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玉100》封面以红色为主体色调,哑光布面材质触感细腻柔和,金色的 永玉100 在光线下熠熠生辉,其中 100 以斑驳之态呈现,意在表现黄老历尽风霜的一生。设计打破常规画集先整体、再局部的传统模式,先通过作品局部精彩部分的展示,让读者渐入佳境。《永玉100》收录了著名美术大师黄永玉九十岁后至离世的全新作品,涉及家国大爱、日常起居、生肖月历等作品。另外,还有部分以追忆往事、咬文嚼字为灵感而创作的妙趣横生的精彩画作。作品整体线条饱满流畅,色彩明亮,细节清晰,展现出黄永玉先生高超的绘画技巧以及特立独行的艺术思维,为读者送上了一席艺术的饕殄盛宴。在文字上,编者将黄永玉先生作品中的题跋、钤印等文字内容,依现代汉语规范用法进行了修订,为了将作品中的逸闻趣事、精彩锐评更加直观地呈现于读者。作品后的大事记部
由宋入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剧变,其影响是全方位的,当然也势必影响绘画艺术。本书从社会环境、艺术风格、绘画技法、画家身份、画作品评(绘画理论)等方面阐述改朝换代的剧变对中国画的影响,并选取了钱选(宋末)和赵孟頫(元初)作为有重要影响的典型画家作了深入的微观剖析。作者总结了宋元绘画艺术八个方面的转变:(1)由重 写实 (画法)到重 书写 (以书入画);(2)由用绢到用纸;(3)由 高远 到 平远 (画风);(4)由重用色(青绿山水)到重水墨;(5)由自然的 逼真 到人文的 不求形似 (意境);(6)由无款、穷款、隐款到诗书画印完美结合;(7)评鉴标准由重视用笔新细、妙于傅色到看重粗笔写意、以书入画;(8)占据主流地位的由宫廷画家到文人士大夫画家。作者指出,宋代绘画有着深厚的儒家思想基础,留下了很多承载着
看到那些或秀丽、或空灵、或磅礴、或雅致的水墨画,你是否也会有一种跃跃欲试想画画的感觉?其实,只要准备一两支毛笔、一壶墨、一摞宣纸,你也可以透过层层水墨,感受千百年来的中华文化。国画看似难学,但只要你用心、用意去描绘,一定可以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本书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物件入手,以 玩 水墨为手段,首先介绍国画的水墨颜料、辅助画材的使用和水墨画的基本绘制技法;然后带领读者绘制生活中常见的瓜果、蔬菜、动植物等,以此帮助读者掌握国画的基本技法,*后带领大家挑战具有更高难度的作品。不论是初尝水墨画滋味的青少年,还是希望安享生活的中老年人,都可以通过阅读本书,用手中的画笔感受幸福的水墨生活。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为“总序”,阐明画派涵义、包容范围、对研究画史的特殊意义。第二部分为“画派叙论”,着重叙述该派形成的历史文化条件、艺术渊源背景,开派或领袖人物的生平、画学道路、艺术主张和风格特点,重要成员的艺术特色,该派总体的绘画风貌。第三部分为“名家名作赏析”。第四部分为“影响与评论”。第五部分为“年表与资料”。
张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是活跃于清初的四大僧人画家,画史上合称“四僧”。其艺术风格和主张与同时期的“四王”等画家有着明显的差别,共同构成了清初画坛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观。“四僧”的绘画以其强烈的个性及艺术特色,深受之后的“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画家的推崇,影响所及直至今日的中国画坛。本卷尽可能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四僧”作品,按作者划分、以年代先后为序进行编次,并附录诗文题跋和简要说明,为读者提供一份欣赏和研究“四僧”艺术的珍贵资料。 本书是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系丛书之一,本书彩色图画,印刷精美,并配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内容直观而又清晰,是了解我国古代艺术精品的一个重要途径,本书既可欣赏也可珍藏,集两者于一身,实不可多得。
由董捷所的《版画及其创造者(明末湖州刻书与版画创作)(精)》从湖州刻书家入手,借助江南经济史特别是明清市镇发展史的研究成果,构筑明末湖州刻书活动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利用书史资料进行对比,指出明末湖州刻书与当时的“家刻”精品之间的差异。通过几件版画的个案,重新讨论明末版画风格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并以艺术史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社会史、文化史、观念史,对相关的版本*录、历史文献和图像进行系统的整理、运用,推动艺术史领域研究的不断拓宽。
