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十七讲》是当代著名学者叶嘉莹著作中影响大、广受读者欢迎的经典之作。本书原为1987年叶嘉莹先生应辅仁大学校友会、中华诗词学会、国家教育委员会老干部协会及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 唐宋词系列讲座 之邀请,先后在北京、沈阳、大连三地连续所作的一系列讲演的整理稿。全书以唐五代两宋的重要词人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十五家为代表,以点带面,讲述了唐宋词的演进和发展过程。叶嘉莹结合十五位词家生活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艺术才能,提炼出他们显著的风格特色及其所传达的感情品质,既能从历史的高度勾勒出他们的贡献和在词史上的地位,又能从赏析的角度体悟不同词家相似词作的深微的差别,极见功力。 叶嘉莹先生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原为王力先生主编的汉语言专业大学教材《古代汉语》通论部分中的 古代文化常识 ,由马汉麟先生执笔,自成体系且架构完整。全书分为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十四章,涉及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内容详明,干货满满。每章结合古代著作里的案例讲解该部分最核心的概念或常见的习俗、器物,行文平易简洁,雅俗共赏,为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入门经典。 《中国古典文学讲义》 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从《春秋》、诸子百家、《史记》到明清小品,从元曲、杂剧、志怪传奇到白话小说,横跨两千五百年的时空,让我们体会不同的人生境遇,回归诗意的精神世界。 我们进入中国文学的世界,在语言所构拟的空间投入自己的情感与想象,体验前人
《红楼梦》状写 吃喝玩乐 之精彩,古今中外小说无出其右者。著名红学家周岭从《红楼梦》饮食文化说开去,透过虚实食单、南北食材、茶事析疑、饮具鉴真、酒与酒令等妙趣横生的单元,品读红楼滋味,重温中国传统文化醇厚丰富的细节。 原著中的一饮一馔,不为 炫吃 ,是为了写人物、写故事、造气氛、讲道理;吃的用的有真有假,并非 疏漏 ,而是蕴藏着独具匠心的艺术意图和哲理意图。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生命之书,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也是在阅读人生。吃穿用度、幽微人性、隐喻伏笔 这部包罗万象的生命之书,堪称中国文化的 珠穆朗玛峰 。 在攀登这座文化高峰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 《红楼梦》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林黛玉、薛宝钗谁才是女一号? 袭人是不可原谅的告密者吗? 曹雪芹是女性崇拜者吗? 探春和王熙凤谁更懂管理? 这些问题,你也许想过,也许从来没注意到,在这本书中,董梅老师都会为你娓娓道来,从生活美学、文学杰作、象征符号、哲学大观、社会百态五个方向,以30个核心问题为抓手,给你一份攀登这座文化高峰的地图。 董梅老师的解读,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而是从文本出发,梳理《红楼梦》的人物与情感、思想与意涵。让我们一起回到文本,回到文学,回到人,品读 红楼真
赫西俄德的《神谱》描写的是宇宙和神的诞生,讲述从地神盖亚诞生一直到奥林匹亚诸神统治世界这段时间的历史。《神谱》是迄今仅存的完整神谱诗,早系统地记叙了古希腊诸神的统绪,在系统性上胜过荷马的诗。 神谱 的篇名虽非原有,但诗中主要讲的是宙斯神族的家世,即便涉及宇宙的形成,也附着于宙斯神族的诞生这一主题。《神谱》的长度虽然大约只有《伊利亚特》一卷的篇幅,却不失为一部伟大的诗篇。 《神谱》内容庞杂,主题跳跃,变换不断,内在关联隐晦玄妙,不少段落意思含混,好些诗句充满歧义,与荷马诗作的明晰不可同日而语。对《神谱》这类既具有重要经典地位又看似文意 断烂 的典籍,仅仅有汉译,难免会让读者无从识读,因此有必要借助于注疏来阅读。这部《神谱[笺注本]》便是这样的读本。 《神谱[笺注本]》共分三个部分,首先介
《涉度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是《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的续篇,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有代表性的女作家与作品(论及张洁、宗璞、谌容、张抗抗、王安忆、铁凝、刘索拉、残雪、池莉等十余位作家),在微观的文本细读和宏观的语境分析之间寻求平衡,突出这一时期世界语境内的中国经验和女性生命经验的独特表达,呈现了女性写作的 花木兰式境遇 化妆为超越性别的 人 而写作的追求,在撞击男性文化与写作规范的同时,难免与女性成为文化、话语主体的机遇失之交臂 以及多位女作家寻求超越这一境遇的尝试。本次精装版修订全书文献,增加了少量注释。
《鲍鹏山品水浒》篇幅长达60余万字,内容极其丰富。该书是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鲍鹏山新说〈水浒〉人物》系列电视节目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同时查漏补缺、改正错讹;并在正文中以黑体字形式,来凸显作者的睿智评说 这正是其品读《水浒》的精华所在。 一部《水浒》大书,古往今来,仁智互见,莫衷一是。鲍鹏山品读《水浒》,独辟蹊径,独树一帜。他从文化、制度、人性等角度解读《水浒》,少讲情节,多讲细节;少说是什么,多讲为什么。他从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等人入手,突破了对《水浒》故事情节的简单复述,读出了藏于故事背后无比丰富的人性内涵、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读出了新的角度、新的观点和新的精彩。显然,与明末清初文学家兼批评家金圣叹、明代思想家李卓吾等人,主要限于从道德层面来臧否《水浒》人
