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电影》作为电影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用深入浅出的笔触,告诉我们影视传播的手法,并逐项解析其复杂的语言系统与要素。问世几十年以来,本书始终是世界各地影视从业人员和主流专业院校的之选,更是电影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手边书。 书中提及的影片包罗万象,组成了一道全球电影人的经验光谱,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面孔如美国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英国的迈克·李、伊朗的阿巴斯以及中国的李安等。作者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新颖独到的见解,呈现给读者一个全新的电影世界。 全书围绕电影制作的核心要素组织架构,其中穿插以数百幅精美图片和精辟的说明,再加上缀于各章后的延伸阅读和书末的重要词汇表,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吸收到蕞专业的电影知识,从而真正地“认识”电影。
这是叶锦添的创意美学笔记,也是他大半生的艺术思考和实践。无论是做艺术指导还是服装造型设计,抑或是一个导演、一个艺术家、一个写作者,叶锦添都是一边专心致志,一边神游八荒,在这种矛盾且统一的状态中,他才能达到他想达到的境界——既要做到很好,又要找到足够多的可能性。艺术就是创作,叶锦添说:“找到那个目的,一直为了那个目的创作。我们很难找到标准答案,因为没有固定的答案。”与众多各个领域的大家合作过之后,他拼命汲取着艺术的养分,比如,他这样评价李安:“李安的电影永远是在一个含蓄、高雅的感觉中,如一支银针般刺痛了神经,令人过目不忘。他深刻地认识自我,勇于尝试不同的题材,克服地域文化的差异,而那种隐藏的士大夫情怀,却从不缺席。”他从西方看到东方,从东方看到西方,将东西方融合,诠释出独有的
《中国电影史》是一部中国现当代电影发展的通史著作。作者通过长期积累,广泛搜集相关资料,描述了1905年—2021年间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电影发展的基本规律,论述电影各主要历史阶段的基本情况和电影文化成就,以具有范式意义的影片、人物和重要电影现象为线索,勾画了一部生动而清晰的中国当影发展全景。全书分为十章,厚今薄古,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做了精彩论述。全书70余万字,涉及电影海报和图片上百幅,对于电影爱好者、研究者而言,既是一本资料丰富、全面的中国电影史学习著作,也是一本极具收藏和参考价值。
本书为著名纪录片导演梁碧波纪录片创作实践经验总结。全书涵盖了纪录片创作从调研、撰稿、制片到拍摄、剪辑、特效、调色、声音制作,乃至融资发行的全链条,打通了纪录片导演艺术宏观、中观、微观,前期、中期、后期的制作闭环,从纪录片创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以非虚构电影理论为指导,以作者群多年来的创作和教学实践为基础,系统全面地讲述了纪录片创作的理论和技法。本书既适合非虚构影视从业者和影视专业学生学习参考,也适合纪录片爱好者阅读。
《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梳理了电影研究领域复杂的历史和议题,在相关的社会与政治背景下以生动的语言探讨了这些问题。《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集中讨论了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议题,例如:好莱坞历史,我们如何理解作者、明星制、全球大片,以及电影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和失望。作者所勾画出的电影研究模式,一方面关注电影的形式上的“文本性”,另一方面又要确立文本性在广阔的“再现”议题中的位置。作者向我们证明,书中列举的争议和描绘的历史如何既不忽视消费电影时真实的愉悦,又能运用“批判政治”的理论来解释现代性所带来的持续的社会与文化不平等。本书既可以当作一本深入浅出的大学教材,又是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
《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 1896-1937(典藏本)》是一部研究早期中国电影(1896-1937年)的学术专著,共八章,分为白话景观和竞争摩登两部分,全书围绕电影和文化两条并行不悖的主线展开,讲述了中国电影,尤其是上海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意义。书中通过诸多电影文本的解读、电影生产机制的分析,探讨了电影与诸如摄影、建筑、戏剧和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电影与文化工业、明星机制、都市发展等的联系。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发掘梳理,作者考察了之前忽视或遗忘的诸多影片,重新解读了部分经典,并拓展了重要的有关白话现代和都市文化的论题,包括电影作为“新媒体”如何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展示和建构了现代的社会机制和性别角色。本书已成为中国早期电影研究的经典之作,曾于2012年在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2019年再版(增加作者访
