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表演》是一本表演教学类图书。作者刘天池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表演实践、表演教学和表演指导的经验,形成特色专业教学体系,并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融入真实表演教学案例。本书旨在找到实战表演的方法与价值,揭开演员的创作思维步骤,解决表演中的诸多困惑,让每一个想和表演存在关系的人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更好地表达自己。所以这不仅是一本写给演员的表演指导书,也可以为非专业人士打开表演的大门。
《现场性:媒介化文化中的表演》 探讨的可能是当今各种表演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一个由大众媒介和数字技术主导的文化中,现场表演的地位如何? 菲利普 奥斯兰德的这本开创性著作自问世以来,已经推动了一个新研究领域的重新界定。通过探讨现场表演的具体实例,如戏剧、音乐、体育和法庭证言,《现场性》对媒介文化提出了深刻的见解,认为媒体技术已经侵入了现场活动,以至于许多活动根本就不是现场。在这个新版本中,作者彻底更新了他的挑衅性论点,将互联网的影响以及文化、社会和法律的发展纳入考察范围。在解开围绕着现场活动高雅文化地位的最后一些观念桎梏的过程中,这本经典著作将继续塑造公众观念,并就一个关键的艺术困境引发热烈辩论:什么是现场表演?它现在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本经过整体修订的新版《现场性》是所有
这是一本专为3岁至8岁儿童设计的实用戏剧游戏手册,包含40节课程计划,200多个独立的戏剧游戏,教学提示清晰简单,易于操作。本书内容是基于国际先进戏剧教育经验研发而成的一套完整的戏剧课程,涉及团队协作、声乐练习、角色扮演,以及服饰装扮、木偶制作和故事表演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活力、创新和参与感的戏剧体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早期的各项技能与综合素质,帮助孩子在探索与研究中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建立自信心。书末还附有课程模板,为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
林玫君*的《儿童戏剧教育活动指导--肢体与声音口语的创意表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儿童游戏为出发点,系统地介绍了戏剧如何联结教育,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书中以初次参与戏剧活动的师生为对象,依学生的发展与经验能力,从 暖身活动、肢体动作、感官想象、声音口语 四类基础活动,设计了 系统性 的戏剧活动,每类活动都包含初级、中级至**的课程。让学生发挥创意,表达想法,开发身体潜能,以促进自我学习动机和自信。课程内容均来自现场行动研究的活动案例,步骤清楚,操作性强,让教师清楚易懂,马上就能上手。*后,针对一般教师*棘手的 戏剧课堂经营技巧 ,做专门的介绍,为新手教师提供清晰的课堂教学指南。
生命本没有剧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即兴发挥中度过的。既然我们都是人生舞台上的即兴演员,为什么不演得更专业一点?即兴表演是一个比喻,是一种途径,是演员和音乐家几个世纪来一直在使用的技巧,是每个人可以学习和利用的生活方式,是开启正念和潜能的钥匙。本书鼓励读者在人生的舞台上即兴表演,希望读者多冒险、多尝试、多欢笑、多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
本书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剧作和戏剧理论的研究,探索了编剧艺术的规律。全书分为绪论、戏剧题材与主题思想、戏剧冲突、戏剧结构、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等六章。对于戏剧创作,戏剧理论研究和话剧、电影、戏曲等艺术院校有关专业的教学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瓦格纳在很大程度上是尼采的引路人,一度是亲密的 战友 ,后来又是尼采树立起来的主要 对手 。从 战友 到 对手 ,瓦格纳伴随尼采思想生涯的始终。尼采对瓦格纳所做的最后的清算是在1888年,是他思想生涯的最后一年,在一年内完成了《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两本著作。字里行间充满着尼采对瓦格纳深具匠心的哲学洞察。本书特将这两种著作结集出版,为读者研究提供方便。