本书是在北大开设的 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选讲 课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吴晓东对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这九位小说家独具慧眼的研究、对他欣赏的小说的别有会心的解读,不失为一种对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回顾和盘点。虽然作者无意经营小说史的架构,但其宏阔视野却有助于我们对百年文学脉络的整体关照和把握,进而领悟这个 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 对小说家及小说形式的深层影响,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小说令人感到 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 课堂上的即兴发挥和精彩议论,使本书在严谨缜密的学院派研究风格之外,更增添了几分潇洒而感性的亲和力。
欧丽娟教授以台大公开课红楼梦得到广大红迷的喜爱,本系列为欧丽娟教授一百七十多讲的红楼梦公开课逐字整理稿,《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三):贾府四春》为第三卷,内容为贾府四春 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的人物细读。
不哭不笑也不痛骂,这才是阅读红楼梦的至高境界。 现象级的红楼梦公开课,网上点击量达天文数字,一百七十多讲逐字稿,一字一句,精雕细琢,主讲人欧丽娟教授亲自审定,嘉惠华人世界广大红楼梦爱好者。本册为第1 27单元的内容。 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红楼梦在今日世界的百科全书式主讲者欧丽娟, 用学问一提 ,让《红楼梦》的视野 作高一层 。
台湾大学欧丽娟教授是风靡华人世界的红楼梦公开课主讲者,本系列将欧丽娟教授一百七十多讲的红楼梦公开课逐字稿整理出来,打造成更为面向大众的以红楼人物为中心的 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 ,以此系列泽惠红楼梦的爱好者。 全书系根据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系列的录音整理的第二部,主要内容包括人物论总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
收录苏东坡诗、词、文作品200余篇,夏承焘、臧克家、缪钺、周汝昌等当代名家精撰写鉴赏文。典型地反映了苏轼在文学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带您领北宋文坛大家、影响后世中国人心灵世界的文艺大咖苏东坡的灿烂人生和精彩作品。
伟大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带点俗气? 纳博科夫为什么欣赏不来陀思妥耶夫斯基? 鲁迅的《孔乙己》与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有什么相似处? 近年来,众多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热门影视进入大众视野,从纸页到银幕,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愈发紧密, 文字 与 图像 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出一个立体的艺术世界。本书以极具思辨性的视角、通俗易懂的文笔,围绕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关系,解剖了大量中外文学、电影、艺术经典作品,从《诗经》《搜神记》到鲁迅、张爱玲,从《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到《变形记》《追忆似水年华》,从贾樟柯、姜文到《罗生门》《盗梦空间》《布达佩斯大饭店》 探讨作品70 部,关涉作家、电影人、艺术家、哲学家50 位,深度解读文学作品,详细讲解电影基础知识。 为了比较文学原著与电影改编,在二者间建立新的对话
这是一本非常感性化的文学史。鲍鹏山认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本书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上自《诗经》下至《红楼梦》三千年中国文学名家、名作的新异解读和诗意感怀,试图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与思想,展示这个民族三千年的理智与情感。在书中我们看到,感情热烈而思想敏锐的鲍鹏山,以其极富个性的文字带领读者,去寻找那些在文学中避难的心灵,去无限接近古人的真实情怀,去感受古代文学的大美大善、大哀大痛、大喜大悲。
王蒙先生站在88岁的时间点上,重新对《红楼梦》做了一次全新的解读。他以八十余载的人生阅历、七十余年品读感悟、320个鲜辣观点、70首诗词解析、80次答疑解惑,全方位拆解红楼,可以说是以大师视角来看中国伟大的小说《红楼梦》,从此岸幻境回应彼岸人间,讲出了《红楼梦》的深度和厚度。其深刻而又辛辣的解析中透露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物、对人生的悲悯,在众多红学研究者中,自成一景,无可比拟。
