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如何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诗、书、画、印 结合的方式为何能够成为中国画的经典范式? 怎样在历史发展中理解明代绘画中的 浙派 与 吴派 ? 如何看待寺观壁画在元、明、清时期的发展? 以独立画家为纲的叙事方法延续了传统画史的局限,由于不把宏观历史潮流作为主要观察对象,难免会出现见木不见林之感。写作者对画家的选择也多因循传统看法,习惯性地将大量篇幅给予最著名的文人画家,非文人画家和女性画家或从简,或付之阙如。本卷希望尽力改变这种情况,给予后者更多的讨论篇幅;但更重要的是把单个画家纳入整体艺术潮流之中,在讲述更广阔历史运动的过程中呈现出画家个案。 巫鸿 在元至清这长达六百余年的历史过程中,绘画蓬勃发展,传世画作与画论浩如烟
《艺术哲学》是 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 ,是一本带领大家畅游艺术天地的导游书,也是一本经典文艺理论著作。书中内容来自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授课时的讲稿,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丹纳在书中不仅对美学提出科学见解,还将理论结合欧洲艺术史,深入讲解了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能够很好地帮助人们理解领会艺术。不论是艺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阿布拉莫维奇工作室的艺术总监马林向25位先锋女性提出了同一个问题:能否为您创作肖像? 为了更透彻地了解她们,他开展了一系列访谈,以理解她们毕生的创作。 她们谈论艺术、美、欲望、痛苦、成功、名声、羞耻、死亡、性、反叛、灵性、种族、遗产、宗教 她们是导演、设计师、演员、歌手、画家、摄影师、雕塑家 她们是行动者。她们是艺术家。 打破边界的艺术家。改变规则的艺术家。为其他艺术家开辟道路的艺术家。将与未来几代人产生共鸣的艺术家。 她们在塑造我们今日所见世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在《虚与实 中国绘画语言研究》中,程抱一认为,绘画行为与宇宙的生成化育是相关相通的,而中国绘画的目标,在于创造一个完整的小宇宙。这要通过重建激荡宇宙的元气来实现,因此画家寻求捕捉构成所有事物并使它们彼此连接与沟通的内在原则(理)。但这些有力的笔画只能在虚的底色上体现,虚同时是起源的至高状态、万物所归的神妙所在和万物运转不可或缺的中心成分,因此有必要在画作上、绘画元素之间和在笔画本身中实现虚。为此作者围绕 虚 这一中国宇宙论的重要概念梳理出五个层次:笔墨、阴阳、山水、人天以及最高层的第五维度 它代表着绘画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意境和神韵。以上诸层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冲虚之气则从一个中心出发,遵循着一种螺旋形的运动,流布于一个又一个层次。
《黄泉下的美术》是巫鸿对中国墓葬艺术传统的综合性研究。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 生 与 死 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艺术:让人成为人》为一部人文学通识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人文学的方方面面。涵盖的人文学学科有: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深入讨论的人文学主题有:信仰、幸福、死亡、道德、自然、自由和爱等。 文字晓畅明了,配图丰富生动,观点新颖,视角多元,范例充足,分析独到,整体内容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 作者理查德 加纳罗和特尔玛 阿特休勒深信: 人文学表达着我们在灵光乍现时的创造力和智慧,也许是在一次淋浴、也许是在风和日丽的某天的一次街头散步时,你的灵魂因为体验到生命的纯粹喜悦而得到升华 《艺术:让人成为人 人文学通识(第11版)》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家呈现一个无比精彩和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由人所构造,它的存在和人类的存在一样久远,而且每天都在等待着我们去重新发掘。 但生而为人,正
本书是禅宗美学领域奠基性著作,是了解、研究中国美学问题的*读经典书目。作者以庄子、玄学到禅宗美学的历史转换开篇,阐释了佛教被中国本土庄、玄思想所接纳和吸收的过程,并从西方现象学的比较语境中总结了禅宗美学孤眀独发、谛观顿悟、气色观、意境、禅化与诗化等审美经验和审美特质。作者还以大量古代诗文、绘画为例,勾画了现象空观的哲学史、美学史转换线索,揭示了禅的感性经验与其背后的哲学思辨、价值体系、心理特征的关系。
