药院校的18位多年从事七年制教学工作的教授编写。根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该书以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规划教材(第四版)为基础,适当拓宽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更新了部分传统内容,充实了学科新进展,部分篇章还增设了专题讲座和参考文献,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学生的自学空间,全书版面字数近60万,插图近500幅。为促进学生专业外语的学习,文内增加了专业名词的英文注释,书末列出了中文和英文名词对照。为方便学生阅读和复习时检索查找,全书目录只列出了章下一级标题,书末增设了中文索引。
书本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六章,主要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外科有一个概略的认识。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范围及疾病命名;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中医外科疾病的康复治疗。各论分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疾病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及其他外科疾病九章,按病设节。每章增设框架结构图和思考题,帮助学生量解和思考;每节主要介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转归、辨证和治疗方法,以及相关的现代研究(节选)、古籍选粹、医案精选,尽量处理好继承和发扬关系,客观反映中医外科学的学术成就。共93种疾病(另附病5种,附文5篇),其中表格7张,示意图47幅,现代研究36+篇,古籍250
本教材为适应我国高等医药院校实验针灸学教育教学发展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而编写。 本教材内容深入浅出,新颖实用,富有时代感,注重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力求反映*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在内容选取和编排上都力求有所创新,从而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本教材适用性强,既可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又可供各类从事针灸推拿、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和医务人员参考。
本着体现教育改革成果、明确教材定位、注意博采众长、强调整体优化、适应七年制学生特点的总体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注重素质教育、培养高级医学通材的目标指引下,编者总结和吸收了国内人体解剖学多年的教学经验,调整和删减了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局部解剖学以及临床各学科相重复的内容,适度增加了中国人的体质调查数据和近年来解剖科学进展的新理论和新概念。全书在重点阐述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引入了生物力学、器官移植、周围神经再生、组织工程学、神经生物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新进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水平,适当增加了人体解剖学英文词汇量,并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91年公布的《人体解剖学名词》为准,书末增加了七年制《系统解剖学》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本书在写作上力求删繁
本书共20章,由四部分组成:篇为“总论”;第二篇为“细胞分子病理生理学”;第三篇为“基本病理过程的病理生理学”;第四篇为“器官系统病理生理学”。全书内容在充分体现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注重体现生命科学的新进展、新成就、医学模式转变及疾病谱变化等时代特征,使之“更新、更深、更精”。例如在总论中增加了“循证医学”、“衰老”、“疾病基因组学”和“疾病蛋白质组学”等内容;在基本病理过程中增加了“肿瘤”一章;在器官系统病理生理学中增加了“消化道功能障碍”、“脑功能不全”等章节;在心血管功能障碍一章中增加了“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并特别增加了“细胞与分子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同时还将有关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和扩展,如将弥散性血管内
临床医学八年制教育是我国发展长学制、高层次医学教育的一项新的模式,是培养适应不同需求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在临床医学七年制教育基础上的继续深入和发展。全国临床医学八年制《核医学》教材的编写正是依据*的有关精神,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高级临床医师为目的,以“精品战略、质量”为宗旨,在国家*和卫生部的支持下,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领导下,为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编写的系列规划教材之一。 本教材除了注重核医学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及核医学在各系统的临床应用外,还注意介绍核医学近年的*进展和研究的前沿领域,突出学科的特色和学科发展方向,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分子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是国内外研究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尽管还处于初期阶段,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PE
为适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贯彻*对“十五”期间教材建设的要求,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以国内著名医科大学为依托,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学校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药理学》即为其中一种。来自全国18所医学院校的药理学专家共同参与了该教材的编写工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在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按照“更新、更深、更精”的要求,对全书的整体设计及内容做了充分分析和调整。 全书分为八篇,四十七章。在多数章节介绍了药物的来源及药物研究的发展史;在药物作用的机制方面,增加了一些新理论和新进展;同时对近年问世的药物做了介绍。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一篇中,较传统药理学教材增加