《评剧经典唱段100首(金版)》主要选编了建国以来经过舞台实践,观众比较认可的评剧优秀唱段,其中包括少量近二十年来的创作成果。唱腔以评剧现有的青衣、花旦(闰门旦)、老旦、彩旦、老生、小生、花脸、小花脸这八种行当分类编排。
本书涉及数十种中国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作者以散文笔法、导赏式评论,用文字营造戏曲演出的现场感,将读者带入戏曲的故事情节、声腔抒情之中;以独特的视角,搜剔挖掘,探幽发微,阐释中国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本书尽量避免学术式评论、教材资料式介绍,文字力戒做作矜持,追求不衫不履,自然松弛的状态,凸显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 辛辣而俊快、端庄又尖新。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一二处能令人怦然心动,使人读后,或有恍然大悟之感,或有对戏曲相见恨晚之叹,尤寄希望于对戏曲陌生者读后对中华戏曲产生敬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读者可在中国华侨出版社微信公众号上欣赏书中涉及的经典戏曲音频。
戏剧教育原来是这么精彩、这么激动人心!戏剧体验可以为孩子带来很多益处。它拓展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由此培养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的能力。它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为各学科的学习提供真实生动的语境。戏剧中的聚焦练习、合作练习、信心练习培养孩子获得专注力、合作能力、自信心等渗透于生活各处的核心生存技能。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和不同的文化与人群交汇,可以穿越时空,体验现实世界里的各种职业以及生活方式,学习理解他人。 本书以简单实用的方式,介绍了戏剧教学方法、戏剧要素和训练活动,以及建立课堂秩序、利用教学空间和资源的妙招,帮助老师们将更多富于想象力的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日常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丛书内容简介: 罗锦堂曲学研究 丛书系罗锦堂曲学研究集大成者首次以简体字版本在大陆出版,包括《中国散曲史》《元杂剧本事考》《明代剧作家考略》和《北曲小令谱 南曲小令谱》。丛书资料丰富,考证有据,论证充分,勾勒清晰,对曲学渊源,相关作家、剧目、曲谱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有重要的学术、艺术和文化积累、传承价值。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流传至今的北曲50个曲调(附三支带过曲)、南曲25个曲调。每个曲调按句法、谱式、题解、曲例进行说明,列举四首小令作参考,每首不超过六十字,用符号标明其停顿、平仄、押韵等,力求简明易知。所收例曲来源广泛,甄选精当、文辞优美,规律谨严。对于南北曲谱的研究、爱好者具有极强的学习功用和参考价值。
此著致力于探讨艺术家对于 第四堵墙 的态度、用法,进而分析戏剧结构的不同特点。他首先溯源穷流、归纳整理,将2500年以来戏剧的叙事性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力图展现各个时期、各种流派提倡的戏剧结构特色。其次,与相对成熟的叙事性结构相比,有关剧场结构的论著还相对匮乏。作者以编导演模式为视点,横向比较世界戏剧美学体系,纵向挖掘中国的戏剧美学脉络,中西参照、点面结合、归类清晰。全书涉及的案例从历史到当下、从传统到后现代、从经典到热点,博采众长、配图精美,乃编剧学教学的重要参考著作。作者以宽容的姿态审视不同的戏剧流派,作为编纂者,我揣测大概对于当下话剧的弊端分析也是直面戏剧乱象的必经之途。另外,就叙事性结构与剧场结构的关系研究,也颇具启发,这也是未来编剧学所要努力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红色娘子军》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海南岛琼崖纵队娘子军的事迹,本书依据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的中国现代戏剧课程整理而成,以《红色娘子军》为主线,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掰开揉碎,细致入微,来让大家深味什么叫戏剧,以及跟戏剧有关的一切。《红色娘子军》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报告文学、小说、电影、电视剧、舞台剧、芭蕾舞剧、话剧、京剧、琼剧、广播剧等等。
