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新华社高级记者、资深媒体人刘卫兵历时近两年撰写完成。书中浓缩了作者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30多年的新闻采访和摄影经验,通过大量案例讲述各种摄影实战中技术技巧的运用,以及纪实新闻摄影对促进时代变革发展的思考。本书以摄影记者多年的摄影经历为主线,以摄影的变化和社会变迁为背景。既是一本讲述摄影采访实战和技术技巧的摄影书,又是一部记录改革开放发展的史料性图文著作。
本书选取深圳代表性的地点,由在同一位置拍摄的新老照片(黑白或彩色)对比组成,以镜头语言记录城市发展、变迁,反映社会进步,可以产生沧桑感人的震撼效果,反映深圳40年城市建设巨变,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收藏意义。全书包括226个主题、超过500幅照片,囊括了深圳主要区域的沧桑变化;这部影集基本全面地反映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初期的城市面貌和 的城市建设巨变。片区、街道、车站、码头的新旧对比,同一个点或同一方向的拍摄对比,使巨变就像一夜之间发生。透过城市变迁这一独特视角,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一个奋斗奇迹诞生的历程。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摇滚音乐历经短暂的爆发之后,进入了长久的沉眠。但这十年,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音乐不仅呈现了“一种社会现实性的、个人内心化的焦虑与寻求宣泄表达的企图”,也陪伴很多人走过了青春。 中国摇滚的黄金十年,因其时代的特殊性成为不可复制的时代缩影。一代人对于青春、自由、才华、独立的追求,深远影响了那个时代。在这十年中,摄影师高原近距离记录下了中国摇滚台前幕后的影像经历,凝聚着整整一代人的情感回望。与此同时,高原记录的也是自己在摇滚乐圈里的真实生活,记录她和她的朋友们。 看到青春,重返青春。与其说高原在记录摇滚乐的十年,不如讲她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朋友的生活状态。这本书里的人物,是音乐人、艺术家,也是高原的朋友。她的镜头里有他们:崔健、窦唯、何勇、张楚、老五、丁武、高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为积极响应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做好主题出版工作的号召,亦为弘扬长征精神、提倡爱国主义教育,经多次调研、咨询上海市*、上海市各社区街道,在听取、汇总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本社策划推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挂图系列》一书,旨在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挂图绘画艺术形式,展现长征这一革命传奇的伟大历程,弘扬长征精神,提醒人们铭记历史,激励人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为精准反映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史诗,保证图书内容质量,该书在编撰过程中请上海社会科学院学者对书稿内容进行了审核把关。
《看与被看 摄影中国》为著名视觉文化研究学者杨小彦对影像视觉多年观察与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通过使用 观看控制 与 视 觉秩序 这两个关键词,来描述近百年发生在中国的视觉文化现状。其中 面对摄影家 部分收录了新时期早出现的几篇访谈,提出了一个 站在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 的问题; 个人观察的纪念碑 部分透露了摄影之所以成为一部历史的重要原因; 双重视野 部分通过作者的几篇主题发言探讨了摄影书写话语权的问题; 历史的质感 彰显了摄影作为一种观察、工作方式的连续不断的历史性奋斗; 观看之道 部分则呼应全书主题,在更大的言说范围内论证了两个关键词的指涉。 写在前面的话 『影像阅读』文丛 编辑部 北四十二条48号,中国摄影出版社所在地, 影像阅读文丛 在此诞生。 出版计划中这一系列谈论影像的书,其作者都是那些一线
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变革的年代,这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纪实摄影的黄金时代。《在路上 跨越时代的影像记忆》汇集了30余组中国*秀的人文纪实摄影师的拍摄专题。这些摄影师中既有安哥、李江树、杨延康、贾国荣等知名摄影家,也有当下甚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年轻摄影师。本书纳入的摄影专题具有拍摄时间跨度大、拍摄深入、拍摄范围广泛、表现手法多样等特点。这些作品感人至深,耐人寻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在路上 跨越时代的影像记忆》还专门邀请数十位摄影家、批评家、策展人和学者撰文,对摄影作品以及纪实摄影做出精辟的阐述和评论,极具学术价值。《在路上 跨越时代的影像记忆》适合广大纪实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师、摄影记者学习参考。
《哈萨尔的子民》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的师生在达茂旗明安镇做的田野调查散记。十六位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草原牧民家生活了三周,参与了内容丰富、规模宏大、风俗淳朴、仪式高贵的哈萨尔祭祀活动。这本书回答的问题是:延续已近400年的哈萨尔祭祀为什么被称为 蒙古族文化的活化石 ?
《马王巴拉图苏和》一书只讲述了一个牧民的故事。李毅团队描摹了达尔罕苏木查干敖包嘎查52岁牧民巴拉图苏和日常的生活场景,以及对往事的回忆。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是:草原上一个四五十岁的牧民,要经过怎样的人生和自然的风雨才能走到今天?
调查证明:85岁的蒙古族老人孟根其其格、乌日古木乐是目前内蒙古草原年龄长的双胞胎姐妹。她们俩养育了十八个儿女,如今已经五世同堂。命运曾无数次淬炼两位老人,但她们一生从未停止歌唱。胡武功团队在《两个会唱歌的老人》一书回答的问题是:草原上的人们为什么要歌唱?
2014年5月,于德水带领作家、诗人、摄影家来到温都不令,对一个正在迁徙的村庄的进行了不分日夜的走访、拍摄。他们试图在凝固了一段人类迁徙史的温都不令找到祖先走西口日渐模糊的血缘与歌声。《温都不令:正在迁徙的村庄》回答的问题是:汉族大规模迁徙史所带出的心灵迁徙路径。
这是一本用文字和影像记录农村生活变迁的图书,从文化、生活、农业、建筑等方面反映现代农民的生活。其中有当下的影像,也有多年前的老照片;有记录个人的影像,也有追踪记录全家的影像……透过这些波澜不惊的影像,图书展现了农村生活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城镇化进程中留存的一些有温度的记忆。
《工作浮世绘(美国国家地理纪实摄影精华袖珍版)(精)》内容介绍:工作以许多方式定义了我们。 除了家庭之外,能对我们的社会地位、外在形象和自我认知产生重要影响的,就只有工作了。世界各民族都有大量姓氏由职业衍生而来,如华人的陶、贾、甄、巫、屠、卜,英语系国家的史密斯(金属工匠)、卡本特(木匠)、费舍尔(渔夫)等,这种现象存在于人类历史上的每个时代、每种文化中,因此绝非偶然。工作也是全人类其通的经验,唯有*幸运的人能免于工作加诸的义务,也唯有*不幸的人,才会连卑微的工作所赋予的尊严与骄傲都无缘享受。 菲迪南德·普罗兹曼编著的《工作浮世绘(美国国家地理纪实摄影精华袖珍版)(精)》收录了190幅风格迥异的精彩影像,张张令人回昧再三,拍摄年代从19世纪摄影发明之初直到21世纪,囊括了一百多年的时空。这些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