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为背景,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主人公保罗 布利科的人生遭遇。从1950年代到2000年初,以保罗的哥哥年幼夭折开篇,又以保罗陪着受精神疾病困扰的女儿登山收尾,中间是他平凡又跌宕的一生。小说也借不同角色之口将这一时期法国一系列的国家大事、社会阵痛、观念冲突讲述出来,真实历史事件与保罗的私人生活相融合,重构了当今时代的种种矛盾、冲突和幻灭。 保罗 布利科从小便生活在死去哥哥的阴影下,粗暴的祖母是他儿时难以挥去的梦魇。为了毕业证书而学习,青春时期的消遣和放纵,被一个好婚姻拘囿,成了两个孩子的保姆,然后因意外的成功致富。不知不觉中,保罗跨越了小资产阶级生活的全部阶梯。然而,在生命行将步入尾声时,他却遭遇了一系列打击:父亲病逝,妻子婚外恋并与其情人坠机身亡,女儿精神失常,母亲
《像水一样流》收录尤瑟纳尔三部颇具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均创作或构思于作家的青年时期,最终在晚年结集出版,可以说占据了她人生中很长一段时间。 《安娜,姐姐 》以十六世纪那不勒斯地区一对姐弟之间的感情为主题,《默默无闻的人》讲述了生活在十七世纪荷兰的纳塔纳埃尔的生与死,《一个美好的早晨》的主人公是纳塔纳埃尔的儿子拉扎尔,他出入排演莎士比亚作品的剧团,在梦中提前经历了整个人生。三部小说虽然背景和主题各异,但都探讨了人的情感、际遇和行为动机,表现出 一切如流水 的人生状态。
她五十多岁,开始和一个比她年轻三十岁的男人约会。他离开了同龄的女朋友,并以前所未有的激情爱着她。但这段亲密的爱情插曲同时也是政治性的,在街头、餐馆和沙滩,他们总是遭受恶意的目光。她又成了青年时代的 丑闻女孩 ,不过现在已完全不感到羞耻,反而有了解脱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他不再能忍受她曾经的美丽,而她只是在重复她的过去。尽管 他是她的天使,唤起了过去,让过去永远存在 ,但这对未来有何意义? 《年轻男人》不是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历经悠悠岁月,战胜了阶层歧视、年龄歧视、性别歧视之后的强大又充满力量的哲思之作。它是作家对时间与写作意义的叩问,如此赤裸裸,宛如一把尖刀。
《茶花女》是小仲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出来的爱情小说。故事的主角玛格丽特是个沦落风尘的美貌女子, 茶花女 只是她的外号,因为她随身携带一束茶花。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青年才俊阿尔芒,并被他真挚的爱打动,决心放弃过往奢靡的生活。正当这对恋人憧憬美好的未来时,阿尔芒的父亲出现了,要求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为了成全他人,她放弃了自己的爱情,转身回到名利场。不明真相的阿尔芒气愤至极,因爱生恨,一再羞辱玛格丽特,将她彻底推进了死亡的深渊。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纪德的一部经典自传,也是世界自白文学中一部很重要的作品。《如果种子不死》的书名来自《圣经 约翰福音》: 我(耶稣)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文中大篇幅讲述了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印记,记录了他的成长轨迹。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记载了发生在法国的事情,下卷主要记载了青年早期的纪德前往北非,尤其是阿尔及利亚的往事。作者敏感拘谨,身体羸弱,有着较为周折的学习经历;他充满激情,拥有一颗自由不羁的心灵;他以无以伦比的坦率和真诚,向读者呈现了一位敏感、多变,而又充满矛盾的作家的成长历程。
我们都有两种生活,一种是我们已知的生活,另一种是在等待我们的生活。 调香师阿丽斯,幼时失语,五岁父母被屠,她被好心的药剂师夫妇收养,在伦敦长大;二战爆发,养父母在大轰炸中遇难,她再次孤身一人。战后恢复期,阿丽斯偶遇一位预言师,对方向她预言:阿丽斯必须进行一次漫长的旅行,在旅途中她会遇到六个人,并最终指引她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伊斯坦布尔将会是他们的命运交会之地。 踏上伊斯坦布尔的时候,阿丽斯还不知道,有一种生活等待她已久。
安妮 埃尔诺和她的爱人马克 马力,拍摄下14张两人云雨过后的杂乱相片,然后分别用文字记录下可见和不可见的东西。 在拍摄这些相片的时间前后,埃尔诺罹患乳腺癌。生长肿瘤的乳房,大量脱落的头发,抗癌药物侵害的病体,这位用自身经历书写生活的作家将残缺的身体转移到相片之中。物质性的东西成为爱、死亡、欲望、缺失的唯一证据。 我意识到我为相片所着迷,正如自孩提时代起,我总是被污迹所吸引:床单或是扔在走道里的旧床垫上的血迹、精液痕迹、尿渍;嵌入木质冷餐台上的酒渍或食物残迹;旧时信纸上的咖啡渍或油腻腻的指印。最具物质性的有机污渍。我意识到我对写作有着同样的期待。我希望词语就像那些我们无法去除的污迹一样。 《相片之用》
