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九岁的保罗 博伊默尔受到 爱国主义 的激励,跟同学们一起志愿参军,但战争与军队生活的残酷完全超出想象。在新兵训练营里,他们被迫抛弃从前对知识和自由的信仰,接受彻底的改造。短暂的训练后,新兵们被派往前线作战,所见所闻尽是残酷:战壕内都是老鼠、虱子;烈性传染病威胁着每个士兵的生命;战友们一个个阵亡,或受伤被送到野战医院;野战医院设备简陋,药品缺乏,伤患的死亡率极高。 保罗休假回家,发现德国国内仍沉浸在对于战争的英雄主义幻想中,普通人无法想象士兵们在前线所受的灾难,他和从前的生活已完全脱节,他的感受无人能懂。保罗重回前线,此时战争愈发惨烈,未来一片迷茫
《铁皮鼓》是君特 格拉斯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奥斯卡生于1924年,三岁时目睹了成人世界的荒诞无聊,决定停止长高。他经历了 二战 带给波兰和德国的苦难,见证了纳粹的罪行。三十岁时,这个将现实敲入鼓声,将玻璃唱碎的人,在精神病院写下自己的生平和家族故事,他试图在其魔幻现实自传中证明,自己是充满假象、谎言和罪恶的世界中的特立独行者。 1979年,由施隆多夫执导的同名电影上映。该片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奥斯卡外语故事片奖。
恩斯特 格雷贝尔是一名德国士兵,他所在的部队从法国到北非曾经战无不胜,但在 1944 年的苏联战场上,他们却遭遇了寒冷与失败。在苏联前线待了多年的格雷贝尔终于幸运地获得了三周假期,满心欢喜的他辗转回到后方,但所看到的却是和前线一样被炸毁的建筑、同样的成堆的尸体。他家的房子早被炸毁,父母也不知所踪。在四下探听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无辜者带来的灾难,惨烈的的死亡成为了生活的日常,而比轰炸更糟糕的是在纳粹的恐怖统治下,告密成风,没有人敢公开谈论任何事情。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重识了童年时代的旧友伊丽莎白,她的父亲因政治问题被关进集中营,她自己的生活受到纳粹党员利泽尔太太的监视。两个孤独无依的年轻人成为了彼此的慰藉,随即陷入爱河并迅速登记结婚,除了时常被空袭打扰之外,两人的生
《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这部教育小说尽管内涵丰富、深刻,对艺术问题的探讨深入、细致、详尽,读起来却并不枯燥、乏味,相反倒是十分引人入胜的,这在以思想深邃见长的德语长篇小说中可以讲颇为少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歌德在这部作品中非常讲究艺术性,是因为深刻的思想往往直接而自然地融入了生动的故事情节中。 在歌德的所有小说里,《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结构是少有地严谨,情节是格外地生动、曲折、起伏跌宕,而且是悬念一个接着一个,隐约的伏线和神秘的暗示也很多,如迷娘和竖琴老人的蹊跷的行径和身世,演出《哈姆雷特》时自动前来救场的鬼魂和他留给威廉的警告,还有当晚来到威廉床榻上的不速之客等,都叫人一直要读到全书结束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歌德为了将复杂的故事情节编织得错落有致,耐人寻味,真是费了不
本书讲述原本有着大好前程的青年汉斯 卡斯托普在 山庄 国际疗养院治疗贫血症的过程中,不幸感染肺结核而被迫长期住在疗养院的故事。期间,他遇到各种各样的怪人,有隐秘的共济会成员,有狂热的耶稣会教士,还有殖民地的农场主等。各种思潮在这里碰撞、对峙,结果主人公不但思想开始变得混乱,意志也越来越消沉,并迷恋上一位有夫之妇。山庄成为一座 魔山 ,在那里他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人生的责任和使命。七年后,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炮火终于震醒了他,在所谓 爱国主义 的感召下,他奔赴战场。 作者试图通过对话、象征、梦境、辩论、独白等多种现代表达方式,充分凸显西方世界在精神上的混乱无序、颓垣废址。
