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基础教程》的内容可一学期学完,也可分两个学期来学习。全书共16章,分别为:音乐剧的定义与特征、西方音乐剧的诞生、音乐剧的黄金时代、摇滚音乐剧与概念音乐剧、英国音乐剧、21世纪西方音乐剧、日韩音乐剧概况、中国音乐剧概况、音乐剧的剧作、音乐剧的音乐和演唱、音乐剧的舞蹈、音乐剧的视听、音乐剧导演、音乐剧表演、音乐剧鉴赏、音乐剧产业。每章结尾留有思考题,可供讨论与思辨。该教程既可作为音乐剧教育的基础理论教材,也可作为音乐剧爱好者的普及读物。 在此,谨向历年来介绍和研究音乐剧的前辈学者表示敬意,《音乐剧基础教程》的撰写建立在已有的学术成果之上,可以说他们也是这部教程不署名的作者。 音乐剧是一门发展迅速的艺术,音乐剧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虽然基础理论有其相对的稳定性,
《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再论》(简称 再论 )由于平著,是作者继《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综论》(简称 综论 )之后关于 中国当代舞剧 的研究成果。 再论 由二十二个单元(单元目录附后)构成,全书40万字左右。二十二个单元共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为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其中以《从开放格局到开创新域 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中国舞剧述评》为主,该文35000字;《当代中国新十大少数民族舞剧述评》是《当代中国十大少数民族舞剧》(载 综论 )的姊妹篇;后两篇是对改革开放以来 革命历史题材 和 现实题材 舞剧的择优述评。第二板块为第五单元至第十六单元,对改革开放以来12位最有成就的中国舞剧编导进行述评,这12位编导大致可分为三代人:佟睿睿、王舸属第二代;周莉亚、韩真、孔德辛属第三代;其余8位属第一代。第三板块为第十七单元至第二十单元,分
一本由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人写给大家的歌剧答案之书,是从文本到剧场,兼具学术与实践双重视野的难得之作。 本书面向可能走进歌剧院的每一个读者,以作者本人丰富的歌剧观演、制作经验为基础,以戏剧 情境 理论为依托,以瓦格纳的经典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为对象,解答 什么是歌剧 、 当我们观看歌剧时,我们看什么 、 瓦格纳的 乐剧 创举何如 等话题,力求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越过屏障,为读者畅通欣赏歌剧、理解歌剧的路径,进而带我们领略这一综合性剧场艺术经久不衰的魅力。
《百老汇音乐剧》主要内容包括:何谓音乐剧、血统由来、萌芽与雏形、叙事音乐剧的成型、叙事音乐剧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之后、概念音乐剧的创作、20世纪末至今等。
余丹红,女,1967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台州。1988年、1996年、1999年分别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负笈美、德、奥等国,现于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音乐史、音乐教育及音乐剧等,出版、发表作品有《放耳听世界——约翰·凯奇传》、《上海市中学音乐剧》、《从预制钢琴到 》《电子琴演奏技巧》等。 张礼引,男,1960年11月11日生于上海,电脑网络管理工程师、音乐爱好者。曾游历法、德、意等欧洲十几国,对西方音乐文化颇有感悟。
临湘花鼓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临湘花鼓戏音乐汇编》是继临湘花鼓戏申遗资料后的一部较为完整的音乐资料。内容包括锣腔、琴腔、小曲、专用小调、丝弦乐曲、吹奏乐曲、地花鼓曲调、曲艺和民歌、山歌等,内容丰富、翔实,可谓临湘花鼓戏音乐之百科全书。
本书搜集、整理了地处秦巴山区汉水上游,陕南一带的近50种民间舞蹈形式。全书约20万字,近800幅照片插图。种类齐全,内容浩繁。并根据其形式和功能,梳理为“宗教祭祀类”、“社火玩灯类”、“歌舞小戏类”、“论文附录类”四个篇章。由于陕南秦巴山区地处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自古以来栈道纵横,河流密布,成为我国东、西、南、北各种地域文化的碰撞和交错地带,致使这一地区同秦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多元交融。尤其在民间舞蹈上就表现出“秦风蜀韵羌楚影”的显著特征。本书正是依据这一特征,从地理、历史、民情风俗、民族、宗教、音乐、美术等多学科的联系中进行整理,力争使本书具有资料性、工具性和研究性。