《元曲鉴赏辞典》是我社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的主干产品。共收一百三十五位元曲作家的作品,其中小令五百四十四支,套数四十五套(含三百一十九支曲),杂剧一百三十七折(涉及八十八本,含四百六十四支曲)。共有篇目七百十二篇。鉴赏文章由王季思、王运熙、王水照、蒋星煜、隋树森等撰写。新一版以该书的第二版为基础,通过各种数据库的检索,订正文字包括注释方面的错误,对全书100多张图片一一审核,删掉质量不高的图片,补充新的图片,对附录进行修订,以期反映近年来的元曲研究成果。对全书的开本、装帧、版式、字体、字号等进行全新改版,以全面提升本书的档次和品位。
人生得遇苏东坡,方知可以这样活! 意公子深度解读苏东坡,结合现代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对苏东坡的人生活法进行层层递进的探究,道出了东坡精神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意义。 带着 世人为何都爱苏东坡 的疑问,意公子走近苏东坡,历经从惊讶到敬佩再到深识的全过程。她探寻苏东坡的高峰与低谷,研究苏东坡的家庭与感情,分析苏东坡的仕途与交友,在深度共感苏东坡的作品与人生之后,终于了悟苏东坡与命运和解的真正方法。 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面对这个永恒的问题,苏东坡用他的一生给了我们答案。 而通过这本书,我们将和意公子一起,在苏东坡身上照见自己的人生。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至明清时期,众体兼备,精彩纷呈,空前繁荣。本书收录了明清小说家创作的作品300余篇,举凡话本、笔记、历史演义、侠义、公案、神魔、早期侦探等小说类别均有择选。三言二拍以及蒲松林《聊斋志异》等短篇佳作,甚至《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四大名著以及《儒林外史》《老残游记》等长篇小说中的精彩篇章,都有呈现。内容精彩、佳构迭出。书中内容包括小说原文、注释、赏析,通过专家学者的解读,让读者领略到古代小说的独特魅力,发掘其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收录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宋元小说300余篇,举凡神话、寓言、轶事、志怪、传奇、话本等叙述文本类别均有择选。尤其是收录了大量唐代文人传奇、宋元话本小说,内容精彩、佳构迭出。书中内容包括小说原文、注释、赏析,通过专家学者的解读,让读者领略到古代小说的独特魅力,发掘其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本书以1898年到1927年的中国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借用西方的叙事理论,从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传统文学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作用两个视角探讨晚清与 五四 两代作家如何完成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作者借鉴托多罗夫的叙事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三个方面 把纯形式的叙事学研究与注意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 ,不仅填补了文体研究的空白,而且推进了文学的形式研究,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本书版本情况如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台北)久大文化,199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10;(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6;韩文译本,1994;英文译本,2022。此书1995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8年获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百项精品成果奖 ,2017年获第
唐宋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尽管时隔一千多年,唐宋诗词仍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我们,给我们精神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要阅读和鉴赏唐宋诗词,首先要懂得其语言。如果由于语言方面的阻碍,读不懂唐宋诗词,当然就谈不上理解和鉴赏。唐宋诗词的语言不是一般的语言,而是艺术的语言,为了增强诗词的艺术表达力和感染力,唐宋诗词有自已独特的语词,独特的句法和语序,独特的表达方式。所以,即使能读懂唐宋时期一般的古文,也未必能读懂唐宋诗词。这就需要我们对唐宋诗词的语言艺术进行研究,本书就是为此而写的。
在罪恶横行的社会中,如何确知生活的意义,怎样才能肯定生活?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小说中为我们展现了清醒的现实主义和顽强的乐观主义,他直视人世真实的罪恶与苦难,同时又在思想上坚定地肯定生活和人世,肯定人与绝对真理和上帝的扎根关系,为此哪怕坚定地爱罪人,也要反抗把人心灵抽干的现代理性。 本书带领读者走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五部作品(《地下室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领略陀翁笔下的人性本质 不断朝向希望与美好的努力,哪怕注定是屡屡失败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