黄裳的 《旧戏新谈》称得上是一本 大师小书 ,《旧戏新谈》是他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八年间在《文汇报》副刊写的关于戏剧的杂谈的结集。这辑文字笔调轻松诙谐,因此读来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还能窥当时社会一斑。在书中,黄裳信笔由之,论戏、论人、论史、论证,每有种种不同的新见。 读者无须苟同,亦无须苟异,尤其是月旦人物之笔,求同存异可也。
本书是一部回忆录,道尽民国上海艺坛的各种逸事奇闻。丁悚是漫画家丁聪的父亲,他不仅是一位创作颇丰的画家,还是一位美术教育家、艺术活动家,因此他在清末民国时期,在艺术界交识人物之广、阅历之丰富,都是很少有人可比的。1944年至1945年间,他为《东方日报》撰写 四十年艺坛回忆录 专栏文字,记述清末民国艺坛轶事掌故甚详。这一组文字从未结集出版,慕琴先生之嫡孙丁夏先生,在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研究人员的帮助下,从旧报资料上录出全部文字,并做了精心校订。这是一部近代上海艺文史料集,它的整理出版极有价值。
阿兰 巴迪欧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当代世界与齐泽克和阿甘本等人齐名的左翼学者。本书是阿兰 巴迪欧关于戏剧的评论集,是以片段化的写作形式构建的戏剧思想絮语,是一部吸收当代戏剧哲思的 狂想曲 。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戏剧艺术放置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背景下,探讨了现当代戏剧在多方面的转变及其思想根源。 在本书中,作者批判浅显的、娱乐性的 小写的戏剧 的泛滥,而为一种通达所有人的 大写的戏剧 辩护。他所倡导的 大写的戏剧 ,即一种厌恶无知与惰性、渴求智性与真理的戏剧,它致力于对抗思想层面的怠惰,为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每个人指引方向。
从工作坊到剧场的过程中,总有某些东西消失了。 著名戏剧、电影导演彼得 布鲁克说: 在剧场里,我总是犯困。 《西方演出空间简史》这部创新之作对西欧戏剧传统中的演出空间进行了历史描述。大卫 怀尔斯采取了一种广泛的视野,认为戏剧活动既发生在作为 剧场 而设计的建筑中,同样也发生在教堂、街道、酒馆和画廊。他追溯了从希腊罗马直至当下的一系列不同的空间连续性,其中包括在标准的戏剧史中没有涵盖的领域。借鉴亨利 列斐伏尔的文化地理学,本书将戏剧演出定义为特定社会结构的空间实践。这不是一部戏剧文学的背景史。 怀尔斯利用历史材料来解决一个当前的紧迫问题:戏剧演出是在现代建筑师设计的、表面中性的 空的空间 中更好,还是在富有个性的 现成空间 中更好?
本书是波瓦戏剧理论的技术篇,探讨的是如何运用剧场解放个人和改变生活。欲望彩虹的技术针对的是都市中受困的人,如何利用 审美空间 的力量来检验个人的、主观的压迫,把它们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之下。欲望彩虹是帮助我们首次看到我们已经内化的压迫的技术,这些技术具体包括 脑中警察 、 形象剧场 等。本书分别从其理论基础、期望和内省的技术,相关技术的实践案例以及在印度的工作经验四个方面对欲望彩虹进行了大胆而精彩的阐述。 本书阐述了巴西著名戏剧家奥古斯都 波瓦富有创造性的戏剧理论与实践。欲望彩虹发源于波瓦对都市受困人群的精神状况和行为问题的关注,是将被压迫者剧场延伸至人类内在压迫的心理治疗探索。它提供了如何利用 美学空间 力量审视已内化的、主观的压迫,如何运用剧场解放个人和改变生活的理论和方法,兼具理论
本书作者董每戡先生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戏曲史研究专家,《中国戏剧简史》是其代表著作之一。作者综合考察了中国戏剧由巫舞到戏曲、再到话剧的演变历程,从民俗学、语源学等方面审视中国戏剧形态的发生、演变,提出了 戏由舞来 的观点,自成格局,贯通古今。全书按照历史时期分为七章,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间或以中国戏剧与西洋戏剧做比较,视野开阔而要言不烦。此书虽以 简史 自称,但至今仍然具有启迪后人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