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动作伴随着我们,就像磷光从属于磷一样; 不错,它们使我们受到了耗损,但也构成了我们的光辉。 二十八岁的纪德,游历北非、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南部,在崭新的天地间写下《地粮》。 他狂热地表达生命的能量,想摆脱文学界的矫揉造作,宣称要让文学 赤脚踩在地上 。 六十六岁的纪德,用一生的思想食粮回应少作,时隔半生,再度谈论爱情、孤独、自由、欲望, 凝结成一段段沉思中的美丽箴言,命名为《新粮》。
我不知道那里是天堂还是地狱, 但那里是我们*的希望,而我们一定要活下去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沙尘暴毁了乔德一家的土地,迫使他们离开家乡。他们用破铜烂铁拼装出一辆拖车,堆上所有家当,沿着六十六号公路,一路向西,前往传说中葡萄漫山遍野的天堂 加州。在这趟三千公里的漫长旅程里,他们经历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些事情很残酷、很痛苦,但也有些际遇是如此感动他们,令他们重燃活下去的信心。
《伊甸之东》是斯坦贝克文学生命的巅峰之作,也是美国经久不衰的经典畅销书,自出版以来,已被上千万读者阅读,在美国文化史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版收录作者两万字创作手记。 小说以加利福尼亚州萨利纳斯河谷为背景,以象征和写实交融的手法,讲述了两个家族从南北战争到 一战 时期长达半个世纪的故事。在这里,斯坦贝克塑造了他最为迷人的人物形象,探讨了他最为永恒的主题:身份之谜、爱的盲目,以及爱的缺失所带来的凶残后果。
大卫 斯塔尔 乔丹是斯坦福大学的建校校长,也是一位分类学家,一个执着于给自然世界带来秩序的人 他发现了当时人类已知鱼类的近五分之一。但他发现的隐藏生命蓝图越多,宇宙似乎就越想阻止他。他收藏的标本毁于闪电、大火,终被1906年旧金山地震摧毁 那场地震让近千个装着鱼标本的易碎玻璃罐坠落在地。刹那间,他毕生的收藏毁于一旦。 其他人可能已经放弃,屈服于绝望。但是乔丹检查了脚下的残骸,找到了他辨认出的条鱼,并开始自信地重建他的收藏 他用一根缝衣针将标签缝在鱼身上。当世界陷入混乱,他用一根针来重建秩序。 记者露露 米勒次听到这则逸事时,她把它当作一个傲慢或拒绝接受现实的警示故事。但当她自己的生活慢慢瓦解,她开始对大卫感到好奇。她对他的生活的挖掘将改变她对历史、道德和她脚下世界的理解。 《鱼不存在》
卡夫卡自1910年开始写日记,到1923年为止,这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丰沛的时期。相较于他的小说,他在日记中表现得更为坦诚、自由,让我们得以一窥他独特、丰富的内心世界。 本书收录了卡夫卡写于1910年至1913年的日记。在这一时期,他记录了与父亲的矛盾、在写作和工作之间的内心挣扎、对犹太历史的兴趣、与恋人菲莉丝的相识等。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的灵感片段、未完成的残稿,以及他内心全然的疲弱、孤独。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是意大利青年作家亚历用中文写下自己六年中国漫游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2016年,23岁的毕业生亚历在衰老的意大利看不到出路,决心投奔冉冉升起的电影制作热土 中国。他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学导演,出演瓜子和手机广告,在主旋律战争片中当46号群演,用蹩脚的普通话录电影播客,给纪录片当翻译,也参与过地下独立电影制作。 六年间,亚历从零开始学中文,在豆瓣上写日记,在大城小镇与不同的人对话,在每一次微小的相遇中见证中国的广阔:在北京,和宿管阿姨学习怎么切菜;在广州拍广告,开工前喝早茶,拍完片喝断片;在上海,把客厅当成写作沙龙,创造一个临时的家;在四川农村,把白jiu当成暖气,跨越寒冬和方言的隔阂。 亚历用冷静又不乏幽默的文字,记录自己在中国的观察和日常,书写近年的个体遭遇和时代变化,也写
能够长久保存的,终究是纸质的书信。 所有情感,皆为羁绊。 一封封代笔信温柔抚慰生命中孤独、愤懑、无奈的瞬间。 在镰仓一座小山的山麓,鸠子经营着代笔屋。最近,忙于家务与育儿的她,终于重开店铺。出人意料的代笔委托接连出现在她面前,这其中,有遭受不公正待遇、被逼辞职的职员的退职申请,有不久于人世的母亲给即将出嫁的女儿的书信,有给不肯归还驾驶证的年迈父亲的信件 桩桩件件,皆是无法当面直说、在邮件中会变得乏味,只能通过书信传达之事。这时,她意外发现了前任代笔人隐藏的秘密情书
