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以 全球美术史 的视野,分四部分对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并结合考古发现和对传世艺术品的解读,阐述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的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最独特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贡献,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的既是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又是源远流长、深具影响一些基本线索。
清华大学教授写给大众的敦煌艺术入门课。壁画、绢画、彩塑、飞天、乐舞、建筑、经卷、衣食住行......10个朝代,250幅精美图片,细数敦煌艺术1000年风华流变: 敦煌石窟因何开凿?不同朝代艺术风格有何不同? 壁画讲述哪些故事?如何区分佛传画、本生画、经变画和因缘画? 怎样辨认彩塑人物?东西方雕塑各有什么特色? 供养人和石窟是什么关系? 飞天如何一步步演变为现今优美的形象? 古代敦煌人如何贸易经商、婚丧嫁娶、休闲娱乐? 一粒沙中窥见一个世界,一朵花中欣赏一个天国。 鉴赏敦煌艺术,也阅见中国人超越时代的美学创造。
《山水天地间》聚焦于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通过大量的图像细读,结合经典画史画论中的描述与品评,对宋代山水画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分 物象与心观 近质与远势 天高与地远 人迹与神居 笔墨与品格 五个方面做了深入剖析,逐渐展开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胸中的大观世界。在古今中西对比的视野下,探寻中国艺术的文化内核与精神高度。
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是中国绘画传统的 轴心时代 。其发生、发展、确立的过程,仍是一个未被讲述的故事。本书是作者计划中的 中国绘画传统的诞生 三部曲之部。它所呈现的,是这故事的高潮:绘画传统在两汉之交确立的经过与制度机制。通过辨认、撷取山东平民墓葬画像中的 皇家因素 ,作者对汉代新兴的帝国艺术的基本轮廓,作了可信的复原,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礼仪及意识形态动力。
中国拥有超过5000年的艺术史,拥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 玉器、漆器和瓷器、卷轴画、壁画 有别于一般艺术通史以时间为序的写法,柯律格将中国艺术放在更为宽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划分为陵墓艺术、宫廷艺术、寺观艺术、精英分子的艺术,以及在市场中买卖的艺术等不同形式,加以多种语境的考察。这部讲述从新石器时代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艺术的著作,从独特的视角,重新盘整了中国艺术史的脉络,并生发出诸多新的学术课题。
《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朽的林泉》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国内的园林建筑史专家从中发现了国内罕见的《止园图册》的图像资料,于是通过书中提供的电子邮件,与高先生本人取得联系,而他们在国内发现的关于止园的史料,也是高居翰寻觅多年而没有找到的,双方在惊喜之余,也碰撞出了这样一本艺术史与园林史、图像与史料、绘画创作与建筑测绘相结合的书,使我们对传统中国的艺术成就有更全面、立体的认识。全书以高居翰两篇论文为基础,又由两位年青作者丰富细节,探讨中国古代的园林绘画。章专门介绍一座十七世纪的止园,一套特别的古典园林绘画,移步换景,带领读者进入园中品味游览。第二章将常见的表现园林题材的古代绘画,分为单幅、手卷、册页等不同形式,介绍了代表作和著名的园林。第三章结合图像来介绍古人在园林中的生活,尤其偏
关于园林绘画,此前只有寥寥几本,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园林名画特展图录》、董寿琪《苏州园林山水画选》,发行量小,不易寻得,影响有限。而且主要是图录,无论对绘画,还是对园林的阐释都远远不够,更遑论对绘画与园林关系的讨论。
内容简介: 《品梅:朱松发梅花百图》精选朱松发先生创作的梅花小 品 100幅,汇编成画册。其绘画的题跋,大多摘自古典诗词,今收录诗词原作130首,并将作品中的印文穿插其中,图文对照,既可赏图观印,亦可读诗,极具艺术鉴赏性、可读性和收藏性。