《中国梆子》积极响应国家“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号召,旨在通过介绍各地梆子艺术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艺术特色及创新、传播与传承现状等方面的内容,向社会介绍中国梆子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心。该书以较为生动的笔调追述梆子腔剧种的历史渊源,厘清发展脉络,展示艺术特色,宣传代表人物,全面展示梆子剧种的魅力和发展创新,使读者能够对梆子剧种有个透彻的理解和全面的了解。该书致力于雅俗共赏,以深厚的理论为支撑,以较强的可读性为传播手段,配以精彩的图片和现代化的多媒体介质,带给读者图文及声色的美好体验。剧目卷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地梆子腔的经典剧目,比较了不同剧种的相同剧目,分析了剧种之间的剧目移植和学习过程,展现了梆子戏剧情背后所蕴含
本书是一本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专论性著作,也是焦菊隐学派的血脉延续。 作者通过30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经验,大量涉及世界名著及艺术家的经验总结,又广泛融汇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诗词书画、戏曲程式、俚俗掌故和趣闻逸事的精髓,综合运用斯氏理论的前期框架、后期“形体动作方法”、传统美学观念、唯物主义心理学、从写实走向写意以及意、实结合的表演导演方法论,把斯氏理论落实成了具体的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表、导演实践方法。 全书专设 “虚拟化真实”一章讨论当今三大戏剧体系(斯坦尼、布莱布特、梅兰芳)的异同,并提出:神、韵、味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高审美原则,其核心理念是意。
帕勒登杜一生创作/翻译了20多个剧本,留存于世的原创剧有11个,皆收录于本书。分为社会剧和传说剧两类。社会剧作以《印度惨状》《印度母亲》《按 杀生不算杀生》《黑暗的城邑》为代表,其中《按 杀生不算杀生》是其创作的*个剧本,《印度惨状》被认为是印地语文学中的*部爱国主义作品;传说剧作以《信守不渝的赫利谢金德尔》《金德拉沃里》《尼勒德维》《烈女的威力》为代表,其中《信守不渝的赫利谢金德尔》曾多次被搬上舞台,影响深远。
湖北小曲是湖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由“汉滩小曲”和“天沔小曲”组成。汉滩小曲又称“汉口滩小曲”、“外江小曲”,主要流行于湖北境内的汉口、沙市、宜昌等大中城市,以坐唱折子戏为主。天沔小曲也叫“内河小曲”,主要流行于汉水沿岸湖北境内的天门、潜江、沔阳、汉阳、汉川等县镇及农村,以敲碟子演唱传统民间小调著称。《湖北小曲(套装上下册)/曲艺资料选编》不仅收录了传统曲牌和一批传统曲目,还选录了《选妃》《难忘的一课》《开箱教女》等一大批新编曲目,展现了武汉地区曲艺家们潜心钻研、矢志不移的努力。
本书以纱阁戏人的生成、演变与传承为脉络,探讨纱阁戏人与地方社会和民众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的互动关系,关注并反思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为纱阁戏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之道。
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剧场研究经历了从“戏剧”到“剧场”的范式变换,而今已形成丰富的理论成果。本书立足国内外剧场实践共通的媒介社会现实语境,从剧场的社会基础、主体设想、心理机制、时空结构等层面系统研究国外剧场理论的近期新成果,通过考察旨在言说社会实践复数性与复杂性的“悲剧”视域,提炼出剧场艺术批判地介入媒介社会的四个核心范畴:他律主体、悲剧升华、年代错位、剧场场景。由此重思处在媒介技术与商业资本双重牵引下的剧场艺术,把握其独特的艺术生产规律,反思当代艺术备受威胁的使命,表达隐而不显的社会关系,从而将剧场批评扩展为一套批判地理解媒介社会文化结构的“拟剧论”方法。本书融合了前沿剧场理论研究与剧场艺术批评的工作,目标读者为从事美学、文艺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的学者与高校学生,文艺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