生活是一场游戏,每个人都收到了规则说明,除了我。 如果人不能仰望星空,不妨俯身直面碎石路。 在我这个年纪,有些人已经缴了十年的养老金。 在我这个年纪,亚历山大大帝已经建立了一个帝国, 我妈妈已经生了两个孩子。 在我这个年纪,我应该感到耻辱。 但是说句实在话:我有得选吗? 你们一本正经,我偏要万事游戏。 我不出门,不拉开窗帘,不洗漱,不起床,开倍速看电影和电视剧。眼睛疼的时候,我就盯着天花板上的蜘蛛,期待它邀请我一起上网。这就是我的美好生活。 本书以微型小说合集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当今社会对自身价值、生存、衰老、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焦虑。他遵从内心做出了一些选择,并承担了相应的后果,在希望破灭后继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生活的意义。他的存在正在他的命运和时代的虚空中逐渐消失。 小说风格独特
网瘾少年 托马来到父亲的农场度假,在远离尘嚣的自然保护区,鸟类学家带领儿子孵化出一群濒危小白额雁,训练它们跟随超轻型飞机飞行,计划实施为雁群开辟全新迁徙路线的 奥德赛之旅 。 阴差阳错之下,十四岁的少年像《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的小男孩一样,独自带着雁群踏上了迁徙之旅,飞越北极圈,在赋予大雁翅膀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翅膀。 小说灵感来自法国气象学家克里斯蒂安穆莱克的真实经历,三十年间他培育了一群又一群野雁,驾驶飞机为它们领航,作者本人也曾参与其中。他在真实故事中融入了亲情、友情、社会分歧等,又让这些分歧随着大雁和孩子的成长,演变为新的希望。
倔强、憨厚的十七岁少年莫纳来到乡村学校,成为班上的领袖,人称 大莫纳 。一次偶然迷途中,他来到一个神秘庄园,这里有穿戴奇怪的男女,古老的房子,五花八门的马车,简直是童话中的世界!更令他惊奇的是,这儿是孩子们称王称霸的天下! 在庄园,他见到美貌绝伦的少女伊冯娜,一见倾心。她弟弟弗朗茨正准备举行婚礼,新娘却突然不见,随后,弗朗茨也失踪了。第二天夜里,莫纳离开了庄园。 此后,莫纳一心想找到消失的庄园和恋人伊冯娜,但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出通往庄园的路。 莫纳与弗朗茨重逢,承诺一定帮他找回新娘。世事变幻,阴差阳错,莫纳终于找到弗朗茨失踪的新娘,而他的心上人伊冯娜实际上近在咫尺。他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吗?
以自己为写作出发点的安妮 埃尔诺,为什么将写作视角反转,投向外部世界?答案就在这本时间跨度长达7年(1993 1999)的社会观察记录中。从波斯尼亚的战争到贫困、艾滋病等社会问题,从巴黎地铁的恐怖袭击到与普通店员的细微互动,埃尔诺试图通过捕捉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量快照,抵达一个时代的真实。 时间流逝的感觉不是来自我们自身。它来自外部,来自成长中的孩子,来自搬离的邻居,来自那些变老和死去的人。 《外面的生活》 《外面的生活》是一个完美的例子,说明了写作行为存在的理由。 《世界报》
《墙》所收的五篇中短篇小说提出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人是自由的,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五个故事分别将人物置于五种荒谬的,甚至是极限的处境,让他们在困境中自由选择,自由行动。作者一方面揭露这种种存在的荒谬性,同时让读者领会到,这完全是主人公自我选择的后果。他们也可以有其他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可能给他(或她)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和命运,因此人的命运其实掌握在他自己手中。人生充满各种可能,没有神灵事先作出安排,也没有人能代替他做出决定,他的命运是他自己选择的。显然,萨特认为一切取决于个人的意志,自由是绝对的。
1953年,巴黎七区一座名为巴比伦的小剧场上演了一出没有连贯情节的戏剧,那就是轰动一时的《等待戈多》。它的作者便是侨居法国的爱尔兰荒诞派作家塞缪尔 贝克特。正如他的作品,贝克特性格内向而沉闷,不善交际,但他却有着传奇的一生。 从都柏林三一学院毕业后的他远赴巴黎任教,逐渐融入以乔伊斯为核心的文学圈子。在法国,他曾于午夜巴黎的街头遭袭而命悬一线,也曾因在德占时期参与抵抗运动而受法西斯追捕,流亡外省农村。他在这里收获了爱情,他几经拒稿的作品在出版后轰动一时,他还为先锋派实验电影创作剧本。1969年,贝克特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以贝克特本人的视角还原了他生命中后几个月的生活,追溯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住进巴黎一座养老院的贝克特罹患疾病,行动不便,且自知行将就木,不断地追忆着往昔的岁月。与之