本书由4篇(总论、诊断、治疗和展望)计27章组成。“总论篇”重点介绍和阐述了核医学及其相关知识的基本概念,核医学仪器和药物的质量控制,临床常规诊治的辐射剂量和放射卫生防护监测。“诊断”篇,共分12章,系统阐述了核医学体内、体外检查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治疗’,篇系统介绍了核素体内、体外治疗的原理和临床应用,突出了对于核素治疗后出现的临床表现的医学认识。作为培养21世纪医学人才的教材,本书增设了 “展望”篇,重点介绍了核医学在现代和未来医学疾病研究、诊治中的价值、进展和发展趋势。 本书是高等医药院院校5年制、7年制学生教学用书,也是核医学专业人员、临床医师及研究生的良好参考书。
本书在发病机制方面注重新、深、精,重点介绍国内外基础研究的*进展;在临床诊断及治疗等基本技能方面突出实用性,不但要介绍新的治疗理念和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同时也兼顾国内外和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区分基本要求与有选择的内容。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出“顶层设计,精英教育,适合国情”的指导思想。 本教材以七年制《妇产科学》教材为基础,结合现代妇产科的发展做了下列相应的凝练和整合:1、深化了基础知识的内容,重点介绍新的进展;2、增加了诊治的国际化内容,有利于和国际接轨;3、将相关章节的内容适度合并,进行横向综合分析,便于理解和记忆。全收的编写始终遵循主编人会议的精神,力求处理好教材继承性与先进性的关系,以简洁方式表达学科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理论体系,有效引导学生掌握*、*的科学内容。教材中教学基本内容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更多和更好的面向21世纪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全国高等医药材建设研究会将实验诊断学从《诊断学》中分离出来,列为一本独立的教材。本版的《实验诊断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长学制培养目标为依据,在五年制《诊断学》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充实和深化,既体现了“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又突出了“更新、更深、更精”的精神。在编写内容上,不仅有临床多用的继承性内容,而且又较大地充实了现代先进性内容,特别强调在循证实验医学的原则下推行“实验的优化组合应用”和“在实验监测下作个体化治疗的应用”,以将*颖、*的知识和技术引入实验诊断
本版教材各章都充实和反映了本学科的新进展,增加了与疾病关系密切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新知识、新概念,如基因突变与疾病、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调控障碍、自由基与疾病等。本着从机体、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阐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总体思路,全书由四部分组成:部分为“总论”(、二章);第二部分为“细胞与分子病理生理学”(第三~六章);第三部分为“基本病理过程的病理生理学”(第七~十三章),其中增加了肿瘤病理生理学,重点介绍癌基因与肿瘤的新进展;第四部分为“器官系统病理生理学”(第十四~十八章节)。此外,还将有关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和扩展,如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融入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将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入休克中,以增强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
在本教材编写中,我们遵循8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原7年制教材比较,力求体现如下特点:1、突出先进性,在坚持“三基”和“五性”的基础上,突出介绍了近年来神经病学领域研究的*进展。在选题方面,结合当前疾病谱的新变化,增加了对国内外日益增多病种,在各章节内容中,引入了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技术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将循证医学和规范化治疗的理念贯穿在各论中。2、突出实用性,本教材既保持了教科书的系统和完整性,又强调与临床紧密结合。3、突出可读性,因教材内容涉及较多 的解剖生理知识,为了便于同学理解和记忆,增加了多幅插图,精心绘制朦胧色模式图和线条图共118幅,彩色表格35个,图文并茂,图表直观,且图例设置规范。在每章末尾际主要参考文献,全书末尾附英中文和中英文索引,以便于读者进
《预防医学》在本套教材中是惟一全面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一本教材,应围绕群体、环境和预防的基本观念,使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同时,获得和强化预防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对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控制等的了解。在编写过程中,注重体现教改成果,明确教材定位;在取材上,力求立足国情,充分运用本国资料,又注意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博采众长。 全书共分三篇十六章。将“环境因素与疾病”编写为篇,包括“人与环境、生活环境与健康、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第二篇为“人群健康研究中的流行病学方法”,重点加强学生掌握现代流行病学方法,增强科学研究能力。第三篇“健康促进与疾病控制”重点介绍了卫生保健
本教材编写在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新、精、深”的精神,即编写内容新,能与国际接轨;文字精练,逻辑性强;说理深刻,且深入浅出。 本书各论部分,是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精神行为障碍的分类和描述定义为主线,把全书贯穿起来,并增加了精神科急诊和处理,社会精神病学,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等章节,使学生了解目前精神病学主流所在。 精神科与其他学科一样,近数十年来知识膨胀也很快,甚至使“精神病学”这一名称的范围显得太局限了。尽管精神科在临床医学各科中是小简介一当前已没有一个专家能深入掌握这一小科各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邀请国内有关专家撰写有关主题。
本书以启发学生思维,拓宽思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强调三基,面向临床。在传统的人体寄生虫学基础上增加了分子生物学内容,并以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法,阐述寄生虫及其与宿主的关系,侧重阐述致病机制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揭示寄生虫病发生、发展、流行规律及防治原理。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将*的进展介绍给学生,且在介绍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与方法的同时,适当引入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探索。 全书包括总论、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医学节肢动物、寄生虫病原学检查及治疗药物,共5篇25章。为便于学习,在医学原虫学与医学蠕虫学中,按所寄生虫部位进行编排。因考虑到疟原虫的重要性及书的篇幅,将其单列为一章。较重要的参考文献附在章的末尾,其排列基本依节的顺序。