《中国古今书画拍卖精品集成》是一部独特和书画丛书,它奖藏之于民间高阁的独秘藏品,借助于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介质,集辑成秩。作为已经出版的古今书画集的重要补充资料,《集成》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绘画内容,是学习、研究中国书画艺术必不可少的常备书籍。
明仇英版《清明卜河图》的结构大体按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景物顺序布局,但描绘的是明朝中期苏州繁荣的景象,天平山、运河、古城墙等标志性建筑清晰可辨,整土画卷充满山清水绿之明媚。 与呈现汴梁风土人情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相比,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中房屋建筑更为规整宏大,崇楼台阁、深宅大院,连商铺的门面也颇为宽敞。画中裱画店、银楼、香楼、古玩瓷器店等,止是明代新兴的行业,此外更有女伎歌舞弹唱、校场骑射练武等场面。 仇英与张择端一样,也表现了热闹纷扰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全图场面宏大.气势雄伟,虽然在艺术性和史料价值上难以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提并论,却也构筑了一幅颇有声势和气魄的风俗画。
玉水又汲取西画诸多营养。取其具象造型方法,人或物象刻画,扎实谨严;借素描关系,创层次空间,使局部相互照应,偌大画面,浑然一体;又关注视觉形式,全画疏密有致,起伏跌宕,富节奏感。现实手法辅以象征、寓意,再用叠压、拓印等手段,以丰富作品内涵,强化视觉效果。作为对近代历史的回顾与沉思,痛定思痛,《中华百年祭》颇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当今中国画画坛上,三极对峙,绚丽多姿,众说纷纭;或持传统,或标新异,或使融合,各具千秋。然而,统观之,时下题材以吟咏自然者居多,写社会政事者寥寥;风格以轻柔秀美者居多,雄强恢弘者偏寡;体裁以小品居多,巨构尚稀,于是,常闻呼唤力作之声。蔡玉水耗10年心力,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完成六十余米巨幅《中华百年祭》图,余为之赞贺,其当无愧也。
用毛笔直接画,不仅要求画家有很大的胆量与自信,要求有比较准确、快捷地捕捉对象基本特征的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概括和简化能力以及自由地驾驭和运用毛笔的能力。面对人物,要单刀直入,放笔直取,不要用细线、淡线先定位置,错也要错个明白。 毛笔的快速写生无论对学生还是画家,在画种(如工笔、写意)与题材(如山水、人物、花鸟)方面都会带来直接的益处。一是对于需要长期作业、长时间创作的工笔画来说会提高人物形象的生动性,避免僵、硬和刻板的造型。二是对于从事短期水墨画创作的人来说,会明显增强你控制人物造型的准确,深入、生动的能力,不会因为造型拖累你的主要精力,从而得以集中更多的精力用在画面意境和整体的画面效果上,使作画速度得到提高。三是利于提高画家为创作而搜集素材的能力,由于造型能力的提高
作为一个沉浸于心灵深处,时刻寻找与广袤宇宙对话的创造者来说,1999年青年画家李云枫完成了他重要的一幅作品――《遗落在树根深处的月光》。那个时候,正是画家们被轧钱的亢奋撩拨地到处赶笔会,满中国叫卖手艺的时候,他缩在幽暗的小屋子里,埋头画出了一批为庙堂美术评论家所不齿,为跟风收藏家们所不屑的绘画。 久居闹市的李云枫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物质财富,也没有什么协会的名头。他所做的,就是穷他的灵感和心智,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直通心灵的奇幻世界,并把东西方绘画艺术融会贯通,形成了极其诡异奇特的画风。对于某些摇头晃脑的所谓美术评论家来说,在李云枫的画儿面前,除了失语就是怯懦。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这样的绘画,他们甚至都不能给李云枫的画归类。那是怎样的一个令人“灵魂出窍”的异构空间呢? “那一
