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真实的生命》由戏剧治疗领域先驱、美国国家戏剧治疗协会前任主席蕾妮 伊姆娜所著,她为戏剧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整合框架。本书*次全面并系统地描述了戏剧治疗的技术,并进行了深度分析,同时列举了诸多关于短期/长期戏剧治疗进程的临床案例。蕾妮 伊姆娜首先探索了影响戏剧治疗根基的重要概念的来源,继而描绘了治疗的五阶段整合模型,帮助戏剧治疗师制订治疗方案、评估过程以及选择有效的技术和干预方式。本书描述了超过125种不同的戏剧治疗技术,根据疗程和治疗系列的阶段以及想要达成的治疗目标进行了分类。同时,本书还介绍和涵盖了以表演为导向的戏剧治疗和 自我启示表演 。《演出真实的生命》所阐述的戏剧治疗模式不仅适应于个人、家庭和团体治疗,同时也适用于日间治疗中心、精神病院住院部以及临床工作中的各个年
本书是高校 戏剧教育 专业的基础教材,这个专业旨在培养中小学戏剧教师。本书从理论和教学实践出发,以范本为基础,从表演入手,帮助戏剧课老师学习鉴赏戏剧之美,学习戏剧教育的内容,领会舞台上的戏剧艺术和课堂上的戏剧教学的真谛。全书分成 戏剧的核心 戏剧教育的核心 戏剧与生活 表演悲剧正剧 表演各类喜剧 表演音乐剧 改编剧本 导言 制作 鉴赏与评论 语境与交融 回顾与展望 等十二章,并附有 形体台词基本功 和 课堂戏剧游戏 的教学提要。是一本兼具知识性、实践性和指导性的基础教材。
本书主要分为表演篇、音乐篇、舞美篇,具体涉及行当、四功、五法、锣鼓经、皮黄、曲牌、化妆、服装、盔箱、道具十个类别,针对很多作者直接经历或间接了解的真实案例,逐个进行较为深入的解析,既有常识,又有趣闻;既有艺术规律讲解,又有美学探究。
《课堂内外的创造性戏剧》分为两大部分,共21章,讲述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儿童创造性戏剧,对创造性戏剧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详细阐述。对想象,游戏,运动、节奏和舞蹈,哑剧,即兴表演,木偶剧,朗诵,演讲等都做了分节讲述,有案例分析,有特殊情况解答。且结尾都列有小结、练习题、思考题,为学习者提供了实践和思考的路径方向,实用性强。
马丁 普科纳在《戏剧理论的起源》一书中,探讨了戏剧与哲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旨在建立戏剧与哲学之间的新关系,挑战传统观点,并提出戏剧与哲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论点。 第一章是柏拉图对话的诗学。 普科纳分析了柏拉图如何通过其对话录,如何使用戏剧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柏拉图的对话录不仅是哲学探讨,也是戏剧作品,其中人物、场景和情节的构建都服务于哲学问题的展现。作者通过分析柏拉图的悲剧、喜剧和羊人剧三种戏剧范畴,总结了柏拉图的戏剧诗学。 第二章是苏格拉底戏剧简史。 本章回顾了以苏格拉底为主题的戏剧作品,探讨了苏格拉底在戏剧中的形象如何随时间演变,以及这些作品如何反映和影响了对苏格拉底哲学的理解和诠释。 第三章是现代苏格拉底戏剧。作者从奥古斯都 斯特林堡、乔治 凯泽、奥斯卡 王尔德、萧伯纳、皮兰德娄
《牡丹情缘 白先勇的昆曲之旅》一书全面收录白先勇先生关于昆曲的随笔,以及与昆曲相关的精彩访问与对谈。自2004年起,白先勇策划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巡演,至2012年共演出200场,成为这一阶段著名的文化现象,有力推动了昆曲在中国社会以及欧美的传播。在这一期间,白先勇形成并表述了其独有的昆曲理念,不仅在众多访谈中披露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过程、深入的文化,还提出了 昆曲新美学 的概念。本书作为白先勇先生推广昆曲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现了与昆曲的因缘与感想、收获与得失,以及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记》的心路历程
