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隶的母亲 左翼 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5卷。 左翼 乡土小说作家关注受到启蒙后农民的反抗,真实地叙写出了20世纪30年代革命动荡时,土地凋敝、农村苦难的中国乡土真实面貌。本卷收录了多位重量级 左翼 作家之作,包括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萧军的《这是常有的事》、骆宾基的《乡亲 康天刚》、蒋牧良的《旱》等等。
《大漠祭》是一幅激情澎湃,真切,具有震撼力关于西部故事的画卷,是一个关于西部农村原生态生活的故事,这个故事整整写了十二年。先睹原稿者无不为西部腾格里沙漠地区农民的生活唏嘘与同情,无不为那里同胞的生生死死的挣扎落泪与思索。农民老顺一家,为了活命,为了贫瘠的观念的遗产,为了贫血的爱,为了贫苦重压下的期盼,演出一幕幕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而奇幻的大漠风光,奇特的西部民风,鲜活沉重的生存现实,死死活活的感情纠葛,更使作品如原始森林般奇幻与凝重。这是凝结了作者多年心血的一次生命书写。从贯注全书的深刻体验来看,不用作者自述也能看出,它的人物情事多有原型,或竟是作者的亲人和熟悉的村人。
《白虎关》是作家雪漠 大漠三部曲 的*后一部,本次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属于再版,被归入 西部小说系列 ,是本系列的第三本小说。《白虎关》描绘了西部农村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了当代农村在社会大变革的过程中面临的许多困境和产生的阵痛,剖析西部人深层的文化心理,塑造了一批鲜活的形象,核心人物有兰兰、莹儿、月儿、猛子等,讲述他们在被命运裹挟时,身不由己却不甘屈服,不停地抗争,大部分人却挣不出命运,有人搭上了性命,有人有了信仰,在精神上超度了自我。《白虎关》对于生存磨难和生命力坚韧的写作,细节饱满,体验真切,结构致密,并能触及生死、永恒、人与自然等根本问题,闪耀着人类良知和尊严的辉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当代京津冀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14卷。新时期以来,京津冀一带小说创作群体别具特色,他们既赓续了 京派 荷花淀派 等的小说创作风格,同时又呈现出了新的时代文化特色。本书精选了刘绍棠、史铁生、张洁、朱晓平、关仁山、贾大山、付秀莹、徐则臣、石一枫等人的作品9篇,既有对乡村质朴生活的描写,又有对农村现实矛盾冲突的反映。
《菊英的出嫁 乡土文学 流派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3卷。本卷主要选取了以王鲁彦、彭家煌、蹇先艾、台静农等著名的乡土小说家的乡土流派小说大作,如《菊英的出嫁》《蚯蚓们》《赌徒吉顺》等。作者们笔下不仅有众多人物的痛苦生活与不幸遭际,也有地方乡土忠实的记录和典型的反映。
《小鲍庄 当代沪浙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17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进城、小县城人到省城、省城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诸如此类的的现象层出不穷,突显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对比。王安忆、滕肖澜、朱文颖、李航育、张弦、张抗抗、艾伟等作家便以此为题材写下了许多带有沪浙地域色彩的乡土小说,他们作品所提供的城乡文明展示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和城市的独特面貌。
《黑骏马 当代西北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13卷。本卷选取吕新、李锐、葛水平、杨遥、石舒清、郭文斌、玛拉沁夫、张承志8位作家共12篇代表性文章,从三晋山村乡野,到内蒙辽阔草原,从农民生活生存,到传统节日民俗,每一件叙事背后,都是民间深厚文化积淀的爆发,都沾染着作家特有的文化印记。
《春桃 五四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4卷。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获得迅速发展,本卷收录了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茅盾、杨振声等诸多名家各具特色的经典之作,为乡土小说提供了新叙述方法、新人物形象和新题材范畴,乡土小说的审美范畴和叙述风格有了新的拓展和探索。