文艺女神伍尔夫的魅力哲学是: 聪明女性的独立方式,从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开始 独立而自由的灵魂,才是幸福之源。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本书源自伍尔夫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一经出版,风靡全球,感动千万读者,被誉为 激发女性精神觉醒的心灵之书 。 它刺痛我,使我流泪,不停颤抖。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以至于我想要尽可能地读得慢些,再慢些。一个段落我会来回读个三四遍,才会推进到下一个段落。 美国作家保罗 奥斯特 头一次读这本书,就深深地爱上了伍尔夫! 豆瓣LISA-Z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诗人和哲学家亨利 戴维 梭罗的传世名著,记述了梭罗本人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月的隐逸生活。2004年,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梭罗研究学者杰弗里 S.克莱默的全注疏本,以纪念《瓦尔登湖》出版150周年。克莱默以梭罗本人批注过的初版原书为蓝本,参照梭罗生前日记、书信、阅读书籍等所有已发现资料,对书中典故出处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考证和注疏,成就了这部关于《瓦尔登湖》的百科全书。
弗兰茨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之一,影响深远,其作品着重描写现代社会之中人孤独、压抑的处境,其冷峻而神秘的文学风格形成独立的文学名词 Kafkaesque 。 卡夫卡的日记作为其书写的延续与寄托,是理解和研究其人生经历和文学作品的重要参考,是卡夫卡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不亚于他的任何一部传世作品。它与其小说等传统形式上的文学作品有着同样的风格质地,却因日记所独有的私密性、随意性与日常性,让卡夫卡更为自由地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对日常琐事的烦恼、对文学、创作的执著和独特认识;也更为突出地表现了他荒诞如梦一般的语言流动与其惊为天人的想象力。 我们能看到弗兰茨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和细腻情绪,他的挣扎与反复恰好也是当代青年有所痛苦之处,加之他思想的超前性,让这本一百年前的作家日记成为现代青
《惶然录》是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 佩索阿晚期随笔结集,都是 仿日记 的片断体。它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曾经长期散佚的作品,后来由众多佩索阿的研究专家们搜集整理而成。作者在随笔中的立场时有变化,有时是个精神化的人,有时则成了物质化的人 这是变中有恒,异中有同,是自相矛盾中的坚定,是不知所云中的明确。正是这种精神气质、这种独自面向全世界的突围,使佩索阿被当代评论家誉为 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 、 杰出的经典作家 、 能深化人们心灵 的作家。
弗吉尼亚 伍尔夫二十四年间写就的日记,五百多个夜与日的私人絮语。 也许我不会变得 著名 或 伟大 ,可我要继续冒险,继续改变,开阔眼界,拒绝被人践踏,拒绝墨守成规。重要的是释放自我,不受限地找到自己的空间。 本书是由弗吉尼亚 伍尔夫的丈夫伦纳德 伍尔夫所编选的日记选,收录了 1918 年至 1941 年这二十四年间属于伍尔夫的珍贵日记。我们可以看到她如何踏过荆棘,身为女性作家的她其创作几乎受到了与称赞分量相当的诋毁,一边是 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另一边是 搜肠刮肚地在文章和评论中寻找自己的名字 ;她会 毒舌 评论名家之作,跟随她的日记我们几乎能够获得一份绝妙的阅读清单;她在日记中也记录了陷入抑郁症和精神崩溃的历程,坦陈自己在黑暗中的挣扎与求索
