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夜航船》,灵魂才有趣!这是一部有趣、有料的文化常识小百科。 囊括天文地理、古玩奇器、珍禽异兽、诸子百家、宫廷秘闻、草木花卉、三教九流、鬼怪神异 包含20大类4248个文化常识,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完美结合的不朽经典,问世300年一直秘本流传,仿佛漫天星光,在漆黑的夜空闪烁,璀璨而迷人。 如果只读一本书,就能让你变得博识有趣,非《夜航船》莫属。
本书以著名的南朝文学家、政治家王融为中心,分 历史篇 、 文学篇 两部分: 历史篇 论述王融的家世盛衰、贵官仕途、性情形象、交际网络、悲剧落幕等,还原真实的王融形象,折射南朝社会面貌。 文学篇 从宫廷礼仪、永明政治、南朝宗教等角度考察王融的文学世界,揭示其所代表的永明文学风貌及其贵族特质。全书视野宏阔,论证严谨,文笔流畅,精见妙语迭出,既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王融个人史,又是读者走近南朝历史与文化的绝佳窗口。本书原为作者的博士论文(2011年),201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7年获首届普隐人文学术奖。初版早已售罄,现予增订再版,作者不仅仔细修订全书,还据最新研究成果增加万余字内容,并由繁体版改为简体版、平装本改为精装本,更便读者阅读与收藏。
《镜花缘》是一部著名的清代才子小说。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 唐敖 、 多九公 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 女儿国 、 君子国 、 无肠国 等国的经历。后半部描写 武则天 科举选才女,由 百花仙子 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此次校点,序、题词、绣像、正文及批语以道光十二年芥子园藏版《镜花缘绣像》为底本,以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镜花缘》、点石斋《绘图镜花缘》等为参校本,眉批纳入相应的正文作小字夹批,总评仍放在回后。 本书是《镜花缘》汇评绣像本的首次出版, 对《镜花缘》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高枏日记》为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第九辑之一种,系晚清官员高枏于庚子年间所作日记。高枏(1852 1904),字澄兰,泸州城厢人。清光绪进士。曾任山西副考 官,浙江、福建、江西、山东御史,历任刑部、兵部、工部三科给事中。本书从在京中上层官僚的视角出发,详细记述了庚子事变前后义和团运动的情况,涉及八国联军、朝廷政局的 相关史料颇多,为后世了解庚子事变及当时的国人心态提供了一手史料信息。
.
本书是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授辞章学和中国文学史的讲义,一般研究者多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作为现代学科的确立,是以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课程并*终写成《文心雕龙札记》为标志。本书对《文心雕龙》这部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理论专著作了细致入微的深入剖析,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唐宋时期散文名家名作迭出,呈现出极为繁荣的创作局面。本书以 唐宋八大家 为主,通过对诸多唐宋著名散文作家作品进行讲解与赏析,介绍该时期散文发展脉络、作家的创作情况,以及各流派之间的继承关系和独特风格。本书撰写秉持求真与务实两大原则,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以时代和人物为线索,分为十二讲,每讲下设若干小节。各讲之间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了合理的结构体系,既具有贴合专业特点的优势,又能够满足当下社会大众了解古代文学知识的需求。
《古文观止》(上下册)一本书可观遍古文中优秀篇目,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凡十二卷,二百二十二篇,兼收各类文体,择选贤哲名篇,篇幅较短,语言精炼,便于诵读,代表先秦至明末散文的一流水平,极具思想性与艺术性。清初问世以来,盛行不衰,备受推崇。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颇负盛名的一部诗词美学著作,也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代表作。此书用传统的词话形式,西方美学的观念和方法,以自然流露的点评,梳理和赏析唐、五代以来的诗词美学,是晚清以来极富有影响的赏评诗词的著作。 《浮生六记》是浮世生活的诗意写照,堪称一部 生活的艺术 ,为清代传记散文中的感人珍品。本书真实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展示了人的一生的不同阶段的际遇,对现代人也极富教益。
春在堂,是晚清著名大儒、学者俞樾的书斋名,曲园则为其苏州寓所名。 本书收录俞樾的两部著作:《春在堂日记》,收录同治六年(1867)至光绪十八年(1892)期间的日记。《曲园日记》收录光绪十八年部分日记。
宋代是散文创作兴盛的时期,当时涌现了一大批重要的文学家,例如“唐宋八大家”中就有六位是北宋散文名家。其拥有代表性的作家北宋如欧阳修、王安石、三苏,南宋如陆游、朱熹等,他们的散文或以文学见长,或以明理见胜,都是别具一格,自成一家。近年出版的《全宋文》收作者九千余人,文章十七万余篇,本选是对宋代散文的精选之作,共选七十四家,一百六十九篇文章,藉此可以鸟瞰整个宋代的文学成就。
《汪穰卿遗著》是汪康年去世后由其弟汪诒年所编,全书共有八卷,为汪康年论文集。汪氏一生办报颇多,1920年其弟汪诒年将其在各报所撰论说及未刊诸文,以年月先后为序,裒集成编。其中卷一为《时务报》时论说,主张开启民智,维新变法。以后各卷的《京报》《刍言报》论说,多拥护清政府立宪。其《中外日报》的论说,以当时未署名,不得已而从缺。是研究戊戌变法及清末立宪等事件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