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塚歌剧团研究》是率先研究日本剧团的专题性研究,即戏剧组织结构研究。全书分析了宝塚歌剧团的历史沿革、组织构成方式、演出模式和商业开发战略,阐述它和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共生关系,并将它与日本四季剧团、杰尼斯事务所和台湾的艺霞歌舞团进行横向比较,以期在比较和归纳中得出宝塚歌剧团的组织特点、艺术风格及其在商业上的成功原因。 本书把剧团与文化、演员与作品、组织与营销纳入研究视野内,极大地拓宽了戏剧研究的内涵,从单纯作家作品的研究、导演表演的研究、舞台剧场研究,向着更宽厚的领域进展,由此,戏剧研究的空间获得了新的观察维度,经济学的、管理学的、营销学的、文化学的、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的进入,将使我们获得全新看待戏剧的视角。
《马与歌剧: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史学研究》以历史的视角,从 源 到 流 讲述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的诞生、发展与变化。本书在讲述西部片电影的情节和内容之外,重点考察了导演、编剧和影视艺术家冲破国籍、地域、语言、文化局限的制作过程,成为电影本身之外另一幅具有强大感染力的画卷,有助于读者收获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影视艺术经典,以及复杂而辉煌的电影幕后。 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往往呈现这样的画面:烈日炙烤的大地寸草不生,唯有一片砂石荒漠;凝灰岩建成的低矮白房子破旧而不能久居,苍蝇成群飞舞;这里是一座 鬼镇 ,四周杳无人烟,到处散发着破败、腐烂与死亡气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得不和炙热抗争,只有夜幕降临才可以逃避烈日灼身。于是,生存成了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中人物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由此而来,应对恶劣现实的
本书是一本研究中国歌剧发展艺术的专著。本书不仅对中国歌剧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从其起源、发展、成熟到创新,全面展现中国歌剧的辉煌历程,同时也深入剖析中国歌剧的艺术特色,包括其音乐、剧本、表演、舞美等各个方面的特点,以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此外,本书还关注中国歌剧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中国歌剧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通过对中国歌剧的文化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感受中民族的精神力量。
乔治 弗里德里希 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1685年-1759年),出生于德国哈雷,巴洛克时期英籍德国作曲家。《阿波罗和达芙妮》HWV 122)是乔治 弗里德里克 亨德尔于 1709-10 年创作的世俗康塔塔。亨德尔于 1709 年在威尼斯开始创作这部作品,并在 1710 年抵达汉诺威后完成了这部作品,他被任命为选帝侯(即后来的大不列颠国王乔治一世)的常任指挥 。这部作品是亨德尔最雄心勃勃的康塔塔之一,预示着他未来 30 年的辉煌歌剧生涯。
没有典型的女性形象,很难成为伟大的歌剧作品。纵览西方歌剧发展史,作曲家用音乐对女性的性格特征、情感纠葛、心理层面等方面进行了刻画与描写,塑造出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形象。19世纪的西方歌剧便是充分、有力的证明。歌剧中女性的悲剧结局大多与 救赎 观念密切关联,其核心思想体现的是女性的 奉献 ,即以个体生命的代价来实现某种拯救的意味。作曲家 不约而同 地选择 女性救赎 主题进行创作,不仅强调女性 救赎 的行为,更凸显了女性形象和行为背后的意义。 本书共分九章,对六部经典歌剧进行深入分析,依次是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韦伯的《魔弹射手》、古诺的《浮士德》、贝利尼的《诺尔玛》、威尔第的《茶花女》以及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通过对歌剧剧本写作、场景建构、戏剧动作、调性布局、音乐主题与动机、核心咏
音乐自学速成 丛书引进自朔特出版社,是一套在德国被广泛使用的自学教程。全套丛书包括乐理、音乐史和指挥等,是适合音乐爱好者以及音乐学习者的一套有效的自学教材。全书以简明扼要的文字结合简单直观的谱例呈现,每一个章节均配有视频教学指导,德文原声、中文字幕,让读者随时随地都能轻松自学音乐知识。
音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的心灵甘泉。无需任何立志和知识,我们便能轻易地在音乐里如临仙境。即使在最嘈杂的环境下用的音响播放,仍然能陶醉在动听的旋律和天真无邪的曲风中。 甚至,藉由文字,亦能亲近音乐。敞开心扉,接纳音乐之声,始知—— 当音乐洗去心灵的蒙尘,快乐便悄然而至! 本书是休闲类音乐图书。介绍、赏析名家名曲,以及创作的幕后花絮。让即使不能亲临音乐厅的人们,仍然可以藉由文字,了解音乐,亲近音乐,享受有音乐陪伴的美妙时光。 这其实是本比较八卦的书。八卦音乐,八卦作曲家,八卦音乐背后的故事。八卦这些并无不妥。 卜卦之后才知道,古典音乐、歌剧与音乐剧并非曲高和寡难以亲近,才知道音乐家其实就是普通人,但又绝不是普通人!
