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英国诗人和剧作家威廉 莎士比亚生前唯一发表的作品,四百年来已成为经典诗集。梁宗岱(1903 1983)是中国近代诗人、作家、翻译家和教授,他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开始翻译这部杰作,到六十年代初才将154首诗全部翻译成中文,1963年5月至1964年3月曾在香港《文汇报》副刊上全文连载,1978年才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莎士比亚全集最后一卷出版。本书以人文社1978年版为蓝本,以香港文汇报版为校订版本,将明显误排误印的译文予以订正,并加以必要的简注。本书还收入英国国家图书馆藏1609年版莎氏十四行诗初版影印全书,以及1956年梁宗岱致巴金书信所附译诗25首,校订者又在前言中收入梁宗岱致巴金书信和 翻译凡例 全文,这些都为本书增加了研究、观赏和收藏价值。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人类历zui早的长篇叙事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史诗歌颂的英雄吉尔伽美什是 三分之二神、三分之一人 的完美结合。他起初是一个欺男霸女的无道昏君,得到好友恩启都后,两人开始实施旨在留名后世的种种冒险壮举。痛失挚友后,吉尔伽美什放弃王权,独自踏上寻求永生之路,历经千难万险,见到获得永生的远古先王。这位远古智者娓娓道来的 洪水故事 ,使充满幻想的吉尔伽美什回归现实,重振王道,成为古代君王典范。史诗情节连贯,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更有现世与冥世通联,人与神直接面对,想象丰富,说理深刻,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语言朴实、形象、优美。今之读者,读之恍若现代杰作,一种古今兴感、若合一契的感慨油然而生。
美国当代著名诗人赫斯菲尔德的一部诗学散文集,也是其代表作之一。从诗的创作源泉 心灵开始,讲心流,讲心灵的专注,由此探讨一种如何充分表达自我,同时又开放包容、让自我融入万物、融入世界乃至入 一 的诗艺。随后,阐释了独创性、翻译、语言策略、口头记忆、写作与生命阈限等八个不同侧面,共同构成通往诗歌殿堂的九重门,进而进入诗歌的心灵世界。
《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阿多尼斯诗选》由译者从诗人踏入诗坛至今近五十年的十七部诗集中精选并译出。诗人阿多尼斯,是一位态度鲜明的叛逆者,以百折不挠的倔强抗争权势与时俗。 他的诗歌,是了解阿拉伯社会现状的一个窗口。他为祖国蒙受的苦难而伤怀,为自身不被祖国所容而喟叹,为整个阿拉伯民族的落伍而悲愤。 他往往超越阿拉伯的时空,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俯瞰人生万象。他对那些诗歌永恒主题的咏唱,达到超凡脱俗、深长隽永的境界。 他的情诗无惧世俗,要为身体与肉欲正名;但其中毫无卿卿我我的俗趣,却展现出属于生命与时间的苍凉。 他的诗作向弥漫于阿拉伯社会的神本主义挑战,却也呈现出浓厚的 剥离了神灵的神秘主义 色彩。 阿多尼斯素以 精神上的流放者 自居。然而,只有诗歌才是他真正的流放地。在他眼里,诗歌至高无上,而 诗歌
《浮士德 部》共计4612诗行,散文60行。整本初版于1808年,成文过程长达近40年。本书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为学者剧,其二为格雷琴剧。学者剧不仅集学者、学院讽刺之大成,而且预示了现代自然科学的走向和问题。格雷琴剧上演了浮士德在小世界的情感经历,具体说,是此时作为贵族青年的浮士德与平民少女格雷琴的 爱情悲剧 :浮士德的诱惑导致无辜少女格雷琴犯罪,遭受 灭门 之灾。 译文添加注释,以知识性解说为主,分边注与脚注;每场前置简要 说明 ,是为题解,及对成文史、情节、诗歌戏剧形式的简要说明;必要处置 简评 ,摘要该处所涉问题,追加评述。
荷马所*的《荷马史诗(共2册)/译文名*精选》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是古希腊不朽的英雄史诗,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石。本书聚焦于读者耳熟能详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等经典文本,对其中涉及的人物性格、场景设定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描绘与分析,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宏伟的史诗画卷,为对荷马史诗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阅读指引与参考。
