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本书能改变一个世界,当然,一本书也能记录一个世界。 这次我们请出麓山子先生主编的本书,便是一部堪称全面记录毛泽东同志一生中以“诗言志”的大全之作。书中不仅涵盖了对以前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的全新诠释与赏读,更将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解密、流传出来的那些以前秘而未宣的毛泽东诗词的“补遗”与“存疑”之作尽汇册中。 本书搜集的大量毛泽东诗词,第一次从诗人的境界全面揭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心路历程,更从侧面详细记录了由他带领的年轻共和国的成长史。这确是一个由他用情、用心、用血、用毕生精力书写出来的世界,更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为精彩、最为真实也最为珍贵的一份精神财富!
《理解诗歌(第4版)》是美国大学文学系广为采用的教科书,也是新批评派的代表作。它对理解英语英语诗歌做了全面、系统的处理,强调文本细读的方法,注重诗歌结构和语义分析,对中国读者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一部讲论古典诗歌的作品,翻开它,细读数行,就知道,它和其他同类书划清了界线。它继承了中国诗学的真正传统,开创了中国诗歌欣赏的新境界,将现时的读者和古典诗歌连系起来。 《中国诗学》共4册:《思想篇》《设计篇》《考据篇》《鉴赏篇》。本册为《鉴赏篇》 《中国诗学(鉴赏篇)》自读者的悟境、诗歌本身的诗境、诗者的心境三方面入手,读者透过字义诠释的层次、结构美感的层次、性向风格的层次、道德判断的层次,直与作者的心弦发生生命的共振,进行“诗的完全鉴赏”。将通往诗歌的崎岖小径拓成平易大道,读者可藉此走近诗歌,走向真正的诗歌鉴赏。 其他三篇: 《思想篇》:读者探求诗者思想之渊流:儒、释、道是其本源,但并非,鸟兽虫鱼、花木瓜果、江山美人,皆诗者思想原型,寻常卑微之物,一经入于诗人之眼
《毛诗传笺》二十卷,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是现存完整的《诗经》注本。 五经从先秦到汉代,主要依靠师生口授相传,西汉时才由经生记录下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本。传授过程中也形成了各自的家法,所以文本和注解也多有不同,好比太极拳有陈氏太极、杨氏太极等。汉代注解《诗经》的主要有四家,即“鲁诗”、“齐诗”、“韩诗”、“毛诗”,毛诗在东汉成为官方之学,经过郑玄的注释而更加盛行,以致鲁、齐、韩三家逐渐亡佚。到了唐代,《毛诗传笺》独尊于世,我们今天读到的传世《诗经》文本,几乎全是《毛诗传笺》的传本。 毛传注释《诗经》以注解字义、诠释句意为主,并以史证诗,把诗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与政教伦理相结合,以助人理解诗意。郑笺对毛传作补充注释,使诗意更加详明。郑笺之后又缀以陆德明音义,对《诗经》、毛
嘉莹于一九二四年生于燕京之旧家。初识字时,父母即授以四声之辨识。学龄时,又延姨母为师,课以四书。十岁以后即从伯父习作旧诗。然未尝学为词,而性颇好之,暇辄自取唐五代及北宋初期诸小令诵读,亦仿佛若有所得,而不能自言其好恶。年十一,以同等学力考入初中后,母亲为购得《词学小丛书》一部,始得读其中所附之王国维《人间词话》,深感其见解精微,思想睿智,每一读之则心中常用戚戚之感。于是对词之爱好益深。间亦尝试写作,然以未习词之格律,但能写《浣溪沙》、《鹧鸪天》等与诗律相近之小令而已。 本书是叶嘉莹先生诗词曲创作的首次完整结集。单以创作而言,则其少作已是才情艳发锐感横生,中年之作律细辞工而尤能深切见意,晚岁之作则信手拈来无不惬当,其内容与风格之变读者自不难窥见。《迦陵诗词稿》也是叶嘉莹先生
《张猛龙碑》立于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五二二年),现碑在山东曲阜孔庙里。是纪念张氏于任鲁郡太守期间治民以礼,移风以乐,并兴建学校,学建礼修,一时风教反正,境内大治。当时佞佛盛行,张氏却能力排迷信,施行礼乐教化,实属可贵。郡民遂为感念他的德治之功,作清颂石碑而记之,永失流芳。此碑碑文二十六行,每行四十六字,额题“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十二字,完全方笔。 本册为《诗选系列》之一,集北魏《张猛龙碑》字读写唐诗。《张猛龙碑》笔力雄健清竣,点画方劲浑厚,被誉为北碑,广为书法爱好者所喜欢和推崇。本册选取李白、贺知章、杜甫、王昌龄等七言绝句15首,并加注白话诗意解读,在写诗的同时,欣赏诗情画意,能满足人们在传统艺术学习和鉴赏中的多方面需求。此外作品书写样式和米字格的引入,为初学者带来了
本书采用了“按作品主题分辑,以写作时间为序”的编排原则。需要说明的是,入选一百四十多首诗作分为七辑,只是一种大致和权宜的划分,因为很难用一两个词语来给每辑的题旨“定性”,诗无达诂、见仁见智,何况编者面对的是“韩潮苏海”型的大家之作。有鉴于此,七个分辑的标题都袭用了作者笔下的诗题,亦多为他流传较广的多篇,这样既有“出处”,也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触类旁通,不致被“削足适履”的理性分析磨损和丢失掉原作的诗意与美感。
唐代真迹,由于年代久远,传世甚少,特别是名诗家手迹,更是寥若晨星,如李白的《上阳台帖》、贺知章草书《孝经》以及杜牧《张好好诗》等真迹能流传至今,实在是一个奇迹,这些脍炙人口的诗人睹其字再读其诗,更令人倍感亲切。 杜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书法家。字牧之。大和三年(828)进士及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官至中书舍人。善属文,工诗,是唐代诗人,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
《叶圣陶诗词作品选注:父子笔谈(珍藏版)》内容简介: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评书《三侠剑》的故事是以武林侠士胜英为主人公的一部历史故事,现分为《三侠剑》《续三侠剑》《后续三侠剑》三部出版。 清康熙年间,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绿林高手三侠(神镖将胜英、震三山萧杰、九头狮子孟凯)、王剑(艾莲池、红衣文、夏侯商元)替天行道,扬善伐恶,做了许多方侠仗义之事,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但也与武林邪恶势力结下了不解之恨,因而矛盾斗争愈演愈烈。以秦尤为首的武林败类屡屡设计要杀害胜英及其师徒,使胜英等人时时身处处险境。胜英等人无所畏惧,在众英雄豪杰的帮助下,大展才智,屡挫敌手,最终消灭了秦尤等恶努力,并促使王郑克爽接受招安,回归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