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统地掌握上口字、尖团字的专业知识,对于京剧演唱、创腔作曲、京胡伴奏、文学研究,乃至音乐界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京剧上口字尖团字实用手册》从上口字、尖团字入手,系统概述京剧字音的构成原理和使用方法。 本书精选76段具有代表性的京剧唱词(按十三辙名称顺序排列)标注 上口字、尖团字 ,使读者便于在作品中掌握具体用法。 同时,本书配套20个经典视频。 本书作为一本上口字、尖团字词典类工具书,对于京剧唱念的实践活动,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是 中国戏曲名家唱腔精选系列 中的又一力作。全书收录了中国京剧院主要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耿其昌先生的60余段经典唱段,包括传统戏、现代戏、京剧诗词等。全书是一本包含乐队伴奏的唱腔谱集,同时每首作品之后,耿其昌先生还用文字记述了每段唱腔传承与演出之时的背后故事,不仅为专业团体的的演出提供了文献资料,也为戏迷们聚会雅集提供了便利。随书还汇集了耿其昌珍贵的演出剧照和音像资料,可更加立体、全面的了解与聆赏耿其昌的京腔京韵。
本书是迄今为止本专业介绍盔头制作的书。作者为京剧盔头、彩塑脸谱两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全书从工具选择、材料取舍讲起,配有大量彩色图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盔头、彩塑脸谱的制作工艺及流程。另外,书中特别精选了作者的百余件作品。
京剧打击乐是京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乐队中起主导作用。京剧打击乐之首是鼓板,鼓板的演奏者是京剧乐队的指挥。在京剧这种综合艺术的形式中,无论唱、念、做、打,都离不开锣鼓的开导、配合和烘托。演出中打击乐以节奏音响的变化带动全局,贯穿全剧,用以配合表演、歌唱的节奏韵律,渲染剧情,制造舞台气氛,推动剧情的发展,使整个舞台节奏和风格统一。 京剧打击乐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演奏方法。其锣鼓组合种类繁多、样式复杂、内容丰富,但我们仔细剖析之后便不难看出,这么多的锣鼓点子却是由几种简单的节奏型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成的。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和学习京剧打击乐,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教材的基本内容以京剧打击乐基本功训练为主,按教学规律以及训练程度进行编排,从入门开始,循序渐进。例如如何拿
优秀的表演者和经典剧目,对于京剧的流传至关重要。本书图文并茂,以代表剧目和弟子传人的视角,论述京剧马(连良)派的剧目特色和传承现状。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剧目内容,选取能够代表马派风格和特点的20出核心剧目,分别从本事考述、演出情况、剧目特色三方面进行梳理。 本事考述 主要描述故事梗概、源流出处等, 演出情况 主要梳理马连良演出该戏的时间、地点、人员及当时的剧评, 剧目特色 主要从思想内涵、唱念做表等角度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下编为弟子传人情况,选取马派具有代表性的20位弟子传人,为每人写一篇艺术小传。其中,已去世的弟子,通过现有资料进行整理提炼,在世弟子当面进行采访。小传文章包括学艺经历、拜师及与师父的往事、流派传承及贡献三方面。 本书对当下戏曲流派的传承颇有参考价值
《简明京剧词典》是一本以通俗易懂方式向京剧初学者、京剧爱好者以及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介绍京剧知识的简明词典,词典的编写工作依托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科研项目。全书分为京剧行当、京剧流派、京剧脸谱、京剧服装、 京剧音乐、京剧剧目六个部分。此外,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来解释相关词条,以便于读者理解。
