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如穿越历史长廊,对中国之美所做的一场鸟瞰式的巡礼。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狞厉的美”,感受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聆听“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感受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与“浪漫洪流”……在短短十几万字里,李泽厚娓娓道来,梳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形式,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深刻。本书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勾画出中国历史与文艺的整体轮廓,堪称一部极简中华文明史。
本书用浅白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脉络,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艺术史的精髓,帮助你迅速构建完整的艺术史认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独立审美意识。从艺术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派、印象派乃至20世纪之后的当代艺术,这些名目繁多的流派、艺术家和代表作,经由意公子轻松有趣的解读逐一串连,配合书中丰富精美的图片以及关键词索引附录,满足你阅读的不同需求。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艺术领域的基础知识,也可以找到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这本句句有梗的极简艺术史,你值得拥有。
本书从黑格尔美学所启发的思辨艺术史开始,跨越至当代后殖民主义的广阔视野,清晰勾勒出整个艺术史研究方法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脉络,是一部深入探索两百年来艺术史研究历程的力作。针对每一种研究方法的具体评介,本书均将其嵌入生动的视觉与历史分析案例中,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辨析这些方法之间的思想交锋、理论演进,以及它们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进而揭示出各自背后的哲学根基与政治假设。本书以其批判的视角、丰富的案例、严谨的逻辑,为读者铺设了一条通往艺术史研究核心地带的坦途。
......
本书为“得到APP”同名热门付费课程的图文升级版。书中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卢浮宫二十件全世界至爱的艺术珍宝背后的动人故事,让我们读懂卢浮宫作为一个艺术博物馆的价值所在,读懂法国的精神内核和审美情趣,也读懂欧洲的艺术和文化。通过从卢浮宫到法国,再到整个欧洲的递进线索,让我们轻轻松松读懂艺术的故事,掌握看博物馆的基本方法,同时,启发我们每个人传承人文精神、守护文明成果。
本书用浅白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脉络,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艺术史的精髓,帮助你迅速构建完整的艺术史认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独立审美意识。 从艺术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派、印象派乃至20世纪之后的当代艺术,这些名目繁多的流派、艺术家和代表作,经由意公子轻松有趣的解读逐一串连,配合书中丰富精美的图片以及关键词索引附录,满足你阅读的不同需求。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艺术领域的基础知识,也可以找到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这本句句有梗的极简艺术史,你值得拥有。
由亚历山德拉·弗雷格兰特编著的《巴黎卢浮宫(伟大的博物馆)(精)》介绍了卢浮宫的发展历史、传世馆藏、各馆建造等。卢浮宫坐落于巴黎塞纳河畔,曾为法国王宫,现为世界上 古老、 、 的博物馆之一,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化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早在16世纪,弗朗索瓦一世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收藏;此后,历代国王逐次继承并充实;拿破仑一世称雄欧洲时,大肆掠夺了其他各国的艺术品;无数收藏家和艺术家进行了无私的捐赠。时至 ,卢浮宫已成为一座庞大的艺术殿堂,其藏品数量在40万件以上,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古希腊罗马六个门类,分别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展览大厅就有198个。在灿若繁星的艺术珍品之中,《蒙娜丽莎》《米洛的维纳斯》《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尤为知名,被誉为“镇馆三宝”。
该书曾荣获台湾出版优选奖——金鼎奖。蒋勋先生用柔美、通俗的文字,讲述了欧洲艺术史的发展历程。深入浅出地让大家了解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让你细致的了解你看到的作品,它诞生于哪个时代,背后的寓意,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体会那个时代独有的艺术故事。神秘的埃及、伟大的希腊、光荣的罗马……直到光辉的印象派,及光怪陆离的现当代艺术。或作正面解读,或挖背后的故事,数千年“美”的往事,娓娓道来。专业的知识,却通俗易懂,让你不知不觉对西方艺术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大量高清的图片,你会对艺术史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和解读。
本书的主要讨论对象是乾隆朝的西山图像,且和乾隆皇帝个人密切相关。北京西山在历 并非名山大川,明以前虽有题咏但鲜有入画。随着北京作为都城,西山日益变得重要。到了清代尤其乾隆时期,西山之山成为了一定的龙脉发源,西山之水则一下晋升为“天下 泉”。西山是护卫帝京的天然屏障,是代表帝京的 山水。 本书选取西山这样一个特定地域空间来观察,并从美术史的角度,探讨西山形象与以往的不同以及乾隆朝的塑造,并探讨其图像背后所容纳的乾隆皇帝的意识与观念。 乾隆朝宫廷绘制的西山图像和乾隆内府收藏中的明代西山图像有较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是否强调其实景特征上。乾隆内府收藏的前朝表现西山的绘画有王绂《北京八景图》卷和文徵明《燕山春色图》轴,皆是典型的文人化、概念化的表达。但这种文人模式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乾隆朝
本书对1799年以前传人日本的中国绘画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从文人画在中国的发展和在日本的接受与转化,探讨日本南画的形成。书中把南画的很初阶段界定在1661年至1799年之间,在这一百多年中,很多新的中国艺术元素传人日本,日本艺术家以独特的立场进行拒绝和选取,巧妙转化成日本的表现样式,很终形成典型的南画,从而融入了日本的文化范畴。中国文人画以中断、零碎的样态呈现于日本,不仅影响了日本的收藏、对中国作品的品评与水墨画后来的发展,还形塑了日本对中国文人画之历史与形式的独特观点。在探究南画形成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重新评估中国文人画的内部发展。
穆纳里认为艺术不应该是 “无用而高贵的东西”,如今的艺术家必须“摆脱 的浪漫主义的破布”,让形式服从功能,才能让物品 适合生活又 具有美感。 本书极富启发性和高度娱乐性地阐述了穆纳里对视觉艺术、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的想法,以及设计在我们日常使用的物品中所起的作用。比如,灯具、路标、印刷字体、海报、儿童书籍、广告、汽车和椅子……如此多的有趣主题。
这是一本可以化身“艺术翻译官”的艺术词典,会成为你逛艺术馆、看艺术展、读艺术书的 搭档!全书收录了300多个艺术词条,依照A至Z的排序,专业而又不失幽默的解读,搭配时尚前沿的插画,打破你对正统词典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内容创作者团队来自Apple Podcast热门艺术类播客“The Art History Babes”,从声音到纸面的精彩呈现,以生动的语言和关键词的方式,通过艺术史和流行文化的有趣案例,搭配上30多幅孟菲斯风格的前卫插画,将复杂的艺术概念给你讲得清清楚楚!全书采用小32开,轻量化设计,汉语拼音索引,随书附赠艺术年表, 适合中国艺术迷的阅读与使用习惯。
一个人的文艺复兴,并不是一场恢弘的壮丽史诗,而只是一场小小自救,是个人的灵魂在走向深沉麻醉的漫长途中的挣扎苏醒。傅尔得著的《一个人的文艺复兴/影像阅读文丛》为知名青年撰稿人傅尔得今年关于影像文字的梳理。书稿包含多位海内外摄影师的介绍、评论、访谈还有作者游走世界采访摄影师、观看视觉媒介等遭遇的故事和感想等,名为“一个人的文艺复兴”,其实就是一个人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智识、精神、见解等各方面的养成过程。它比单谈外界的影像,*具情感性和“另辟蹊径”性。书中包含一些个人的体悟,当然,大多谈影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