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的前身《中国美术简史》系大专教材,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集体编写。原系主任薛永教授主持,原中国美术教研室主任李树声教授协助主持。1989年12月完稿,1990年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9年,由于《中国美术简史》深受社会欢迎,同时,距离*次出版已过去10年,为了反映10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长足进步,满足读者的新要求,原书亟需增补新资料、吸收新成果、体现新认识,并修订疏漏之处,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支持,为此成立了《增订中国美术简史》编辑委员会,由薛永年、罗世平任主编、李树生、尹吉男、赵力任副主编,历时两年编写,增加了自古及近的书法篆刻内容、自1911年至1949年的近代美术等内容,增补了新发现、新成果和新认识,于2002年出版《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
北大教授朱良志经典之作,中国美学的入门之书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数次关于艺术理论讲演的汇集。共十讲,分别是听香,看舞,曲径,微花,枯树,空山,冷月,和风,慧剑,扁舟。本书不是对艺术理论做逻辑推演,而是到鲜活的艺术之中,去寻找理论的 歇脚处 ,所以它既是理论的,又是感性的,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艺术的相通之处。这种美学论著的写法与宗白华先生一脉相承,在当下却具有独特的个性与韵味。因此,此书从出版至今,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一版再版。 ☆苏州园林美,美在哪里?王羲之的书法天下闻名,原因何在?本书作者把枯燥的艺术理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带领读者一起去探索传统文化蕴含的密码。 ☆作者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高级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 空间 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借助
《局部:陌生的经验》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季的讲稿。从少年王希孟到憨人凡 高,从早期文艺复兴的捣蛋鬼布法马可到威尼斯画匠卡帕奇奥,从舞女出身的瓦拉东到民国闺秀女画家,从宫廷画师徐扬到战死沙场的巴齐耶 他们多数是被美术史忽略的天才,作品亦然,虽经历史 隐没 而显得 次要 ,却值得再度被认知、被观看。这是一份画家个人的观看与叙述,艺术史退为背景,艺术家,才是主角。 《局部:我的大学》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二季的讲稿,围绕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铺展开来。历史不是静止的,美术馆收藏的就是重重叠叠的时间。勃鲁盖尔与李公麟对望眼前的麦田,维米尔堆砌起凝结层的魅力,印象派在百年后将沙龙绘画挤至次席 这些艺术家,大多数没进过大学,古人更不消说 规范永远期待天才的偏离。再完美的规范也
人们不可把自己灵魂的居所只当作私自的占有品。人们要把它当作一个世间的奇 瑰的创造。上帝造成宇宙,人们也造着宇宙,为他的灵魂之所居。 王逊 作为曾在新中国美术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的美术家,王逊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 代表着他本人或一群人的艺术理想、代表着前人努力探索过的一种方向,他的悲 剧性命运亦不乏值得总结和分析之处。这些,也许是这本小书存在的一点意义。 王涵(本书口述者) 这是一部中国美术史学科奠基人王逊先生的学术评传。王逊先生(1915 1969)在社会激变中转益多师,选择经由文学、哲学、美学、历史,直至专治中国美术史的学术道路。作为20 世纪的重要知识分子和新中国文化建设中罕有的枢纽型人物,他践行蔡元培先生 以美育代宗教 的主张,力图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整理研究文化遗产,开创了现代
《美术史十议》所收的是巫鸿在2006-2007两年中为《读书》杂志 美术纵横 专栏所撰写的十篇文章。每篇短文的主题或古或今,或近或远,或宏观或微观,从多种视角引出对美术史的反思和想象。
《武梁祠》为巫鸿教授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扛鼎之作,从山东嘉祥武梁祠的石刻画像出发,畅谈汉代的民间信仰、丧葬习俗和政治观念。上半部分侧重从考古学角度讲述武梁祠的挖掘和研究过程,下半部分则从美术史和思想史角度分析武梁祠画像的丰富内涵。曾获美国汉学著作的荣誉 由全美亚洲研究学会(AAS)颁发的李文森奖(Levenson Prize)。