在北京这个阴雨绵绵的夏季编辑这部文集,就像在检视自己走过的一段人生和学术道路。 我从2004年接受中国戏曲学院的邀请,调入这所在国内独一无二的戏曲艺术大学担任特聘教授,主要任务就是从事京剧学研究并担任这一学科建设的带头人。对我而言,这是新的挑战,它促使我更深入和具体地思考与探讨京剧艺术创作和发展的规律。京剧固然是我此前对中国戏剧做整体研究时特别关注的剧种,但它毕竟只是中国戏曲数十个主要剧种之一,我关注京剧,是因为对戏曲整体的研究必然会涉及诸多与京剧相关的问题;但是现在,京剧成为我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当我从整体上研究和思考戏曲理论与现实问题时,我会给予京剧一个更突出的位置,更多地以京剧为研究和思考的核心内容。 京剧学的学科建设将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我把多年来撰写发表的与京
马连良先生是我国京剧史上的一代的泰斗、大师。不只是从他兴创了一个老生的艺术流派,也不只是从他对京剧老生行当中的影响,而是因为他的艺术思想已经构成了一个京剧表演的艺术体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马先生在京剧改革领域及新编历史剧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其文章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各种报刊杂志中,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时间跨越四十余年。可惜至今都未出版过一本其回忆及谈艺的文集,可谓一件憾事。 如今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联合马连良艺术研究会围绕马连良的署名文章、媒体访谈、专题报道、往来书信以及诗词歌赋等方面来进行挖掘整理,将其中七十篇左右的文章入选文集,按照谈艺忆往、笔札诗词、访谈自述等三部分组成全书。文章内容不仅反映了马连良先生的艺术人生、他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是我国戏曲艺术的珍贵史料。自述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京剧服饰也是我国众多戏曲服饰中 的经典样式,它囊括了不同历史时代的服饰特征,也融合了 各种经典的传统手工技艺,如服装中不同类型的经典刺绣、 盔帽中的传统点翠技艺、靴鞋中的鞋翘制作技艺等,是我国 戏曲服饰中的集大成者。本书主要从京剧服装的结构、裁剪 与制作工艺,以及每一款型所搭配的传统纹样等进行分析, 同时对不同剧装所搭配的盔帽与靴鞋的制作工艺流程进行了 分步介绍,以此期望能够把这些传承千年的宝贵手工艺记录 下来,更希望能够给予植根于新时代土壤的这些传统手工技 艺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书是请京剧净行艺术家,有吴钰璋、*、康秉钧、贾士铭、赵志远、袁少海、李欣等16位老师对金、郝、侯、裘、袁、景等流派风格进行了详细地解析和示范,对京剧专业人员和爱好者具有指导和学习的作用。尤其是有些剧目在现今的京剧舞台上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这套专辑极具史料和抢救功效。
海派京剧剧本的题材分为古装新戏、时装新戏、洋装新戏和时事新戏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是海派京剧在戏剧改良运动中出现的戏剧形态。古装新戏是以历史题材为主要创作对象的新历史剧连台本戏。时装新戏、洋装新戏和时事新戏,则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来源,又以流行的时装为视觉特征。本书从这四种类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可一睹海派京剧的风采。
《穆桂英挂帅》收集了《穆桂英挂帅》的相关文章。作者有的是专门研究京剧的北京文史馆馆员,有的是文学大家、《穆桂英挂帅》剧本的编剧,有的是梅派艺术的传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深入而细致地介绍了名剧《穆桂英挂帅》产生的原由、经过,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本剧演出的盛况,以及本剧在梅派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同时也展示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人生经历、梅派的唱腔艺术,以及梅派京剧艺术的创始、发展及鼎盛过程。
.