长篇史诗《神曲》(约1307 1313)是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国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给中古文化领域以艺术性的总结,也隐约可见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一日凌晨,35岁的诗人但丁,突然迷失在一片黑暗森林之中。 黎明将至,他隐约看见一座小山仿佛若有光,他想攀过这座小山,在山脚下却遭到象征淫欲、强权和贪婪的豹、狮、狼的围困。 这时,他的老师 诗人维吉尔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受女神贝雅特丽齐指引,带领但丁游历地狱,穿越净界,经过九重天堂,寻获了真理。 《神曲》全诗三卷,分别为《地狱》、《净界》和《天堂》,每卷三十三篇,加上序共一百篇。 自问世以来,成为全世界杰出诗人、作家、艺术家的灵感之源,被誉为影响了欧洲文化的经典巨著。
本书是哈佛大学诗歌教授文德勒, *好的诗歌读者 (希尼语),对美国女诗人狄金森诗歌的细读之作。150首诗歌经文德勒挑选,有深受读者喜爱的代表作,也有鲜为人知的佳作,借助她剥茧抽丝的细读功夫,从封存的诗笺里复活,如花朵,如漩涡,以鲜活有力的形体,跃然纸上。作为一个无与伦比的诗歌向导,文德勒的细读让我们放慢了脚步,小心翼翼地沉入狄金森诗歌独具匠心的形式装置 突兀的词语、不规范的标点、颠倒的句法、古怪的韵律、迅疾的隐喻等,跟随她探测爱情、自然、思想、死亡、宗教的本质。本书以机智而严谨的诠释,立体化展现了狄金森冰火交织的诗歌演变历程,她眼中丰富而深邃的世界,以及她隐秘的内心生活;文德勒向我们证明,狄金森是一位当之无愧的 革命性的诗歌语言大师 ,也是一位 栖居于可能性 的古怪精灵的天才。
可能是目前为止收录尤其全的布莱希特德语直译本!他是汉娜 阿伦特眼中20世纪 德国最伟大的诗人 ,先锋剧作家的盛誉未掩平民诗人的锋芒,反而赋予其诗歌以戏剧性。如果说 里尔克的诗艺是献给艺术的 ,那么 布莱希特的诗艺则是献给社会革命的 。在其流动、激荡、活跃的一生,诗歌几乎就是他的 日常巡察和呼吸 ,他瞩目战争、政治、社会事件,更忧心这一切背后人本身的苦难;他的诗句看似浅白,素淡,却以反讽、讥谑、戏仿的利刃刺入夜的黑暗和寒冷。而在多篇初次译介的早期诗歌中,我们感受到在自然里的纯然快乐,得以认识另一个布莱希特。在诗歌的坏时代,重读布莱希特一生各个阶段的好诗歌,在剥离了 漂亮画面和香喷喷词语 的明澈文字里唤起自我的道德勇气和智识清醒。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作品被视为神话典故、历史百科的源头,在荷马之后,他开创了一种新型史诗。在其笔下,史诗脱离了在宫廷或民间口头传唱的传统。他给诗歌注入了新的内容,对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牧歌(插图珍藏版)》是维吉尔早期代表作,创作当时他年仅三十上下。本书由10首短诗组成,被奉为拉丁语文学典范。这10首诗以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古罗马时期美好的田园风光、宁静的牧人生活与美妙的爱情故事,文字凝炼,想象瑰丽。 书中特别收录了著名古典学者摩西 豪道什的导读,他详细讲解了《牧歌(插图珍藏版)》背后的传说典故及文学意义。本书汉英对照形式,英译文由英国诗人C. S. 卡尔弗利译出,另配有法国艺术家马塞尔 韦尔特的精美插图,呈现出诗意文字所表达的意境和美感,体现了图文并重的艺术风貌。
阿米亥是以色列的国宝级诗人,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国际诗人之一。他的诗透明、睿智、幽默,既有私密的体验与个人的生活,也有宏大的命题和集体的记忆。在他的诗里,个人幸福是一切事物的准绳,在动荡不安的世界上,爱 而非上帝,是唯一的避风港。他将现代与传统,个人情感和普世意义巧妙融合,再现了犹太民族的命运,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境遇。 本书从阿米亥一生创作的诗歌中精选出两百余首佳作,囊括了阿米亥创作生涯的各种风格与主题,完整又精炼地呈现了阿米亥贴近生活又富有想象力的诗歌世界。
幕府末期,武州多摩的 刺儿头阿岁 土方岁三与近藤勇、冲田总司等聚集众多有志的浪士和平民,一同于京都建立了新选组。土方岁三凭借其天生好斗不服输的性格和领导组织的才智,将新选组锻炼为当时极为强大的一股势力,其后,更是名声大噪、所向披靡。然而,萨长同盟成立后,时代风潮突然转向倒幕。为了梦想与信念,土方岁三毫不动摇,依旧坚守自己的原则。等待着他的结局却是 生于剑又死于剑,在日本历史上掀起巨大波澜,新选组副长土方岁三顽强好胜的一生。 一部表现幕府末期历史颇具代表性的长篇佳作。
《莎士比亚爱情诗集(插图珍藏版)》将莎士比亚的爱情诗汇编成一册,搭配英国传奇艺术家埃里克 吉尔的精美插图,依序收录了四大章:《维纳斯与阿多尼》《十四行诗》《情女怨》和《爱情追寻者》,配以详尽的译者说明与注释,而英诗翻译家曹明伦老师在翻译时除了保持原诗节奏外,还保留了原诗的韵式,让读者真正读懂莎翁情诗的独特韵味。 《维纳斯与阿多尼》是16世纪末相当受欢迎的爱情叙事长诗,取材于奥维德《变形记》,描述爱神维纳斯追求美少年阿多尼,一段女追男热情四溢的浪漫故事;该诗清新明快,音韵优美,比喻精巧,语言瑰丽。《十四行诗》共154首,是莎翁人文主义精神发展成熟的标志,其高超艺术水平的一座丰碑;处处激荡着对真善美的讴歌,对假恶丑的抨击,对人性解放、个性尊严和社会公平的向往。《情女怨》是一部难得一见的
