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畅销二十年的当代书论经典佳作,自2000年以来,先后由华艺出版社、台湾未来书城出版社(繁体字版)、知识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日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日文版)、台湾典藏出版,常年畅销不衰,已近20多次印刷,创全国书法理论书籍销售量纪录。此次推出的《书法有法》(彩色珍藏版)是著名书法家孙晓云自《书法有法》首版以来20年后的珍藏纪念版。适合广大书法爱好者收藏、馈赠的经典书品。 这本书是关于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性思考性研究著作。作者用一根书法之 法 作为线索,串联了中国书法中诸多璀璨的珍珠,探秘和研究了诸如中国书法笔法的起源、 终止、失传的原因,什么是 八分书 楷则 ,什么是书法中的 势 , 五字 执笔法 该如何诠释,古来若干譬喻(如 屋漏痕 折钗股 意在笔先 等) 究竟何指, 笔法 图解细释,书
《魏晋南北朝书法史》是在《中国书法史绎·本体卷》的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本书试图在魏晋南北朝宏阔的文化历史与哲学审美背景下来探究阐释魏晋南北书法的递嬗与深层结构及本体化建构。由于其间充斥着复杂的非单一化的书法本体与形上情神纠葛与勾连,从而显示出魏晋南北朝书法历史的内在复杂性与多元性。 本著试图在书法史写作建构中,实现一种由述史考据到艺术史的转变,力证述史考据并不是书史写作的专享方式。书法史作为现代人文学科,应是开放多元的,并且应该是在整合多元学科的基础上,饶具现代学术活力的人文学料。当然,从学科归类上,它应属于艺术史,而不应该是一般历史学的附庸。应该承认,关于这一点,在当代书法学术界并不是自明的。
《汉字手写体(增补本)》的手写体是选用日常通用的易写的行书和易识的草书,加以分析后,找出它们组成的基本部分,在熟练基本部分之后,再相互拼合。这样,通过短期的练习,可以提高书写速度。 汉字是由上、左、中、右、下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基本部分运用在不同的部位上,有许多是会有变化的,其应用在笔画越多的字中,会变得越简单,甚至省掉。
《草书要领》是一本流传久远的草书字帖,无数书家从中获益。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对此等仍有很高使用价值的传统图书进行改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相信此《草书要领(整理改编版)》在保留原书长处的基础上,更符合现今读者的需求,更适宜书家使用。
《我读日本书法家》是以历史为序发表的日本古代书法家的评论结集。这部日本书法史是由一位位书法家传承而成,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明珠。从日本真正文明的大和时代的圣德太子为始,至日本的明治维新为终。通过对一位位书法家的个案研究,达到对整部日本古代书法史以辩证地视,和风书法、假名书法得以有序呈现,中国书法对日本书法的影响以全面展现,给予后世书法的发展以正确的导向和借鉴。
《书谱》墨迹本届于北京末年之内廷,为唐孙过庭撰,传世《书谱》原文经包世臣删定。1976年,沙孟海先生与杭州书画社同仁讨论《书谱》,后即加整理,并经多年研究修订而成。沙注依次对《书谱》内容加以诠释,以助学人识其文、解其义、通其情、合其志,加深对书法的理解。沙注及专章研讨,多见介绍他人之说,而沙先生本人书学理论之卓识高论,则由郑绍昌先生在整理补注中作了精辟的阐述,指出沙先生虽用包世臣删定本,将全文分为十四段,使《书谱》要点突显,脉胳分明,有俾于后学者,盖功过千秋矣。
无
《王铎四题》为艺术史研究著作。作者一直致力于研究明清书法篆刻史,其中,关于王铎的相关研究至今已有15年。本书所收录的四篇文章,写作于不同时期。作者依据新出现的图像、文献资料,对之进行了增补与修改,为读者学习和了解王铎的书法提供了详实且生动的文本资料。 在本书中,作者除了对王铎本人的书作、刻帖、手稿、信札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考证,还将其同时期的书家、友人的大量诗文集、笔记、信札等做了搜集与细读,使该书的内容更加充实也更具客观性。与此同时,本书对于王铎的书法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史,而是突破了美术的范畴,开始了历史学的转向。透过书中所讨论的问题即可窥见一斑,如宋明之间对王字碑的批评,何以从品格化的“俗书”转向“集字”工艺的缺陷?除了传刻书法,刻帖在保存家族文献与塑造文化身份上有怎样
《问道王羲之于钟华解密书法档案》以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书法档案》讲座为主整理润色而成,并增补没有播出的三讲,内容更完整。书稿从古代书法的教学讲起,如侦探破案一般,层层揭开古代书法的奥秘,涉及执笔姿势、书写方法及笔画、结构等。指出晋唐时期的书法充分发挥了毛笔的天然性能和人手的自然运动,重神采轻形质。指出书法是载道的艺术,与生活相通,期望书法在培育国民精神上发挥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