《自由之路》是法国作家让-保尔 萨特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包括《不惑之年》《缓期执行》和《痛心疾首》。这部长篇小说是对自由之路的思考与探索。萨特在这组小说中融入了自己在战争中获得的新感受。他第一次将个人的处境与群体的处境联系在一起,第一次将自由置于一定的社会制约之下,他试图指出,作为一个社会人,在做出选择时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考虑到对社会负责,因为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命运是无法分割的。 《不惑之年》:小说的中心人物马蒂厄是个独立不羁、崇尚自由的知识分子,而事实上他并不比他周围的人更自由。他身不由己,陷入矛盾重重的生活泥淖中不能自拔,尽管已届不惑之年,仍然处在困惑之中,从无果断的选择和行动,也一直不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这是一个苦恼的人,为了寻求 自由 ,他还需要走一段漫长的路 《缓期
如果记忆可以复制与转存,生命是否真的可以重来? 马萨诸塞州,神经科学专业的三位学生卢克、乔西与霍普试图以自己的研究回答这个问题。起初,这只是一个远未进入实验阶段的大胆构想,然而霍普罹患脑瘤,生命行将走到尽头。不愿失去挚爱的乔西,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研究之中,他赌上了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而输赢在遥不可及的未来
在结婚前三天,朱莉亚接到了父亲秘书的电话。如她所料,父亲不会来参加婚礼。但是这一次,朱莉亚必须承认父亲的缺席借口无可非难。他过世了。 朱莉亚在预备举行婚礼的当天为自己的父亲下了葬。然而,在葬礼结束后的第二天,她的父亲以另一种方式归来。朱莉亚收到一个大木箱,里面是跟父亲一模一样的蜡像,上衣口袋里放着遥控器和使用手册,按下按钮,父亲立刻死而复生。 这是朱莉亚病重的父亲,也是她心中一直认为并不疼爱自己的父亲为她准备的人生**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将带她踏上一趟奇特的旅行,并将改变朱莉亚的一生 包括她的父亲。
《高老头》完成于1834年,其艺术风格代表了巴尔扎克的特点。小说以19世纪上半期的巴黎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面粉商人高老头与两个女儿之间的故事、野心家拉斯蒂涅追求名利的挣扎,深刻地揭露了当时法国巴黎物欲横流、人性丑恶的社会现实。
《窄门》可以说是纪德人生的写照,也是他一生所追求事物的体现。从小深受家庭严厉管教的他,性格中始终有着克制的一面。这一点,在本书中也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杰罗姆将表姐视作偶像,将她捧到极高的位置,对她言听计从,克己修身只为配得上她;而当她从神坛跌落,香消玉殒,他们的这份爱始终未能走进现实。
全科医生玛迪 利贝里和儿子埃斯特班生活在法国南部的海滨小镇圣让-德吕兹,2010年夏天,埃斯特班在十岁生日这一天,独自去了海滩,再也没有回来。在悲痛重击之下的玛迪终离开了圣让-德吕兹。 十年过去了,玛迪终于鼓起勇气重回故乡,却在海滩上遇见一个十岁的男孩汤姆。他有着与埃斯特班相同的面孔,同样的发型,而且他穿着与埃斯特班失踪时所穿的一样的泳衣。汤姆,就像是另一个埃斯特班,他们甚至长着一样的胎记,有着一样的性格,恐惧同样的事物。十年前的记忆汹涌而来,玛迪再次陷入疯狂的调查当中。她再一次搬了家,搬到了汤姆和他的母亲居住的米罗地区,她借着医生的身份想尽办法接近汤姆一家。直到她终于意识到一个事实:汤姆马上就要过十岁生日了,而他的生命正处于极度危险之中。
从十二岁直到八十七岁临终,叙述者以日记形式详尽记录了关于身体的一切:包括种种舒适和不适感,种种感官体验,身体制造的惊奇与麻烦,身体对惊奇的适应,身体与麻烦的和解,身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 叙述者 无情 地暴露了诸多欲言义止的经历,对熟视无睹的经历做出另类反思,又大胆谈论了禁忌话题。二十来岁的他用无比诗意的语言描述爱情带给身心的沉醉,四十岁的他无意中瞥见一个健身女人的不雅动作,上了年纪的他对故障百出的身体仍保持着好奇心,不时发表精辟见解。这是一个一生都保有童心的人,将身体的一切当做自然的馈赠,十分认真而又充满善意地对待它,并不吝分享自己的心得。 《身体日记》由达尼埃尔 佩纳克*。
她叫米娅,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当红演员,却一心想远离萧瑟的伦敦,去聆听感动与欢笑的话语。 他叫保罗,曾经的建筑设计师,因为一本小说一炮而红,却无法适应他人追逐的目光,只能与自己小说中的人物结为挚友。 他们隐身于巴黎,偶然相识,成为知己,然而,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