彩笺作为文学作品的载体,源自古代诗人风雅的唱和之需。令人千年吟咏不绝的“薛涛笺”缘于诗人“好制小诗,惜其幅大,不欲长剩之,乃命匠人狭小为之。”所以诗人李商隐说:“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词咏玉钩。”这个富有诗意的造物故事在当时就使蜀中才子亦步亦趋,以此作为书写诗文的时尚,自唐以来,用笺更盛,无数文人将诗词华章付之于笺,或竞相仿制,或自创新笺。在他们心目中“名得只从嘉郡树,样传仍自薛涛时”。(宋人石介诗《燕脂板浣花笺寄合州徐文职方》)这种从文学创作而延伸到文字表达载体对象的追求,实为中国文坛独特的一景。在某种意义上,彩笺也成为部分文学家诗文创作的物质条件之一了。在历史上,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对制笺也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诗笺”之谓既是一种功能的表述,也是一种文学意境的追寻。我们
读过马林绘画作品的人,都会有过强烈的感受和印象,他那“人与空间”系列作品的艺术处理很有特色,与众不同。深黑的背景衬托出一个被强光照射着的男人体,人物在整个画面中占的比例虽不大,却十分集中突出。灵空概括的画面,紧张有力的人体,以及沉着、单纯的冷色调,顿时给人一种紧张、惊慌之感,发人深思。 在人类的绘画史上,画家以人体为其创作主题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已不计其数。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中的百年参展作品回顾,就是展示以人体为主题的重要大展,十分鼓舞人心。马林和以往的画家同样取“人体”为题材,却反映着不同的主题思想和不一样的表现手法。他是通过一个健壮的男人体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人体的姿态有时是伸展,有时是扭曲,也有似乎正直、猛进的。他那极度的动态,紧张有力的肌肉,沉思的情绪,形象地概括
中国画有诸多形式:立轴、屏条、横披、扇面、手卷、册页等等。手卷与册页较之其它形式更具一定绘制难度:手卷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独幅画,它不但要求画面有独幅画的完整统一性,而且还要求画面有移步换景的丰富多变性,犹如章回小说,分则可以独自成章,合则可为宏构巨制;册页则比手卷难度明显高些,“手卷易好,册页难成”是中国画圈内人之共识,原因在于手卷自始至终可用一种手法加以完成,册页则须一幅一样,必避雷同。其中山水册页与人物、花鸟等册页又有所不同,难度更高。人物、花鸟等册页往往有讨巧之处,一种手法完全可以绘制不同形象的人物、花鸟等,画家的着眼点主要是在于位置的经营或对象、色彩的更换上而不在笔法的变化上,也就是说强调的是外观的不同而不是内质的不同。山水册页则无巧可讨,它的原则就是章法、笔法
陈之佛先生是位广取传统花鸟画之长,兼融东、西画之技法非常成功的画家。他不仅临摹过传统画的精品,对外国的有关名作亦是如此。这里仅就他选临的《景年画谱》作一介绍。陈之佛先生选临的《景年画谱》,共71幅,每幅画面尺寸为31cm×22cm。其选择的这些作品中,据统计,花卉与植物有:牡丹、菊花、樱花、茶花、杜鹃、梅花、梨花、绣球、玉兰、木笔、紫藤、紫薇、秋葵、月季、蔷薇、栀子花、牵牛花、石榴花、海棠花、扁豆花、蚕豆花及苦瓜、甜橙、佛手、葡萄、柿子、椽枝、芦苇、红枫、绿竹等。禽鸟有:鹰、八哥、燕子、黄鹂、白鹭、喜鹊、鹦鹉、太平鸟、白头翁、啄木鸟、灰喜鹊等60余种。
中国画论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理论,是独立的学科类型,同时又与其他学科如中国美术史、中国绘画史、中国美学、中国文论、中国书论、中国乐论等密切联系,并与其他意识形态如政治、经济、社会道德、哲学、宗教等密不可分。中国画论尤其与中国美术史、中国绘画史关系紧密。因为任何理论都是建之于实践基础之上的。中国美术史、中国绘画史是对中国美术、绘画史实、画家、作品、流派、风格、现象等的记录和描述,其中包括对画论部分的简单介绍;而中国画论则侧重于对绘画理论的概括总结,虽然同样以美术史实为阐述背景,但中国画论是中国美术史、中国绘画史的专门化研究,是更为深入、更为具体的理论评价,它以特殊的审美视角和独特的理论方式为绘画实践提供别具特色的参照系。 中国画论不仅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中国绘画兼收
本书收录已故著名戏曲人物画家高马得及其夫人陈汝勤合共六十多帧画作。书中收录的作品以戏曲及苗族情歌人物为主,其余为花卉、动物画作等。高马得的作品以水墨画呈现戏曲人物,风格独特,把漫画艺术表现上的夸张特点与水墨画技巧融合起来。陈汝勤的作品则主要是临摹丈夫的画作,以彩印木刻技法,重现水墨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