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朽的林泉》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国内的园林建筑史专家从中发现了国内罕见的《止园图册》的图像资料,于是通过书中提供的电子邮件,与高先生本人取得联系,而他们在国内发现的关于止园的史料,也是高居翰寻觅多年而没有找到的,双方在惊喜之余,也碰撞出了这样一本艺术史与园林史、图像与史料、绘画创作与建筑测绘相结合的书,使我们对传统中国的艺术成就有更全面、立体的认识。全书以高居翰两篇论文为基础,又由两位年青作者丰富细节,探讨中国古代的园林绘画。章专门介绍一座十七世纪的止园,一套特别的古典园林绘画,移步换景,带领读者进入园中品味游览。第二章将常见的表现园林题材的古代绘画,分为单幅、手卷、册页等不同形式,介绍了代表作和著名的园林。第三章结合图像来介绍古人在园林中的生活,尤其偏
艺术市场一直在蓬勃发展,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激增,越来越多的人自称为艺术家。当代艺术成为一种大众娱乐、一种奢侈品、一种工作描述,而对某些人来说,则成为一种宗教的替代品。而炙手可热的艺术品并非突然冒出,它是艺术家、画商、策展人、艺评家、经纪人、收藏家联合 制造 出来的。 萨拉 桑顿花了五年的时间,走访六城五国,将其280次贴身采访整理成7 篇故事,为大家探索艺术世界的秘密,是了解现代艺术的*指南。在这一系列节奏优美的叙述中,萨拉 桑顿带领我们参观了佳士得拍卖行上演的喜剧,村上隆工作室的艺术创作,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上的艺术精品,《艺术论坛》杂志的执着,透纳奖背后的竞争,尚未走入市场的加州艺术学院的艺术评论课,以及威尼斯双年展的仙境。 艺术拍卖让人有艺术品可以变现的错觉,但别以为价格只会朝一
这本论文集中的文章出版于1997年到2005年的八年间,这些文章所开辟的课题及视野在出版当时实属创新,文内论述也尽力取得*的思辨空间;立足于2010年观之,在同类议题与数据逐渐引起学界注意的同时,本论文集仍有其值得参考之处。本书由王正华著。
本书的作者在去巴黎学习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建筑的了解知之甚少。正当她沮丧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位建筑设计师查尔斯(她假想中的建筑大师勒 柯布西耶),查尔斯带着作者开启了一段别样的建筑之旅。他们一起参观了许多 怪 建筑,并在参观中深入了解了建筑设计的内涵与真谛。 人们往往只是将房子当作依照用途或生活背景来决定架构的空间,却从未想过房子竟可以用 建筑式散步 的方式进行思考。在这本小小的书中,你会体会到 建筑带来的感动 ,因为建筑师就是艺术家,建筑便是他们创造的好的艺术品。 备注: 勒 柯布西耶, 20 世纪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是现代主义建筑 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 现代建筑的旗手 ;同时他也 是功能主义建筑 的泰斗,被称为
晚明旅行之风盛行,西湖吸引着来自大明帝国四面八方的游客。他们在流连于湖山胜景的同时交游往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交际网络,展开了文化与艺术的交流碰撞。本书试图在晚明西湖畔这一时空范围内,研究当时的文人如何将一种精致的、艺术化的生活发挥到 。如何培养艺术的眼光看待生命,如何以艺术的方式创造生活,如何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世界,我们可以从晚明文人的生活美学中获得有益借鉴,积极推动当下城市的艺术文化建设。
作为19世纪中后期法国*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让-弗朗索瓦·米勒以《播种者》、《休息的收割者》、《拾穗者》、《晚祷》等作品而举世闻名。然而,从19世纪中期至现在,艺术评论和专业研究中的米勒形象及其绘画却总是充满争议。在米勒的时代,左派对他进行社会和政治的革命式解读,而右派则将田园牧歌的诗意化理解加诸其身。由两种社会阶级和基本价值观差异所带来的冲突至少延续到19世纪60年代。此后,米勒的主要赞助人和首位传记作者桑西埃将他“神化”为虔诚而天才的“农民画家”。这一观点首先受到法国、美国中产阶级和一般大众的广泛认同,继而传播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该种观点在艺术评论和研究中的统治地位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和艺术社会史的发展为对米勒的看法带来了改变。一方面,西方的评论家和艺术史家基于