这是一本研究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学术著作。本书梳理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华表奖获奖作品,总结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特点和价值。本书在对华表奖历年获奖佳片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选择了9部主旋律电影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开国大典》《焦裕禄》《阙里人家》《孔繁森》《红河谷》《鸦片战争》《生死抉择》《集结号》《建国大业》。本书主题突出,内容详尽,可作为电影类课程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电影爱好者的通识读本。
在浩瀚的包豪斯档案中,德国艺术家奥斯卡·施莱默的书信和日记堪称最富于启发性、最能激发人想象力的文献材料之一。施莱默从一九二〇年起作为形式大师在包豪斯执教,直至一九二九年辞职,这本书正是其知名的著作,被誉为“专享一份关于包豪斯的审慎、忠诚而又持续的观察记录”。本书记录了这位艺术家在一九一〇年至一九四三年那段世界目前极其特殊的时期的生命历程,其中包含他对同时代欧洲大陆风起云涌的先锋派运动的观察与思考,更是完整勾勒出包豪斯运动在其黄金年代的思想与实践。本书的中译版在原版基础上增补插图百余幅,以呈现施莱默不同时期的作品和手稿。
《我和我的祖国》《战狼》《少年的你》《八佰》《隐秘的角落》为什么好看?陈可辛、梁静、徐峥、周梅森如何理解这个时代?这是一本北京电影学院刘德濒老师与当下 活力的影视人的对话集。本书且问且思且聊,话题不拘一格,三代人聚焦现象级华语影视剧,畅谈导演的戏里戏外、编剧的背后艰辛、制片人的运筹帷幄……通过挖掘14部爆款作品的幕后细节,再现了影视剧中家国叙事、生活美学、军旅情怀、谍战风云乃至藏地风情的塑造,真正走进影视大师的世界,揭秘票房和收视率的登顶秘诀。
本书是极有影响力的法国电影理论家和影评人安德烈·巴赞(AndreBa-zin,1918-1958)的论文选集.虽然这些论文在形式上是对一些重要影片的评论,但是作者在这些评论中广泛涉及了电影美学,电影社会学,心理学,电影写实主义流派等方面问题,系统地表述了作者的电影本体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后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形成了与传统的电影蒙太奇理论不同的独自的理论体系,对西方当代电影有著重大的影响.对于以批评的角度研究巴赞电影美学思想和西方现代哲学,文艺思潮在电影领域中的反映,这是一本重要的著作. 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被视为电影理论史上的里程碑。他的名字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50年法国电影评论的发展及电影现实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巴赞的现实主义美学深刻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他提出或主张的电影本体论、长镜头理论、景
《导演艺术论》(上、下)是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徐晓钟约半个世纪以来从事舞台戏剧导演工作与导演教学历程中所写的文论选集。全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是一篇六万字的长文《导演构思论》,可以说是引领全书的“火车头
布鲁斯?布洛克有四十余年的影视行业工作经验和电影教学经验,对影像的视觉结构有着深入而独到的认识,本书已被译为七种文字,是电影专业的经典教程。 书中介绍了空间、线条和形状、影调、色彩、运动、节奏等
《华语电影明星:表演、语境、类型》是部对华语电影明星进行个案研究的明显研究(StarStudies)著作。在《华语电影明星:表演、语境、类型》中,15位来自美国、英国、澳人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分別分析了阮玲玉、黎莉莉、赵丹、张瑞芳、仲星火、凌波、周润发、林青霞、张国荣、李连杰等在华语电影的不同发展时段和区域广受瞩目的电影明星的形象特质和表演风格,考察了他们的明星形象得以建构和传播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背景;涉及了诸如明足表演、角色类型、媒体建构、政治宣传、网络话语、自传性叙述以及性別、类型、记忆和身份等等文化研究的广泛议题。《华语电影明星:表演、语境、类型》不仅适于从事华语电影研究、煤介和文化研究的专业读者,对普通电影爱好者而言,《华语电影明星:表演、语境、类型》提供的新颖的视角也将
《电影符号学质疑:语言与电影》是“电影的黑格尔”让·米特里的最后杰作。他对电影符号学的科学认识及合理批评,比电影符号学的建构者思路更清晰。作者以克里斯蒂安·麦茨的著述为例,试图指明电影符号学的局限:电影符号学能够阐明“它是怎样表意的”,却无法解释“它为什么要表意”,更无法制定出适用于所有影片的有效法则。它没能抓住电影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