本书从京剧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行当、脸谱、戏装及服装、音乐、声腔、声韵、念白、道具、程式、特技、京剧基本功、京剧艺术特色等方面着手,设置了近160个问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兼之图文并茂、中英对照,向读者介绍京剧基础知识。是一本为市面所稀见的京剧知识普及读本,既适合京剧专业人员进行宣传推广,又适合京剧爱好者(包括中小学生)学习领悟,还方便外国人阅读了解。 能在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京剧对外演出宣传时,为外国人了解京剧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本著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封面题签,沪上著名画家潘之封面插画,著名京剧专家王家熙、徐幸捷、田恩荣专业审定,可谓名家毕至,联袂推荐。 总之,本书以微见著,可引导中外读者漫步京剧艺术殿堂,一窥其博大精深之奥妙。正是: 旦生净丑末,极态演
你即将作为一名戏剧导演,和你的学生开始一段美妙的旅程! 可你无所适从! 成功运作一个戏剧项目,你需要资金、场地、剧本、团队,还要面对排练演出中的各种困难,以及技术方面的麻烦。事情千头万绪,该如何起步呢? 本书涵盖了一个戏剧项目从策划、剧本选择,到创立团队、排练和演出的所有步骤。作者将三十七年的亲身教学与实践经验凝练成书,用实际的事例、具体的方法、详细的信息,讲述了如何成功运作一个戏剧项目,完成一次次充满智慧与激情的戏剧探险。书中还附有插图、照片、讲义和表格等许多额外资料,读者可以按图索骥,轻松上手。对于校园剧社、民间剧社,乃至小型职业剧团来说,这都是一本极为实用的书,是戏剧大海的惊涛骇浪中的一艘救生艇!
本书所收二十一篇论文或创作,从学术与表演艺术双重角度,完整呈现 折子戏 的历史脉络、社会背景,以及舞台演出等各個面向。 本書分为三大部分:概念总论、历史文献,以及表演艺术。 概念总论部分,定义何为 折子戏 ,考证折子戏之起源与演变,并由剧本、行当表演、美学等特质厘清折子戏与全本戏之别。此部分共计收录二篇文章。陆萼庭《折子戏的光芒》和曾永义教授的《论说 折子戏 》。 历史文献部分,由具体折子戏出目的文献爬梳考证,进一步展现折子戏的特征与价值。此部分共計收录七篇文章。吴书荫《昆曲奇葩折子戏 谈昆曲剧目的抢救和传承》、周秦《折子戏与昆曲遗产的保护传承 〈昆戏集存?甲编〉前言》、王馗《昆曲身段谱提要目录》、吴新雷《昆剧折子戏〈十面〉的源流演化》、华玮《新发现的〈铁冠图?白氏尽节〉》
作为中国现代*影响的话剧导演,焦菊隐不仅以其导演实践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而且在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他以其毕生的努力为创立导、表演理论的中国学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戏剧理论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焦菊隐戏剧理论研究》一书首次对焦菊隐的戏剧理论做了系统全面的研究,梳理其流变,寻绎其意蕴,总结其得失,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客观的评价。与此前同类著作相比,本书的研究更为集中、系统、深入,且多有创见,代表了当前对该课题研究的新的水平。
本书通过二十位理论研究员对迈克尔.契诃夫方法训练课程进行的理性观察和梳理总结,从表演学及文化学、美学、艺术学的理论视角撰写的论文汇编。国际表演实验教学工作室是一个以 演员培养 为中心的工作室,同时也是一个国际化的表演教学平台,工作室通过项目实施,进而同国际*的艺术家、教育家们共同研究和实践,构建起既有国际视野又具备中国文化特色的演员训练系统。
本书主要介绍诺埃尔 卡罗尔的戏剧理论,绝大部分内容属于首次在国内出版。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1)第一部分主要是卡罗尔于2015年12月在上海戏剧学院所作讲座 亚里士多德《诗学》:西方戏剧理论的奠基 的中译文。这是卡罗尔教授应邀专门为上海戏剧学院撰写,其有关研究内容和观点通过本次讲座在国际上首次公开。在该部分,卡罗尔主要讨论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概念,他对悲剧基本情节结构的分析,他对悲剧价值和意义的辨析,卡塔西斯的意义,他对悲剧诸成分的探讨,他关于悲剧定义的关键术语等内容。(2)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卡罗尔对戏剧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即 何为戏剧 的研究。在该部分,卡罗尔着重论述了戏剧的二重性,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 剧本写作的艺术和戏剧演出的艺术。(3)第三部分主要是卡罗尔在2003年出版的