《女性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编辑部自二〇一七年起推出的特辑,迄今为止已出版两辑。此次推出的《巴黎评论 女性作家访谈》篇目上有所调整,收录了十六位女性作家的访谈:玛格丽特 尤瑟纳尔、伊萨克 迪内森、希拉里 曼特尔、埃莱娜 费兰特、西蒙娜 德 波伏瓦、珍妮特 温特森、伊丽莎白 毕肖普、玛丽莲 罗宾逊、简 莫里斯、多萝西 帕克、琼 狄迪恩、格蕾丝 佩雷、娜塔莉 萨洛特、尤多拉 韦尔蒂、安 比蒂、洛丽 摩尔。 作为《巴黎评论》出版史上*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本书的十六篇访谈也可以看作 对话中的散文 ,既是极具水准的对写作技术的探讨,又涵盖了女性作家生活中那些细微却折射性格的细节:她何时确立写作的志向?她的文学启蒙是什么?在写作不同的写作阶段,她遇到的具体阻碍是什么?她如何面对外部否定和自我怀疑?她的同道人或格
坂本龙一在生前自传《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中,提到他曾有个梦想,想做旧书店的老板。他从2017年开始,按照自己的阅读品味,秘密建造了一间私人图书馆。这间名为 坂本图书 的私人图书馆坐落于东京某地(地址非公开),馆内收藏了一直陪伴在坂本龙一身边、为他提供创作和思考食粮的书籍。本书以文字的方式将坂本龙一的个人图书馆呈现给读者。 书中收录了坂本龙一从2018年到2022年,在《妇女画报》上刊登的连载栏目 坂本图书 全36篇文章,讲述了坂本龙一钟爱的36本图书。书中还收录了2023年3月8日坂本龙一和编辑铃木正文的对谈, 2023年的坂本图书 ,读者可以从中读到坂本龙一在离世前,畅聊自己在读的10本书,以及他对于生命与阅读的思考。 本书展现了坂本龙一阅读品味,他的阅读趣味天马行空:从夏目簌石到德里达,从布列松到塔可夫斯基到
1929年,瑞士德语作家罗伯特 瓦尔泽躲进精神病院,此后余生,不问世事。 1933年,瓦尔泽封笔。他说,他不是来写作的,是来发疯的,要写就不来了。他转而练习另一项喜欢的活动:徒步旅行。 1936年起,卡尔 泽利希定期来访,与瓦尔泽一起散步,并写下日记,成为瓦尔泽生命后二十年的实录。 在漫长的散步途中,泽利希走入了沉默已久的诗人内心,瓦尔泽开始重新倾吐对人生和文学的真知灼见。 1956年圣诞节,瓦尔泽死于阿尔卑斯山的雪地,先是被一只猎狗发觉,接着是附近的农民,然后是整个世界。
本书是由三十年非洲岁月片段串联起来的回忆,讲述传奇女性柏瑞尔 马卡姆从童年到一九三六年的人生经历。她热衷于训练赛马和驾驶飞机。书中有她在非洲度过的童年、参与狩猎的情景、与当地土著的情谊、训练赛马的过程,以及独自驾驶单翼双座木螺旋桨飞机,在东部非洲从事职业飞行并猎队搜寻大象踪迹的往事;还详细描述了她从非洲驾机回英国沿途所遭遇到的政治与自然险阻;*后更记录了她在一九三六年九月独自驾机从英国飞越大西洋直抵北美的经过。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是一部散文集,汇集了赫塔 米勒的九篇文章,主题各不相同。作者运用冷峻、超现实的诗性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环境的内心感受,对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的感想。总括起来说,不同的文章都展现了作者对真正的人性的尊严与诗人的胸怀的关注。 本书首版于2003年,是这位诺奖得主出色的散文作品,以清晰直接的风格,阐述其小说主题,生命感悟,可以更好地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作者双重异乡人的身份,以及由此而来的旁观者视角,再加上她对语言媒介的敏感性使得她的这些文章读来很有启发。
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评论家涩泽龙彦在1960年代时曾十分迷恋恶魔学和神秘学,本书是其初涉神秘学领域时的结果。本书收录了十余篇随笔,主题围绕中世纪欧洲民俗及神秘学展开,譬如卡巴拉、玫瑰十字会、塔罗牌、炼金术、星座、巫魔会、黑弥撒等,不一而足。随笔篇幅精悍,内容却极其丰赡,不仅征引了许多不甚为人了解的历史、故典、传说等文献,更在看似松散的架构下,概而不滥地介绍了有关中世纪巫术魔法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知识。作者表明,黑魔法之 黑 ,其历史及被人们信以为然的面貌,皆在与中世纪欧洲教会和民众的互动中形成。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达摩流浪者》 1957年,《在路上》出版,让 垮掉的一代 登上文学版图,并让凯鲁亚克跻身畅销作家之列。仅一年后,《达摩流浪者》出版。相比前作,这部小说具有同样的开阔、幽默和对生活的感人热情,故事则更有凝聚力,讲述了两个年轻人对佛法或真理的激情探寻。他们的冒险集中在对禅的追求,这*终引导他们攀上内华达山脉,去体悟孤独之道。 作为凯鲁亚克*秀、*受欢迎的自传体小说之一,《达摩流浪者》基于他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真实经历,当时他对佛教的精神理解模式产生了兴趣。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贾菲 赖德的原型是著名诗人加里 斯奈德。