一本包罗万象、契合当下的艺术入门书。艺术史研究者夏洛特 马林斯以娓娓道来的讲述,带领读者穿行于辽阔多样的艺术世界,领略从10万年前至今的艺术魔法。 从洞穴绘画的起源,到秦始皇打造兵马俑的创举;从印象派、立体主义等流派轮番登场,到当代艺术百花齐放,成为强大的社会变革力量;从沙龙展的出现,到大型博物馆和连锁画廊的兴起 在历史长河中,见证艺术的诞生、交融与演变,掌握艺术新动向。 通过本书既能一睹米开朗琪罗、葛饰北斋、莫奈、杜尚等大师的风采,解锁数百件名作背后的奥秘,也能发现那些常被艺术史忽视的创作者和作品,以多元视角重新品味艺术之美:从古希腊黑绘大师,到拜占庭佚名艺术家;从首位宫廷女画家,到 游击队女孩 的街头海报;从影响毕加索的非洲面具,到碧昂丝的卢浮宫音乐短片 艺术的故事不断更新,谁
《艺术与文化》作为现代艺术批评领域的经典著作,是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 格林伯格的艺术评论文集,首次出版于1961年。书中收录了格林伯格在20世纪40 50年代发表于《党派评论》《评论》《艺术》等期刊的艺评文章,共37篇。全书分文化一般、巴黎的艺术、艺术一般、美国的艺术、文学五部分,集中体现了格林伯格的艺术观。在本书中,格林伯格对前卫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巴黎画派、纽约画派及其代表画家均有独特而精彩的艺术批评,从中我们也可一窥其艺评文章的现场性、当下性、流动性和丰富性。
《我的策展之道》是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当代策展人、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汉斯 乌尔里希 奥布里斯特的经典之作。本书是小汉斯对自己多年策展经验的非凡汇编,包括启发他的艺术家、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创新、他个人的策展实践和对未来策展的展望。 小汉斯跨越了时间、国界、文化和学科的界限,重新定义了 策展 一词 不仅是小汉斯对个人策展经历的一个总结,也是对策展行业的思考,更是其策展思维的凝结。在人人都是策展人的时代,阅读本书,让策展思维成为打开未知、看待未来的新方式。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艺术发展具有突出特色的时代。宋代创造出来众多辉煌的艺术和思想。本书是对宋代艺术哲学思想进行的研究。作者从宋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宋代之艺道观、 自我 之主体观、宋代艺术之生命观、宋代艺术之伦理观、宋代艺术之美丑观、宋代艺术之创造观、宋代艺术之时空观等多个方面对宋代文艺艺术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对宋代理性对书法、绘画等艺术的影响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具有独到的见解。作者论证严谨,资料引用广泛,对于宋代文化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初版于2000年,是德国著名艺术史家托马斯 普特法肯以在伦敦大学学院开设的德宁 劳伦斯讲座的相关内容为基础,撰写的一部关于绘画中视觉秩序理论的专著。 全书共分十二章,以构图的概念演变为主线,分析了 构图 一词如何从文艺复兴时期所指的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发展至现代意义的画面整体秩序;从阿尔贝蒂、琴尼尼、瓦萨里到范曼德、普森、德皮勒,追溯了这一西方绘画中基本的概念与原则是如何流变,又如何影响艺术及艺术理论的发展。作者从意大利大型壁画入手,论及故事情节的意义大于画面形式,因此导致构图概念一度被忽视;作者还将构图看作是17世纪绘画理论的一次发现,切入法国绘画及其相关理论,思考架上绘画的产生对新的构图观念的影响。 本书以新颖的视角探索画面秩序的各种问题,其观点充满启发性与洞察力,对艺术理论学者和
本书在文徵明研究中开辟了新的领域,全书通过解读明代书画泰斗文徵明以艺术之名的社交和明代复杂的社交关系,以 社会艺术史 的角度重构了文徵明的一生,大写的 艺术家 被还原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文人雅士,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机中展露着他的才华和性情,从人情义务与礼物交换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徵明。该书为三联书店重点图书 开放的艺术史 系列中*的一种。
《艺术史的另一半》从女艺术家的视角出发进行艺术史科普,不仅介绍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与流派,还通过23位女艺术家的故事,带你一览从洞穴绘画到现代主义雕塑的艺术史。这本书也尝试回答艺术史上一个著名的蠢问题: 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 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如果有,是什么样的社会与个人生活的限制,使得她们在艺术史叙事中被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