本书是一部叙写清末民国时期海上艺坛往事的回忆录。丁悚是海派文化史上开一代风气的人物,他曾在1944至1945年间为《东方日报》撰写 四十年艺坛回忆录 专栏文字,以短文形式叙述其亲历的自1945年之前的四十年间的艺坛往事,内容包括鲜活生猛的艺坛八卦、亲历亲闻的精彩趣事、前卫开放的都市文化等。丁悚之孙丁夏将这组文字整理并集结成册,且附上了多张丁家收藏的珍贵照片。这是一部近代上海艺文史料集,是研究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本书是就202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四十年艺坛回忆录(1902-1945)》基础上的的典藏本,增补16篇文章、丁悚年表、数十帧珍贵照片,并公开与周璇的12封信件,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丁悚的生活迹象以及民国艺坛面貌。
该书是 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 的其中一种,收录了《程砚秋赴欧考察戏曲报告书》与《程砚秋图文集》,用真实、形象的*手资料展示了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对戏曲艺术的思考和他的艺术成就。该书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扬会起到一定的贡献。
引言 在中国古代,虽然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同被正统文人拒于文学殿堂之外,受到主流社会的歧视和排斥,但细加辨别,两者的生存处境还是有所不同。这正如半个多世纪前一位学人所概括的: 就唱曲与小说两者来看,在以往一般人的观念中,似乎觉得戏曲的价值,还比小说为高。 森《中国戏曲观念之改变与戏曲学之进步》,《文史杂志》4卷11、12期合刊(1944年)。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文人的参与,但通俗小说主要还是受市场推动和调节,相比之下,文人士大夫对戏曲却有着更为广泛、深入的参与,戏曲成为他们诗酒之外的主要娱乐方式,成为他们寄托怀抱、抒写性情的一种艺术载体。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前,戏曲文献的积累较之通俗小说要丰厚得多。自明代中叶开始,戏曲的创作、演出、点评、刊刻及收藏就不断受到
《20世纪中国戏剧史》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试图尽可能完整全面地描述中国戏剧在20世纪的发展轨迹。下卷纵论1949-2000年中国戏剧的发展,有 戏改 的波动,有 *革 的奇观,有新时期的多元景象。有传统的坚守与回归,有政治和艺术的博弈,有现代性的追求和反思,有舞台形态的剧烈变化。这就是精彩丰富的20世纪中国戏剧。
戏剧空间创造是指在剧场中,导演利用一切舞台手段进行视觉化的空间叙述,创造能够被现众广泛认识和接受的视觉图象与符号,构建一种能传达戏剧思想精神和文化的整体性视觉语言。 这种整体性的视觉语言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多义性的特征:系统性是指围绕剧场所展开的不同维度、功能各异、层次分明的戏剧整体,包括空间、文本、演员、布景、道具、灯光、服装等,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创造戏剧;复杂性是指构成戏剧整体的各个部分具有完全不同的学科知识基础以及空间展开方式,必须在导演的统一协调和指挥下,借助合力才能完成戏剧空间的视觉创造;而多义性则表现为复杂图象与符号在进行叙事、抒情和表意过程中的信息传达,具有意义重叠与错位的不确定性。它源自戏剧作为综合整体的艺术观念和剧场艺术的 现看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