收录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六十余段经典唱段。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京剧、京剧诗词以及戏歌,涵括了其代表作《谢瑶环》《蝶恋花》《恩仇恋》等经典剧目以及《咏梅》等诗词。本书是一本包含了唱腔以及乐队伴奏的曲谱集,不仅为专业团体的的演出提供了文献资料,也为戏迷们聚会雅集提供了便利。随书还收入了李维康珍贵的演出剧照和历史音像资料,读者可更加立体、全面的了解与聆赏李维康的京腔京韵。
《京剧丛谈百年录(增订本)》是王元化先生生前手定的后一部书稿,由翁思再先生担任主编。收录了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有关京剧的方方面面的文章,从中可以了解京剧百年来发生的变化及其前因后果。全书分为五四时代的京剧观、学人对京剧的散论、探索与争鸣、艺术家自述、菊坛札记漫录六编,并附录海外对京剧的反应、样板戏资料及其他两部分。本书是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初版本的增订本,一方面对初版的部分文章进行了修订,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不少新内容。
京剧究竟好在哪儿,这事说清楚了吗?京剧到底是国粹还是国渣?京剧何以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我们对京剧的理解是不是一直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 有关京剧,本书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些看似简单、却始终未能获得清晰答案的问题,在通俗生动地阐释了京剧是一场 了不起的游戏 的背后,提供的是我们今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重新认识的新路径。 著名导演郭宝昌一生挚爱京剧,对京剧舞台、源流、掌故都深有研究,是著名票友;又因电影导演的专业熟读西方文艺理论,这让他对近百年来有关中国京剧含混不清的美学定义产生了质疑和思考。经过多年的沉淀,他和学者陶庆梅终写成了这部以全新视角透视京剧本质的著作。本书不仅从中国文化的内部梳理出了京剧独特的美学特征,摆脱以往用西方文艺理论和概念解读研究京剧的套路,更是深植于京剧艺术内
《老田侃戏--京剧戏迷60年看戏记忆》约40万字,分为"观剧漫忆"(主要是1952-1964年作者在北京看戏的回忆)、"剧场观剧速记"(2009年以后作者在剧场看戏的记录)、"荧屏观剧后记"(2009年夏以来作者看中央电视台11频道"空中剧院"节目和音配像后的随笔)三部分,时间跨度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是一个草根京剧戏迷60余年的观剧记录,内容翔实,描摹生动。 本书所记录的是一个草根个体的观剧记忆,作者并不过多关注宏大叙事,除了必要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介绍,所记所忆,多是一些琐事和细节,诸如京剧名伶一句经典的唱腔、一个曼妙身段,一段有趣的现场见闻,乃至伶人一场演出收入、当日的票价、剧场上座几何,以及买票的艰辛、看戏的心情等等,然而也正是这些琐事和细节,还原了场景,使得这段记忆变得鲜活和生动,更留下了难得的历史信息。
该稿为北京哲学社会基地项目结项成果,主要围绕京剧靠前传播,京剧海外传播和京剧翻译研究等问题收集了中国戏曲学院靠前文化交流系教师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相关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集结成文集,以提高学术与教学领域对
本书按照京剧的行当、流派,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京剧名家、大家进行录音、录像访谈。这些大家、名家是京剧艺术传承的宝贵财富,也是开展京剧教学示范的宝贵资源,做好这项工作,既是及时、有效地抢救即将失传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京剧的行当教学、流派教学、剧目教学、动作示范留下宝贵的第一手音像资料,必将有力地促进京剧人才的培养和传承。
《京剧有故事》是一套专为孩子打造的、让孩子亲近京剧的故事书。目前出版8册,共有55个故事,囊括大部分经典的传统剧目,还融入了濒临失传极具特色又适合孩子的剧目,包括贵妃醉酒、穆桂英战洪州、三岔口等。语言风格充分保留京剧的语言特色及舞台特点,巧妙穿插京剧知识、舞台艺术及历史、名家故事等,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所有插图均为作者手绘,童趣中彰显京剧韵味,图文相得益彰,从阅读和视觉上给孩子新鲜、有趣的享受。阿拉伯文由阿文母语资深翻译家精心翻译审定,忠实于原文内涵,语言通俗地道,保留传统京剧唱词神韵,是儿童文学阿拉伯文翻译的代表性作品。《十五贯》包括了6个斗智斗勇的办案故事,阐释了伸张正义、明辨是非的主题,剧目要么极具经典性,要么为濒临失传极具特色又适合孩子的剧目。
高盛麟(1915 1989),出身梨园世家,祖父为清末名丑高四保,父亲是京剧 高派 创始人高庆奎。高氏一门祖籍山西榆次,高盛麟出生于北京,开蒙打基础于 富连成 科班,是 盛 字科杰出的武生表演人才。成年后为杨小楼大师之外孙婿,亲随其左右学艺数年,得其真炙,是为杨派武生嫡传弟子,被后世奉为 武戏文唱 之杨派典范。1939年开始,搭班演戏于上海,从底包演员到挑班名角儿,历尽辛酸,尝遍甘苦,期间广纳博收,融南北京剧艺术于一身,汇古今各家流派之纷呈。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新中国成立后,应组织安排,扎根湖北武汉这一京剧大码头,在武汉市京剧团(今武汉京剧院)工作的二十余年里,全面的继承,锐意的创新,演老戏、创新戏,不断实践演出,将京剧武生艺术融合自身表演特色,升华提炼出具有成熟魅力的高派武生表演艺术。高盛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