德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帕特里克 聚斯金德在《夏先生的故事》里展示的一段主人公的童年回忆,却让那富有诗情画意、略带怀旧伤感的字里行间多了一份作者对人生世界深沉的思考和独特的理解。 我 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上学,爬树,骑车,幻想着朦胧的初恋,害怕严厉的钢琴教师,常常觉得自己会飞。 我 的邻居夏先生是个 怪人 ,沉默地拄着拐杖,背着空空的行囊,没有目的地奔走不休。我们之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接触,但这个敏感易怒、行色匆匆、似乎总在忍受痛苦的身影却构成了我童年生活中一抹幽暗的底色。某天,他在 我 的注视下走向湖心,告别了这个始终令他惊恐万状的世界,而我也就此挥别了纯真无邪的童年时代。《夏先生的故事》被译成20余种文字,配有法国著名插画家桑贝的插画,相映成趣。
聚斯金德在这部篇幅不长的作品中探讨了爱和其永恒的对手 死亡的关系,援引哲学、文学,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及至现代生活中的三个例子,向我们呈现了两者间相生相伴又对立冲突的联系,促使读者思考世人如何看待爱与死亡,以及它们在文学和哲学作品中的样貌。爱情既能让人感觉幸福,也会带来无尽的痛苦,爱情不只是随便一种分子,可以改变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把我们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作者进而对比了耶稣和古希腊神话中俄耳甫斯的命运遭际,讲述他们如何试图用爱战胜死亡。
长篇小说《比目鱼》 以格林童话《渔夫和他的妻子》的故事为框架,反其道行之,以独特笔法勾勒出人类发展进程,揭示了占统治地位的男性制造暴力、追求权力并走向穷途末路的过程,探寻了妇女在推动真正进步即消除饥饿方面所起的作用。九个不同时代的厨娘栩栩如生。书中融入大量历史人物与事件,亦真亦幻,亦庄亦谐, 堪称文明史的一幅超现实主义缩影。
本书选取了19世纪初德国天才作家霍夫曼的四篇志怪小说 《胡桃夹子》《赌运》《克雷斯佩尔顾问》《外乡孩子》。霍夫曼在德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被视为歌德之后、海涅之前重要的作家。他一生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且备受非难,其作品自然而然地体现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生的冷峻观察,揭露社会和人生的阴暗面以及种种扭曲、异化现象,并予以鞭笞。从艺术特色上来看,他的小说情节充满奇思异想,写的都是奇人异事,气氛情调也都奇异诡谲。小说中的人物大多受着不可抵御的自然神秘力量的支配,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大多思想平庸、性情乖张、心理变态、行为荒唐;小说的故事情节更是离奇、怪诞甚至恐怖,却又不时出现滑稽可笑的场面。本书选取的四篇小说无一不充分体现了这些特色。
施笃姆是 诗意现实主义 的杰出代表,郁达夫称他为 一流不朽作家 ,巴金称其文笔清丽、结构简朴、感情纯真,足慰心灵。其成名作《茵梦湖》是描写感伤爱情的经典名篇,弥漫着一种凄清柔美的诗意,受到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万千读者的喜爱。本书除《茵梦湖》外,还收入了《玛尔特和她的钟》《苹果熟了的时候》《迟开的玫瑰》《燕语》《木偶戏子波勒》《白马骑者》等十一篇小说。其中,他临死前完成的后一篇小说《白马骑者》于整个德语近代文学也称得上是杰作和名篇。此外还附有抒情诗选,作家冯塔纳曾说过 作为抒情诗人,施笃姆至少也属于歌德之后产生的三四个佼佼者之列 。读者可以借此书一睹施笃姆的整体文学面貌,深入了解其鲜明、独特和优美动人的艺术风格。
《狗年月》是 但泽三部曲 之三,继《铁皮鼓》《猫与鼠》之后,揭露德国法西斯折磨和毁灭无辜者肉体的同时,对人们心灵的毒害和摧残。