艺术博览会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带动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语境下,它既是一种产业形态也是一种市场形态:即一种艺术商品集中展示、交流与交易的形式、一种将艺术审美与商品经济有机结合的组织活动。如今艺术博览会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市场链中的重要一环,在规范与完善市场机制与秩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属性,艺术博览会在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对艺术的社会推广与普及、艺术教育等方面也产生着巨大的社会效益。本书以当代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学术性建构历程与问题为视域与切入点,通过对当代中国艺术博览会生态与发展的全面考察与系统研究,针对该业态的主要矛盾与核心问题,结合国际规范与成熟的艺术展会模式,为当代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建构提出现实策略。
本书系统探索中国艺术精神的内在结构、基本内涵、历史流变以及现代转化。论题涵盖礼乐教化、儒释道审美境界、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现代转化的社会背景、现代转化的主要途径和跨文化转化的趋势,辅之以学术历史的经典案例,阐述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人文价值和现代命运。本书的特点是高屋建瓴而又根基扎实,宏观思辨与微观个案紧密结合,个别论题的辩证与系统理论建构相得益彰,是从事美学、文化、比较文学研究与修习经典的理想读物。
《石渠随笔》八卷是清嘉、道年间名臣阮元有关书画著录类的著作。阮元一生主要致力于经史学术的研究,但对书画艺术等“末技”也独有会解,功力深湛。他持“艺术必与学问相通”(《提要》)之论,反对向壁虚造的“萧疏散淡”,讲求“一门一径,皆有考证”(《石渠随笔》卷二)。而他的这些艺术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名作《石渠随笔》中。 《石渠随笔》是阮元于乾隆辛亥奉敕续编内府储藏书画为《石渠宝笈》时,随笔所记之著。在历时两年多的编纂过程中,阮元遍览内府秘藏,选其菁华,札记笔录为《随笔》。《随笔》中的许多精要考证,后多为《石渠宝笈续编》所吸收。虽然《随笔》中著录的书画作品基本都见于《续编》,但《随笔》的重要意义仍不容忽视。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鸿篇巨制的《续编》相比而言,《随笔》
王建芬编写的《中国轻纺面料花样图集(22)(精) 》是每年出版的大型系列工具书《中国轻纺面料花样图集》的第22辑,共辑录近3000只面料花样,包括服装面料、服饰装饰面料、家纺面料等花样。本辑图案集辑取2016年市场流行的花样精品,经编辑人员分类编排和精心的版式设计,使图集*加新颖、隽秀。 本书主要供印花面料花样设计、纺织品销售、服装服饰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包装设计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2015 年第 09 期总第九期 主要内容包括专题.吴昌硕及其师友圈研究、学术研究、西泠掇英、新书介绍、社史钩沉、艺丛展讯、艺丛信息、名家 馆寻访。
《如何读懂当代艺术》是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迈克尔 威尔逊撰写的艺术指南书,全书囊括174位艺术家的600多件作品,每一位艺术家都包括作品评论和作品图片,大而全的作品集,但读懂一位艺术家,仅需三分钟。《如何读懂当代艺术》把*的展览、画廊、博物馆藏品全方位呈现在您的面前,带您开启更深远的艺术探索之旅。《如何读懂当代艺术》还传达这样一个重要信息:艺术并不是一项神秘而且规矩的工作,它不存在*正确的方式,但可以有欣赏它的诀窍。书中更有200多件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们近20年来创作的,全新披露21世纪艺术精髓,展示一场超越时代的美学盛宴。
《东方艺术:书法(2012年4月,总第252期)》主要内容包括:赏鉴、徐渭《边塞诗十四首五体书卷》考释、人物、书法者,心法也——张培元访谈、藏珍、雪庐藏《吉金集拓册》琐语、小坚、不满足——问十答客问、凯乐之书等。
《东方艺术:书法(2012年6月,总第256期)》主要内容包括:聚焦、虚白斋藏历代书法选刊、朱痕、怀玉印室藏印举要、中坚、身潜妙理道寄凡心、“蚂蚁爪子”——另类书论的解读、金石、东汉曹操宗族墓的砖文等。
陈淑霞,1963年生于浙江,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教育学系副教授。陈淑霞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美术界引起广泛关注,曾参加了“新生代艺术展”、“女画家的世界展”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以一幅“粉红色的花”在届中国油画年展上获得银奖。此后的十数年间陈淑霞始终不懈地在油画语言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貌,并积极地跻身于艺术当代。本书展示了她数年的代表作品外,更集中展示了其近期的新作,让我们看到了画家心目中理想的风景和对自然的超越,她以一种看似舒缓平和的语气诉说着内心清纯的心境以及对世间的观察和思考,让人们细嚼慢咽地品味其绘画对于我们的生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