在编排形式方面,根据本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教学规律,把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安排在篇。对不同学制或不同专业的医学生,基本要求都是相同的,都需要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在掌握了微生物的共性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各个院校或专业,有选择地再分别介绍各类微生物的特点,这有利于学生前后联系,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或自学。为了保持真菌内容的完整性,有利于教学,本书把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以及检测方法等内容均集中安排在第四篇。 在教材内容方面,增加了微生物基因组学和生物安全两章以及细胞微生物学内容。加强了基础与临床知识的结合,对近年来新发现和再出现的感染性疾病及其相关病原体作了重点介绍。强调了以预防为主的理念,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控制,以及加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和防护等
本书的编写完宗旨是:以五年制《病理学》(第五版)规划教材为基础,针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和我国病理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新一点,精一点,深一点”,适当加宽知识面、加深对于病因和发病机理方面的进展的介绍,强调临床病理联系,以适应培养高级临床医学人才的要求。 我们在编写中力图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特别强调培养的学生将是今后的临床医师,而非病理学专业人员。注意教材的整体优化,避免各门教材间不必要的重复。在编写中力图做到层次分明,详略适度,逻辑性强,图文并茂,语言力求通顺易懂。 本书适用于国内各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可作为研究生、病理医师和进修生的参考教材。也可
《北京大学医学教材:口腔修复工艺学》根据对于培养口腔技师职业知识技能的需要,将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是口腔技师应该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将口腔技师应该掌握的技能按照操作手法特点和使用的工具纳为:观察、模型处理、蜡和树脂的赋形、瓷修复体的赋形和色彩仿真、铸造和压塑成形、电解加工、金属构件的冷加工、人工牙的排列、构件连接、机械切削成形和打磨抛光等类型,分章节详加阐述;第三部分以介绍工艺流程的方式对制作可摘修复体、固定修复体、固定活动联合义齿、种植义齿和其它口腔治疗装置,以及修补破损修复体的全部过程进行纵向的阐述。
本书是一本关于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的专著。全书共分为四篇。篇着重介绍循证医学的概念和方法、实施的原则和步骤。第二篇介绍如何得到有用的证据,包括文献检索的具体方法、Meta-分析的各种统计方法、步骤和系统综述示例。第三篇则从诊断、治疗、预防、预后、不良反应、经济分析、生命质量、决策分析、卫生技术和医疗质量评估等方面论述如何在临床如何在临床实践和医学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第四篇从疾病角度,向读者介绍各专科医生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就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解决临床问题的实例。本书内容丰富、资料新颖,科学性及实用性罗强,可供临床医生、研究生以及监床流行病工作者、医学杂志编辑和医学院校学生参考。
我国医学教育学制改革问题经过长期的实践与论证,*在去年正式决定试办八年制,并将其定为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目标。为了适应长学制高层次医学专业的办学方向,适应21世纪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遵照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要求,我们编写的《临床诊断学》问世了。这是八年制32种规划教材之一,是该专业学生必修的临床基础课,是联系基础与临床学科学习的桥梁和纽带。 本书内容包括六篇,本书特点如书名所示,注重临床(或床旁)教学与实践,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临床技能与能力的提高。主要特点概括如下: 1、适应跨世纪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要和医学模式转变,全书贯穿以人为本,医德规范,强调医师的职业素质要求,重视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和接触病人的技巧。 2、深化了各
为适应新世纪医学教材全球性发展的趋势,根据我国长学制医学教育的成功模式及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实际需求,国家从2004年起在全国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医学院实施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新模式,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高层次的专门人材。其培养目标定位于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方式是“八年一贯、本博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 本教材编写组由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和临床一线的老、中、青博士生指导教师组成,教材的编写在力求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原则的基础上,致力做到“更新、更深、更精”,努力实现“创新性和实用性”。本教材以常见病及多发病为主要内容,介绍新成果、反映新进展
该《传染病学》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国家规划教材。本书是第7版,在第6版教材基础上增加了巨细胞病毒感染、猪链球菌病、结核病、新型隐球菌病和念珠菌病。编写的过程中,坚持贯彻“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和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的原则,目的是不仅让五年制学生能掌握牢固的传染病学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在学习中勇于开拓、创新,同时还使他们具有进行临床诊疗思考、学习、钻研和解决各种临床问题的能力。本教材适用于所有高等医药院校的五年制学生。 本教材的内容按传染病学总论、朊毒体感染、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原虫感染、蠕虫感染和医院感染的顺序编写,并注重内容的系统性、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