十八世纪的巴黎,格雷诺耶降生在城市*肮脏、气味*浓烈的鱼摊上。他天生没有体味,却是一个惊人的嗅觉天才,能够分辨并记住世界上所有的气味。为了追寻*完美的香味,并将之保存下来,少年格雷诺耶受尽磨砺,一步步从香水铺学徒成长为制香大师。在经历了无数次尝试和失望后,他终于发现,唯有某些红发少女身上才散发着他追寻的完美香气。为此,他不惜屡屡犯下罪行,萃取她们的体香制成一种神秘的 香水 ,将世人玩弄于股掌之中。然而,众人无尽的追捧和痴迷并不能给他带来满足,*终,他选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消失在了气味的短暂的王国 小说天马行空的想象,离奇魔幻的情节,以及对于气味出神入化的捕捉与描摹,都被反复称道和引用。作者借主人公格雷诺耶这个嗅觉天才的悲剧人生,反思了个体在理性驱动的现代社会中陷入虚无与异化的生存
《辽阔的原野》是君特 格拉斯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以两德统一为中心,回顾了从1848年3月革命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德国史, 以嬉戏般的黑色寓言描绘了历史被遗忘的一面 。这也是向德国现实主义作家冯塔纳的致敬之作,书名即出自冯塔纳的小说《艾菲 布里斯特》。
1945年初,苏联红军反攻。德国巨轮 维廉 古斯特洛夫号 从但泽附近启程,载有逃往德国西部的近万难民和数千德军,1945年1月30日夜被苏军击沉,死亡逾九千人,大部分是妇女儿童,是世界历史上死亡人数多的海难。格拉斯在小说《蟹行》中,再现了这个悲剧,探讨了悲剧的根源 挑起战争的纳粹,剖析了纳粹思想对当今部分德国青少年的毒害。
本书精选德国诗人、戏剧家、小说家海因里希 冯 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 1777 1811)富代表性和影响的五篇中短篇小说,即智利地震、圣多明各的婚约、义子、决斗、侯爵夫人封 O。这些小说不只具备情节生动曲折,富有传奇性、戏剧性和结局出人意表等德语中短篇小说共有的特点,而且人物的个性和形象鲜明、突出,读起来引人入胜。另外,上述小说尽管取材自不同的时代、地域和社会阶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密切结合现实,反映了作者生活那个时代的迫切问题,富有现实的批判精神。
这是发生在德国三十年战争时期一个小人物的故事。主人公西木是个孤儿,从小被一位农民收养,思想及其单纯。战乱中他逃入森林,夜遇隐士,隐士对他的愚钝无知感到非常惊讶,便教他种种知识。隐士去世后,西木离开森林,进入人间社会。他先当书童、小丑,后在军队服役。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应变能力,他屡建战功,成为一名智勇双全的猎兵,风光一时。后来,他受骗到了巴黎,陷入“爱神之堡”。在逃离巴黎回国途中,他不幸得了天花,丧失了美貌和财物,后沦为卖假药的人、骗子、兵痞和强盗。经历了今日天堂明日地狱的种种曲折之后,西木终于万念俱灰,厌倦人生,决心返回森林,重过隐居生活。
《面包与运动》是一场长跑比赛的现场,这也是一名运动员崛起和堕落的人生舞台。 长跑名将贝尔特 布赫纳再一次站在欧洲锦标赛的跑道上,再一次从比赛伊始就发起强有力的冲刺。但他会再一次获胜吗?在看台上,一位记者,曾经是布赫纳的伯乐、好友和诤友,也在关注这场二十五圈的艰苦比赛。他的回忆在这一圈圈的征途中被重新唤醒。无数场景重新映入眼帘:他们两人在劳改营的首次见面,布赫纳在逃跑中发现了运动天赋,他们在战后重逢,布赫纳首次站上跑道,他们顽强的训练,他们的胜利,他们打破的纪录 当然,还有这位记者的失望,还有他对于布赫纳逐渐沉沦的见证。 这是一位运动员的困境,也是所有人必须面对的人生困境:我们因为绝望而发起冲刺,因为恐惧而突破了自我。我们为了面包而运动。但是,走入了全新舒适区的我们,拥有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为黑塞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少年辛克菜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此书于1919年首版,署名是埃米尔 辛克莱,作品一经问世就引起巨大反响,其受欢迎程度唯有上个世纪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能够与之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