《念念远山》是剑桥学者罗伯特 麦克法/伦 行走文学三部曲 的第/一部。 仅三个世纪前,山脉还被视作大自然的粗率造物、地球表皮上的 疖子 。人们普遍相信高山险坡上游荡着邪灵,山顶上则住着神灵 可千万别爬上山去。而如今,连珠峰山脊都变得拥挤,人们甘愿冒着生命危险登上山峰。三百年间,人们对山的恐惧如何转变成迷恋和向往? 罗伯特 麦克法/伦走出书斋,踏上危险的山径 从苏格兰凯恩戈姆冰川蚀刻的山谷,到阿尔卑斯积雪消融的山脊,再到天山山脉的冰斗,历经冻伤与岩崩,亲身感受高山世界偏僻与宁静、荒芜与惊奇、危险与希望交缠的诱惑。 在这趟通往冰封高山的旅途中,每一道岩石褶皱都诉说着久远到令人晕眩的地球历史,每一个如菩萨般坐在雪地里的遇难者都延续着一份迷恋高山的情感传统。在置身山峰的感官体验与登山者的探险叙事
1845年3月底,梭罗来到瓦尔登湖畔,自行搭起一间小木屋,并在湖边开垦了一小块土地,借以维持起码的生活。小屋没有院子,只有没被篱笆围住的大自然直通到他的门槛。他与湖畔森林中的动植物为伴,自由地观察、倾听、阅读、冥思遐想。这段经历被梭罗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
《反与正》写于加缪24岁,成为其日后创作的源泉。书中追述童年生活,处处显露出贫穷与欢乐的对立。 《婚礼集》包括四篇随笔,以浓郁的抒情笔调,讴歌了人与大自然的结合。对生活的酷爱和隐秘的绝望,这两种共生共存的情感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夏天集》呈现了加缪思想源头的另一面,即拒绝屈服于历史的同时,在贫穷中张扬对美的追求。 本书后附加缪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瑞典发表的演讲
这是一组关于风景和心灵的行走文学三部曲。 当代蕞好的行走文学作家 罗伯特 麦克法/伦登上高山、徒步荒野、寻访古道,走向外部的风景,绘制心灵的版图。 《念念远山》中,攀上陡直冰封的高山,回溯人类内心蕞炙热的情感; 《荒野之境》中,迈步辽远开阔的荒野,寻回我们久已失去的敏锐目光; 《古道》中,踩上前人的足迹,在一步接一步的耐心中,和世界交换身体。
*套装书,全三册:1.《清晨》;2.《所有明亮的梦》;3.《白昼坠落》 本作品是丹麦家喻户晓的诗人、作家托芙 迪特莱弗森的重磅代表作。一战期间,她出生于哥本哈根西桥区一个被失业阴影所笼罩的工人家庭。爱好文学的父亲忙于生计,似乎从未年轻过;虽认定女孩不能成为诗人,却仍对她稚拙的作品抱有诚挚的兴趣。母亲似乎永远不会老,总是随心所欲,以至令她难以判断母爱的形态。英俊的哥哥或许忍不住嘲弄她,却也不吝赞美;本该是全家人的骄傲,却早早陷入生活的泥沼。她自己则被同龄人视作怪胎,于是下定决心装傻充愣。中学毕业后,她开始辗转于各种工作之间,发现自己除了写作什么也不擅长。许多个夜晚,她与前途未卜的年轻人共舞,尚未坠入爱河。十八岁时,她发表诗歌。她依赖他人的接纳了解世界,依赖对爱情的想象数次进出婚姻。她不
《瓦尔登湖》是超验主义经典作品,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非常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梭罗于1845年在瓦尔登湖畔亲自搭建木屋,自耕自食,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记录下他对自然与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并以此为题材写成长篇散文《瓦尔登湖》。 梭罗的书近年在西方世界更获得重视。严重的污染使得人们重新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静的清新空气。梭罗的书自有一些可取之处。他能从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这些生活之必需出发,以经济作为本书的开篇,崇尚实践,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瓦尔登湖》(木刻插图版)完整收录了美国古典木刻大师Thomas W.Nason专程为《瓦尔登湖》创作的42幅经典木刻作品。风格简静大气,含有古典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