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具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本书通过专业、细致的讲解,辅以大量图片,详细地介绍了纪实摄影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拍摄技法。 全书共分为九章,章对纪实摄影作了概述;第二章重点探究纪实摄影的主题与价值;第三章对纪实摄影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第四章介绍了纪实摄影器材的选择与使用,对纪实摄影的实践和拍摄具有指导作用。第五章介绍了与纪实摄影作品相关的要求;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介绍了纪实摄影拍摄的前期构思以及纪实摄影的拍摄技巧,给读者以系统性的指导;第八章针对纪实摄影的后期,包括图片的编辑与说明做了较为全面的描写;第九章介绍了纪实摄影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附录赏析了具有代表性的纪实摄影作品,意在使读者掌握前面章节内容的基础上,增强对纪实摄
在本书中,专业摄影师和畅销书作者斯科特·凯尔比将教你如何拍摄并利用后期处理软件修饰出令人惊艳的自然光人像照片。从随身携带的镜头的选择、捕捉不同类型的自然光时相机的设置、古典绘画大师的用光技巧、让光线 柔 美的技巧、实用的摆姿及构图技巧,到典型的后期修饰技法等,斯科特会教你如何分析照片,如何设计拍摄思路,还提供了如何运用并调整光线以创作出人像摄影佳作的技巧和建议。 本书知识系统、全面,文字通俗易懂,适合广大摄影爱好者,尤其是那些钟爱拍摄自然光人像的摄影师参考阅读,可以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大画幅摄影以其卓著的影像质量和超强的细节表现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多摄影人的喜爱。特别是在风光摄影领域,大画幅更是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不过,相较中小画幅摄影来说,大画幅摄影所需技巧更为繁杂,因此需要系统的学习,《大画幅摄影指导》就是作者7年来专注大画幅摄影的经验总结。 该书不仅详尽介绍了大画幅摄影的基本知识,包括相机、基础理论、摄影技巧等,还通过大量实例着重介绍其拍摄体会和具体的操作技巧。书中所选例子都是作者潜心拍摄的成果,大多为美国西部壮丽的风光,也有部分中国西部壮美的风景,图片极具欣赏性和典型性。作者详细描述了拍摄时的体会,让读者可以切身感受拍摄大画幅的奥妙所在,而详细的拍摄数据则可使读者加深对图片拍摄技巧的理解,加深对大画幅摄影的理解。
本书为知名摄影师、策展人傅拥军的策展项目“七条小巷”成果的 书面呈现,也是一本展览艺术作品集。七条小巷分布于浙江丽水老城区,是当下新中国老城区现状的一个样本。2017年以来,作为“七条小巷”在地艺术项目策展人,傅拥军带领团队深入社区进行田野调查,与居民充分互动,指导居民自主拍摄照片和纪实短片,制作家庭手工书;鼓励小巷居民参与创作《小巷画报》、《小巷诗集》以及小巷纪录片,并在小巷展出和上映;还开启了“影像教育计划”“真吾照相馆复兴计划”等,帮助小巷恢复昔日活力…… 终呈现了一场专属于七条小巷的艺术展览,并在日渐疏离的小巷生命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 本书真实记录了这一过程,并结合摄影作品和口述实录,讲述小巷人物的平凡故事,还原老城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意在留下一份既有文献价值又有人文温度的
本书汇集了知名摄影师卢北峰先生20年来的人物摄影作品。作者通过镜头记录下来一批年龄跨度近一个世纪的知名文化艺术界的人士,如王菲、韩寒、冯小刚、刘国梁、萧乾等。书中的每一幅照片背后都有它的故事和意义,记录着一个时代,也见证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处在亿万人拍照的影像时代,本书讲述了不同采访和生活场景的摄影实战中,如何捕捉生动瞬间的细节和技术运用,字里行间诠释着什么是好照片,如何拍出更好的照片。好照片是情商与智商的碰撞,是景深与情深的结晶,是文字难以道明不可替代的定格,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台词,是当代大视野宏观与微观的潜移默化,是绵延跌宕间可遇不可求的史海钩沉。