这部极富争议性的关于影子的“简”史,是伴随着对可以从老普林尼和柏拉图的论述中梳理出来的这个话题的贡献进行重新评价而逐步展开的。普林尼关于艺术起源的神话故事与发生在一个科林斯制陶匠家中有关艺术画像诞生的传说是一致的,柏拉图关于知识的神话是由这位哲学家在有关洞穴的著名寓言中阐述的,这两则神话和寓言都涉及了影子——通过其在场来确认一种不在场的黑色阴影。但是,影子同样也可以被理解为在场的“另一个”身体,由光的原则而强行造成的一个证据,因而影子可以被视作一种自我表现的形式。的确,根据18世纪J.C.拉瓦特(J.C.Lavater)的观点,真正能反映灵魂的是脸的影子而不是脸本身。
本书从明代因《清明上河图》交易导致的一场风波入手,带我们走进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书画消费市场,让我们得以从中了解书画在明朝官场和市场流通的过程、交易的行情、交易的乱象,以及参与书画买卖消费的各类群体和人物。在本书中,我们可以深入到以往历史很少关注到的一个角落来观察明朝的世风世象和社会大环境以及各社会群体在文化消费中的关系。
国内系统介绍探戈艺术发展历程的学术中文译本、阿根廷国家探戈学院院长奥拉西奥.费雷尔的学术专著《探戈艺术的历史与变革》,作为阿根廷国家探戈研究院的创始人,作者为本书的写作凝聚了多年的心血,为读者解答了探戈世界里最本质的问题,展示了每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作者认为,认识探戈的本质,应该去追随它的足迹,不仅仅要从探戈的乐谱、录音、报刊档案中获取,更应该去倾听探戈人的心声,感受探戈的气息与味道。该书对探戈在历史进程中所出现的变革进行了归纳与分析,观点权威,史料丰富,代表了目前探戈研究的最高水准。
本书属于“读经典·学德语”系列,是 语言课的教材,旨在促进德语文科学术语言学习,适用于有中级德语水平、德语专业本科三年级以上学生,同时适用于其他文科专业辅修 德语的学生。 教材分两大单元,从萨维尼到海德格尔是一线,属于现代德语和思想;大致从莱布尼茨到克劳塞维茨是一线,涵盖从近代德语和思想。选题涉及哲学、法学、历史、文学、美学、艺术史、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和社会学科;选段均为大家小文,经过反复推敲而定,力求既符合学习要求,又具有学科代表性,并能够反映作家基本思想。 教材每讲分导读和选文讲读两部分。在导读部分简明扼要给出作家学术思想、选文要义、背景知识和语言风格;在选文讲读部分,具体给出字词、讲解难句、列出参考翻译;为便于记忆和拓展学习,每讲附有学科术语总汇、选文出
《影子简史》这部 争议性的影子的“简”史,从重新评价自老普林尼和帕拉图的评论中梳理出来的对影子主题的贡献展开。普林尼与发生在一个科林斯制陶匠的再现艺术的诞生相一致的关于艺术起源的神话,帕拉图通过 的洞穴寓言所阐述的关于知识的神话,二者都涉及了影子——通过其在场来确认一种不在场的暗影,但是,影子也可以被理解为在场身体的“另一个”,是通过光的规律强化的一个真实,因此,影子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再现的形式、根据18世纪J.C.拉瓦特的观点,真正反映灵魂的是脸的影子而不是脸本身。 在我们这个世纪,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制作者以隐喻的方式运用影子,给“投影”的性质附加了——常常是恶意的——意义。 近,安迪·沃霍尔(在他的66幅《影子》油画作品中)和约瑟夫·波伊斯(类似《活动死老鼠》的萨满教偶发摄影中)依次探究了
本书将沿着时间顺序揭开一幅幅杨家埠年画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篇章,展现其在不同的自然时间,。同时也是在不同的社会空间之中的流动过程,探讨在不同的自然时间一社会空间中,国家、知识分子及年画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四方力量如何在各自立场下对年画所代表的“俗”进行解读并随“俗”而作,他们之间的互动以及摩擦又如何作用于身处这一“艺术生产场域”之中的农民艺人,从而很终使杨家埠年画呈现出如此的“生命”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