加勒比地区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里克 沃尔科特65年作品精选 于多文化交织的后殖民时空,以对自我认同的持续追寻,再造英语诗歌的光辉 你会再次爱上这位曾是你自己的陌生人 在65年的诗歌生涯中,沃尔科特始终在努力应对那些界定了他的作品与生活的主题:难以破解的身份困局;殖民主义在家乡圣卢西亚留下的痛苦遗产;信仰、爱情与自然之谜;富有盛名而问题重重的西方正典;衰老、丧友、家庭与个人记忆所带来的创伤。布罗茨基评价道, 他给予我们的不只是他本人或 某一世界 ,而是语言中蕴藏的一种无限 。
《保罗 策兰诗全集(第八卷:暗蚀)》系诗人在巴黎圣安娜精神病院治疗期间完成的诗集。作品交织着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希伯来的预言传统,揭示了神的缺席、文明的失效以及黑暗的内心之网。精神治疗的痛苦中形成的诗作,貌似新奇、古怪、远古的词语,零乱的语法、省略、再无人能训诂的用典,背后却有着阅读思考莎士比亚、卡夫卡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书籍的影子与话语,这种自我探究与对精确专业知识的狂热融合,使得这些诗作探测到人性那深不可测的底蕴。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史诗歌颂的英雄吉尔伽美什是 三分之二神、三分之一人 的完美结合。他起初是一个欺男霸女的无道昏君,得到好友恩启都后,两人开始实施旨在留名后世的种种冒险壮举。痛失挚友后,吉尔伽美什放弃王权,独自踏上寻求永生之路,历经千难万险,见到获得永生的远古先王。这位远古智者娓娓道来的 洪水故事 ,使充满幻想的吉尔伽美什回归现实,重振王道,成为古代君王典范。史诗情节连贯,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更有现世与冥世通联,人与神直接面对,想象丰富,说理深刻,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语言朴实、形象、优美。今之读者,读之恍若现代杰作,一种古今兴感、若合一契的感慨油然而生。
《开垦地:诗选1966 1996》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尼的自选集,精选了12部诗集的代表作品、两部重要译作的精华部分以及一些以前未结集的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诗人30年写作生涯,呈现了诗人写作的整体风貌以及诗人多年来情感、风格和特色的变化。这里有优美的、田园式的抒情诗,也有许多蕴含噗通却又神奇的爱的诗篇,还有一些发掘自身、自我投射的作品。它们也探索恐惧和暴力的主题,揭示一个 邻里相杀 的爱尔兰,一个受历史和残酷的宗派主义威胁的世界。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希尼所遵奉的诗歌定义,既 忠实于外部现实的冲击 ,又保持着 对诗人生命内部规律的敏感 ,在希尼手中,万物的样貌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个拼字板,一个秋千,一个风筝,无数小小的瞬间,都变成了既是现实又是飞升的令人沉醉的神话。这部自选集是一种必需 一种深入万物根源
悲伤是为了什么?它是一个仓库 我们储存小麦、大麦、玉米和眼泪的地方。 我们迈步走到门口一块圆石上, 那仓库喂饲所有悲伤的鸟儿。 而我对自己说:你会不会 最终拥有悲伤?继续吧,要在秋天快乐, 要坚忍,是的,要宁静,安详; 不然就在悲伤的山谷里张开你的翅膀。 罗伯特 勃莱《悲伤是为了什么?》
一个男人像一座城市,而一个女人像一朵花 他们在恋爱。两个女人。三个女人。 无数的女人,每一个都像一朵花。 但是 只有一个男人 像一座城市。 威廉 卡洛斯 威廉斯《佩特森 巨人们的轮廓》
但愿我从未见过你,再未 给你写信,甚至,在几年后,你 时时拜访我,如美人鱼穿上海豹皮 有着另一张脸,配上 另一个声音,也一刻也骗不了我 那永远是你的脸和声音 一切都消失了, 除了我;对我来说,什么都消失了 鸡的尸体在不断扩展的 圈中打转打转,一颗卫星,当 太阳落下时,那个科学家会从那里弯腰, 邪恶地俯瞰毫无防备的地球。 兰德尔 贾雷尔《想起失落的世界》
R.S.托马斯,20世纪英语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其诗作植根于信仰与虚无的对抗,是极具体的细节和极高远的玄思的结合。他的想象力带来诗作的跳跃性,语言富有内在的节奏感,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上,始终都保持着自然得体、节制与严谨。 本书从诗人的自选集中精选了其代表诗作近三百首,所选篇目自1945年至2000年,贯穿其诗歌创作生涯,是对诗人全部诗歌创作全面而浓缩的展示,也为读者步入R.S.托马斯诗歌世界提供了绝佳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