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从 全球美术史 的视点,分四部分对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并结合考古发现和对传世艺术品的解读,阐述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的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独特的也是*有价值的贡献,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的既是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又是源远流长、深具影响一些基本线索。作者学术功底深厚,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语言流畅,在阐释上多有独到且新鲜的见解。全书篇幅不长,但非常有助于读者打开眼界,认识中国艺术史乃至全球艺术史研究中的新观念、新视角及新课题。
本书有如穿越历史长廊,对中国之美所做的一场鸟瞰式的巡礼。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狞厉的美”,感受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聆听“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感受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与“浪漫洪流”……在短短十几万字里,李泽厚娓娓道来,梳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形式,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深刻。本书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勾画出中国历史与文艺的整体轮廓,堪称一部极简中华文明史。
《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朽的林泉》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国内的园林建筑史专家从中发现了国内罕见的《止园图册》的图像资料,于是通过书中提供的电子邮件,与高先生本人取得联系,而他们在国内发现的关于止园的史料,也是高居翰寻觅多年而没有找到的,双方在惊喜之余,也碰撞出了这样一本艺术史与园林史、图像与史料、绘画创作与建筑测绘相结合的书,使我们对传统中国的艺术成就有更全面、立体的认识。全书以高居翰两篇论文为基础,又由两位年青作者丰富细节,探讨中国古代的园林绘画。章专门介绍一座十七世纪的止园,一套特别的古典园林绘画,移步换景,带领读者进入园中品味游览。第二章将常见的表现园林题材的古代绘画,分为单幅、手卷、册页等不同形式,介绍了代表作和著名的园林。第三章结合图像来介绍古人在园林中的生活,尤其偏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博物馆》是 伟大的博物馆 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主要介绍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博物馆的历史及主要馆藏。作为丰富多样艺术品的守护者,巴黎蓬皮杜中心从它于1977年1月31日对外开放起,就已成为全球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社交和庆祝功能的当代展馆。在岁月的流逝中,它和卢浮宫一并成为法国值得一看的地方。卢浮宫代表了理想中的法国文化教育中心,而蓬皮杜中心则展现了法国现当代的一面。蓬皮杜艺术中心被视为当代博物馆中的先锋角色,它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泰特美术馆并称为世界三大现代艺术博物馆。
关于园林绘画,此前只有寥寥几本,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园林名画特展图录》、董寿琪《苏州园林山水画选》,发行量小,不易寻得,影响有限。而且主要是图录,无论对绘画,还是对园林的阐释都远远不够,更遑论对绘画与园林关系的讨论。
本书共分四章,分别为*章《关于仕女及仕女画》、第二章《历代仕女画概说》、第三章《仕女画的造型规律》及第四章《仕女画赏析》。其中*二章着重对仕女图的历史进行了梳理,以使人们在理论上有一个了解其变迁的依据;第三章则选取一些有特点的仕女画进行分析,进行规律性的总结,以使人们在直观上对仕女画有一个了解。*特色的第四章以历代经典仕女名画为底本,这些画大部分为作者临摹,有的选自古近代画集、画刊,以线描图细节分解为主要手段,对仕女画的绘画方法进行了充分详尽的说明和指导,以供读者在进行仕女画创作时有所参考借鉴;同时从社会学的角度,运用学科交叉的方法探讨艺术风格的变化,通过对各个时期社会风气、对女性的审美态度,以及由此导致的绘画美学思想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社会的因素如何对仕女画的审美发生作用,导
本书的核心内容以 中国当代艺术40年 为重点,从艺术家、艺术市场、美术馆机构、收藏家、策展人、艺术史家等视角切入,对过去的四十年进行充分回顾与总结。同时对当下的热点现象、艺术家个案等展开讨论。
中国美术史学科创始人王逊写给所有年轻人的中国艺术通史。 作者以其在中国美术史各门类的渊博知识和在文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深厚修养,全面、系统而扼要地阐述了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艺术门类在中国各历史阶段的成就和发展规律。在阐述艺术现象的同时,兼论它们赖以产生、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重视它们与哲学思潮、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及各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行文脉络清晰、生动精炼、朴素淡雅而娓娓道来。 本版特别收录高清彩色插图500余幅、艺术关键词索引及中国艺术史年表,以期为读者带来更悦目、丰富而完备的阅读体验。 下册:宋、元、明、清
本书主要介绍了 中国象棋文化之乡 荥阳。荥阳市历史文化灿烂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荥阳被认定为 中国象棋文化之乡 可谓实至名归。荥阳是中国象棋文化的始源地。近年来,为了传承保护象棋文化,荥阳市采取了多种措施:举办中国象棋文化节;建成了全国*的象棋文人公园和象棋馆,并举办了象棋文化论坛。
进入美术史,对艺术家而言,并非仅指一个恒定的认可。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三十年中,王广义对艺术进行了多种实验,成为美术史中非常值得探讨的个案。他在寻求个人创作语言的同时,解构与重构了我们已经既定的历史审美。这点上,他的创作并不能以“政治波普”所定义,从他对自己创作的哲学和思想层面的解说来看,他历经了对艺术多重的尝试。但之于美术史,研究不只是一段一段个人的评述组成,我们必须从作品本身寻找这些创作的真正释义。
2015 年第 07 期总第七期 主要内容包括专题.王国维研究、学术研究、古文字论、新书介绍、社史钩沉、艺丛信息、篆刻群英会。
内容包括专题.周昌谷研究、西泠掇英、学术研究、新书介绍、艺丛信息。
本书着眼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和具体影像文本,全面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形象塑造的框架、逻辑与前景。首先梳理了1979年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生产实践,并与国家形象这一批评范式进行了勾连。其次,从政治、经济、文化、性别、城乡、民族六大维度,对三十多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的各民族形象乃至整体中国形象进行了一些观察。再次,探讨了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播映史、媒介政策及其传播力建设问题。*后,从拍摄者、少数民族和观众三者关系,摄影机位置和人类学影像角度切入,参照全球新闻传播秩序、中国现实社会和媒介语境,讨论了民族影像对中国形象进行塑造的立场和路径。 本书语言精炼且立意高远,严谨深入且富于创新,理论性强且文献丰富,值得新闻传播学、人类学、社会学学者,电影电视研究者、从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