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意大利考古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始于1956年延续至今的考古工作的结晶。这项持续数十年的科学工作对象是犍陀罗考古领域中首次基于可靠的地层发掘遗址。斯瓦特地区是犍陀罗艺术起源的重要地域,多为学者对此有深入研究。此次中文译本,旨在为国内犍陀罗考古与艺术的研究增添一新的成果。 译文在忠于原文的同时,尽可能使用中国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术语词汇,同时力求信达雅的表达。文后还保留了考古队的英文论著书目和本书的参考书目,以便读者对外文资料进行查引和研究。另外,本书还选用了大量精美图片,以求图文并茂。
密教是秘密的宗教么? 为什么密教诞生于印度? 密教如何翻越喜马拉雅山传入中国? 为什么有汉传密教与藏传密教之分?敦煌石窟如何记录密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 《解读敦煌 神秘的密教(平装版)》通过对敦煌石窟现存的密教造像和壁画的研究分析,阐述了敦煌密教的分类(即分为汉传密教和藏传密教),敦煌密教的来源,汉传密教在中国的传播,藏传密教的异军突起和汉传密教的衰落。
在世界发展的历史中,英国的“工业革命”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与观念的重大事件,这就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市场与经济”。作为学者,马克思针对早期市场与经济的竞争必然会产生缺少“公平与正义”的问题,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概念,为了争夺市场与能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它的直接结果是让世界从意识形态上分为了两大阵营,这就形成了冷战思维。 人类发展,衡量每个国家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准,就是由本国生产力所创造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正是从这一点上突破,真正地让我们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人民也过上了好日子。 可那些曾经打着“救世主”旗号,掠夺别国资源,耀武扬威地干涉别国内政,抱着冷战思维不放的人,面对日益变化的世界
图像学在1984年通过《美术译丛》引入中国,当时范景中先生约请几位学者翻译了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的几篇著名论文,后来在1990年出版的《象征的图像》里,又系统介绍了图像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这引起了一些学者,特别是敦煌研究者的浓厚兴趣。 图像学在西方早已成为美术史的基础学科,也为人文学赢得了极大的光荣,即使是当今视觉文化潮流中的干将,也情愿打出新图像学的旗号,而不敢断然否决它。因此,图像学一直处在争论和改变当中。而它对中国美术史有何意义,则尤为我们所期待。现在上海师范美术学院打算以图像学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并以图像学的早期杰出学者马勒为介绍起点,这无疑是有益于学术界的一项重要工作。此文即简介马勒的图像学研究,希望能激起图者细读原著的兴趣。
自从2008年那场大危机以来的多年间,世界经济出现了缓慢增长,失业率高企,房价下跌,财政赤字长期维系,欧洲危机深重。陈腐的解决方案徘徊在“紧缩”与“刺激”两个错误之间。很多人认为20世纪50年代到2000年的这些年的经济增长态势属于“常态”,只不过被问题重重的20世纪70年代短暂干扰了这个常态。从这个视角来看,2008年那场大危机也不过是一次由拙劣的政策或拙劣的人物造成的干扰。很多人认为如果引起这场危机的因素得到纠正,那么经济依然能否完全恢复常态。詹姆斯·K.加尔布雷斯著蒋宗强译的《正常的终结(理解世界经济新常态)》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挑战。作者将这场危机放到了大环境下去考察,追溯了全球经济历史,指出了四个标志着“常态终结”的四个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资源的成本不断高涨,军事力量对于经济发展已经失去了促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