《中国日报》影像专栏“瞬间回眸”,以新老照片并置对比的方式,借助光影视角展现历史细节,从多切面深入梳理了过去数十年间中国百姓的生活变迁,汇集成这份珍贵而独特的影像史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和精神鼓舞。
城市生活摄影作品集《城市记忆》,收录了大连老摄影人郝华臣在半个世纪时间里拍摄的数百幅珍贵照片,记录了上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大连人的社会生活,见证了50年间大连城市的发展变化。这里有各个年代的广场、车站、码头、公园、街道、胡同、工厂、学校、家庭,从普通市民到明星大腕、政界要人,都可以从他的照片里见到这些人的音容笑貌。在这些精心保存下来的、有许多尚未公开发表的老照片后面,都有一个今天听来格外亲切的故事,清晰地刻下了时代的印记。 一个人、一座城、五十年。当照相机镜头作为其中的介质,将这三个要素纵横交错地编织出一段段故事,拿相机的人和照片里的城市,就成为这条故事长河中流光碎影的铭刻,飘散出一股股岁月的醇香。它像一部指尖上的记录片,映现着大连城市的一段历史轨迹。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摄影家阮义忠在台湾各处行脚,拍下了无数百姓日常生活的动人瞬间。《失落的优雅》收录其中八十一幅照片,并首次讲述每一帧照片背后的故事,真实呈现了从乡村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变时,一个变动中的台湾。 阮义忠从小在台湾乡村长大,少时并不能理解父辈的艰辛,一心想逃离乡村,去往城市。长成后回顾,却正是这些贴近土地的人事与乡情支撑着他,在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迈出每一步。《失落的优雅》中所记录的台湾乡野风景与人情,在如今已成为渺不可寻的古风,正是在这些淳朴的影像和文字背后,我们发现久已失落的朴素和优雅。
“他创造了自己的宇宙,并且成了它的明星。” ――大卫·柯南伯格,《卫报》 安迪·沃霍尔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相机。他的《美国》选自近十年拍摄的精彩照片,以期展示这个国家的奇异之美与巨大矛盾。他在本书中探讨了他为关注的问题――包括影像和名人,拍摄了摔角手和政客,耀眼的富人、潦倒的穷人,带着整容手术创口的卡波特,以及隐在黑色短发下的麦当娜。他写了他热爱的国家,写了自己遭到枪击后希望死去,还写到了商业主义、名气以及美貌。 没有沃霍尔的美国几乎和没有美国的沃霍尔一样不可想象。这部动人而诙谐的美国礼赞,是这位浮华时代的伟大艺术家深刻的个人记录。 “他比任何人都更透彻、也更早地理解我们对于名人的痴迷。” ――艾莉森·杰克逊《每日电讯报》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是包豪斯学校个性鲜明的教员团队中的一员,他不仅是欧洲前卫运动的伟大革新者,也是同时期的实验艺术家中成果 为丰硕的一位。20世纪20年代,在包豪斯任教期间,作为画家与雕塑家的拉兹洛·莫霍利-纳吉,对摄影技术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和探索。在这一时期,他逐渐形成了一套理论方法,《绘画、摄影、电影》一书详尽地总结了他对摄影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影像本质的深刻问题,收录了包豪斯学生们的创造性实验,还介绍了这些探索在当代的重要应用,以便于艺术家及普通大众了解包豪斯的基本要素。
2003-2013年,在非典过去整整十年的时刻,本书通过拍摄“抗非”卡点照片,让我们回想起这样的国难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记忆。在非典肆虐的时候,各行各业的人都投入了战斗,本书作者作为一个摄影人,毅然拿起相机这一特殊的武器,用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记录下在国难面前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我们的人民在这场国难中所做的反应和行动,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所发扬的大无畏精神,所从事的英勇顽强的战斗。在那非常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中国中央政府的伟大,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大,一下跃然画面之中。这是本书的不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