《凤凰琴 当代两湖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15卷。在两湖当代文学史上,活跃着一批以地域文化书写为志业的作家。本卷收录了彭见明、陈应松、韩少功、古华、池莉、刘醒龙、叶蔚林、何立伟的作品11篇,其中既有汨罗乡村风情,又有两湖东部革命历史、湘南风俗,还有长沙的日常生活、武汉的烟火人间,等等,充分反映了长江中下游平原文化。
《蜗牛在荆棘上 国统区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7卷。本卷收录的国统区乡土小说,包含姚雪垠、艾芜、沙汀、易巩、路翎等人的代表作品9篇,如《差半车麦秸》《饥饿的郭素娥》《兽道》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与地方封建势力的猖獗,表达了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同情。
本书为《边城》(纪念版)之*修订升级版,精选沈从文*代表性的小说8篇,既包括经典作品《边城》,同时又选取了几个极能体现其创作水平与艺术风格的短篇。其中中篇小说《边城》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的纯美爱情故事。小说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展现出了世间至真、至善与至美的人性。
《满月儿 当代陕西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11卷。陕西是当代乡土文学创作重地。新时期以来的陕西文学更是中国当代文学不可绕过的一环。本卷收录了陈忠实、贾平凹、程海、高建群、杨争光、温亚军等名家之作,一部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创造了陕西文学乃至整个中国乡土文学的传奇与佳话。
《我与父辈》是卡夫卡文学奖得主阎连科经典之作,以真挚拙朴的文字书写父亲、四叔、大伯几位农民父辈的活着和活着中的柴米油盐、生老病死、亲情伦理。书中父辈岁月苦涩绵远,挚爱亲情逝水流长,令无数读者潸然泪下,被称作是“一部跪着写的书”,“震撼中国人的乡土神经”。曾获《亚洲周刊》“全球华语作品奖”等多项文学奖;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散文协会和《新京报》《中国图书商报》《南方都市报》等报刊评为年度作品。
《竹林的故事 现代乡土抒情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2卷。师陀、废名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是中国浪漫抒情乡土小说的代表。本卷选取了这三位作家的代表性乡土小说,用诗意化的笔触构建了一处处田园牧歌式的乡土乌托邦。于他们而言,乡土是师陀笔下静谧安逸的 果园城 ,是废名笔下充满自然气息的 竹林 ,也是沈从文魂牵梦绕的 湘西 ,更是承载了浓浓乡情的精神家园。
《受戒 当代江苏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18卷。本书收录了汪曾祺、苏童、高晓声等诸位作家的作品,其中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罂粟之家》占了较大篇幅,是揭示黑暗、刺痛人性的中篇小说,而汪曾祺的短篇,平淡又温馨。
《马人》的故事并不复杂,它讲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但这是一部极富情感力度的作品,在小说中将这份父爱写得沉蕴有致,富有悲剧的深度。这本书几乎是在提醒我们注意两点:其一是怪异的马人形象中所蕴含的非凡主题,其二是主题与表现形式所达到的珠联壁合的效果。
人生总有各种各样的遗憾,或错爱,或错过,或错位,或错判。错得少的人顺畅平淡,错得多的人沧桑厚积。希言就是那种一错再错,错出了故事的男人。如果说好苏是温润闲雅的小楷,那蓝姗就是妍妙生动的行书;如果把敏仪比作欹侧诡异的章草,那彩霞就是纵逸险绝的狂草。希言酷爱书法,他兼收并蓄了。趟过女人河的希言伫立岸边,他既惊悚于河水的湍急,又依恋浪的拍打,既骇目洪水的淹没,又期许溪的围绕。他就像一个被水浸泡而脱色的木雕,风吹日晒后,依稀还能看到四个刻字:热爱女人。
《桔梗谣 当代东北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20卷。主要内容是东北乡土小说,包含迟子建、孙惠芳、王祥夫、老藤、金仁顺、孙春平等人的作品,有着当地的语言风格或者方言,书写了东北独特的地域文化,呈现了对人与时代的思考。
《不能走那条路 十七年 乡土小说(1949 1966)》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10卷。 十七年 乡土小说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到 文革 前夕(1949 1966)这段时期的作品。本卷收录了李准、柳青、王汶石、郭澄清、刘澍德、谷峪、周立波、欧阳山、康濯等作家的小说,如《不能走那条路》《狠透铁》《春种秋收》等。这个时期的乡土小说大多是作家们扎根乡村的创作,同时政治气息和本土文化气息十分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