50首欢迎的、脍炙人口的经典旋律、咏叹调和舞曲的钢琴改编曲——均出自西方音乐的歌剧、轻歌剧和交响曲! 《钢琴上的歌剧与交响曲》对于钢琴专业学生或业余弹奏者、爱好者来说是一道“赏心悦耳”的盛宴。 《钢琴上的歌剧与交响曲》的编者马汀·科赫的精心编配使乐曲更加易于在钢琴上弹奏,考虑到收录的是多声部的乐队作品,音乐的织体结构被尽量编配得合理简明,更加有助于演奏者练习和弹奏——在您享受弹奏带来的快乐之余,还可以邀请您的亲朋好友一同在钢琴边聆听和感受这些作品本真而内在的音乐灵魂。 《钢琴上的歌剧与交响曲》还附带两张高质量的CD唱片,由马汀·科赫亲自弹奏示范,严格忠于曲谱,既可以用于欣赏,也可以用于您学习弹奏时的参考。 《钢琴上的歌剧与交响曲》以闻名于世的音乐旋律使学习者步人钢琴演奏世界的道
萧友梅(1884—1940),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和音乐理论的探索者。 萧友梅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幼年时随全家移居澳门,曾与孙中山先生为邻,受革命思想熏陶,又受邻近的葡萄牙传教士奏乐的影响,而对音乐产生了兴趣。1900年,中学入广州时敏学堂,攻读新学课程。1902年赴日本留学,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并在东京帝国学校选习钢琴、声乐。1906年人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教育学,继续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在这期间,他经孙中山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常掩护中山先生和廖仲恺等在日本的革命活动。1909年,萧友梅毕业回国,先后被任命为清政府奏派学部视学官、民国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广东省教育司学校科科长。
王亚莉著的《从无到有的探索--中国现代歌剧的发展之路》共分六章,靠前章中国歌剧的孕育,论述清代西方歌剧在中国的传播、鸦片战争后西方歌剧在中国的传播,并解读此时期的代表性剧目;第二章中国歌剧的形成,论述“五四”运动前的“歌剧”改良说、西方歌剧理论及文本在中国的传播、儿童歌舞剧,并解读此时期的代表性剧目;第三章中国歌剧的发展,论述抗战时期的歌剧活动、新歌剧在延安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歌剧、靠前次歌剧座谈会,并解读此时期的代表性剧目;第四章中国歌剧的曲折发展,论述此时期歌剧发展的背景,并解读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剧目;第五章中国歌剧的繁荣,论述复苏时期的歌剧、20世纪80年代的歌剧、20世纪90年代的歌剧,并分析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剧目;第六章中国歌剧发展的顽症及展望,先探讨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出
孟超美、吴力菡、安竑宇编著的《世界歌剧画廊》沿着西方音乐史的脉络,按照歌剧所特有的“幕与场”的形式进行编排,为读者还原了一部完整的歌剧“作品”;“剧”中精心选取了大量图片、谱例、音频和视频资料,力图将这部历史的“大歌剧”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读者犹如徜徉在光影声色的歌剧画廊中。 作为《世界歌剧画廊》内容的补充,随书光盘不仅收录了书中提及的音像资料(曲目列表见附录),还增加了大量扩展性的文字、图片和音频资料。光盘内容以“时一作曲家生辰,空——世界著名歌剧院,史——西方歌剧发展史,论——歌剧相关知识”四个板块为依托,读者可从不同路径进入并播放音频和视频文件。光盘收录的音乐覆盖面广,涵盖了包括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直至现代各个时期在内的珍贵的音像资料。所选的资料大多出自不同的唱片公
周枫先生长期以业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认真负责的精神致力于西洋歌剧、歌剧中的咏叹调以及艺术歌曲等唱词的条配工作,对我国声乐教育和演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分有益的作用,他和朱小强译编的五本《外国歌剧选曲集》,已成为声乐师生们案头琴上常见甚至是的乐谱,其影响极为深广。 最近,周枫先生又在这一套用于独唱的《外国歌剧选曲集》广获好评的基础上,再接再励地将西洋经典歌剧中的约五十首重唱曲也翻译了出来,并精心地使译词与音乐旋律相适应,做到可以上口的演唱。
萧友梅(1884—1940),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和音乐理论的探索者。 萧友梅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幼年时随全家移居澳门,曾与孙中山先生为邻,受革命思想熏陶,又受邻近的葡萄牙传教士奏乐的影响,而对音乐产生了兴趣。1900年,中学入广州时敏学堂,攻读新学课程。1902年赴日本留学,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并在东京帝国学校选习钢琴、声乐。1906年人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教育学,继续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在这期间,他经孙中山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常掩护中山先生和廖仲恺等在日本的革命活动。1909年,萧友梅毕业回国,先后被任命为清政府奏派学部视学官、民国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广东省教育司学校科科长。
在电影《麻雀变凤凰》(Pretty Woman)中,艾德华对薇薇安说:“次看歌剧的人反应是很两极的,不是热爱,就是讨厌,但即便讨厌,也会学习慢慢接受它。”《茶花女》让薇薇安想起自己的坎苛命运,令她热泪盈眶。 奥斯卡大片《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中,被误判入狱的银行家安迪甘愿被关禁闭,也要替狱友播一曲《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徜徉在微风之中”,宛如天堂之音的咏叹调,使众人为之陶醉,忘了罪恶与牢狱的痛苦,享有短暂的心灵自由。 电影《穿越时空爱上你》(Kate & Leopold)中,李奥伯爵引用了《波希米亚人》中的歌词,盛赞凯特:“月光如纱般轻拂着你的脸庞……”(odolce viso di mite circonfuso alba lunar),不但让女主角坠入爱河,也让观者为之动容。 17世纪以来,大师级的作曲家和诗人把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精神融入音乐与剧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