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是中国戏曲与巴蜀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其三百年多年发展过程中的几起几落,无不与巴蜀民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是国内从民俗学视域来研究川剧艺术发展与社会民俗关系的专著。作者从民俗学和戏曲学的不同维度入手,探讨了巴蜀民俗与川剧的共生发展、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本书研究视角独特,资料翔实,并配有数十幅珍贵资料照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戏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图书,也是广大戏曲爱好者了解川剧的一本绝佳读本。
柳琴戏,俗称 拉魂腔 ,清朝乾隆年间发源于临沂的兰山、郯城一带,广泛流布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锣鼓经是中国传统器乐及戏曲里面常用的打击乐记谱方法,也称为 锣经 ,主要是用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的声音组合成各种不同的节奏,以烘托舞台上肃穆、悠闲、抒情紧张、激烈、惊惶的不同的情绪及气氛。打击乐是中国戏曲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掌控着戏剧节奏的快慢以及力度的强弱变化,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各个剧种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本书从 柳琴戏锣鼓经应用简述 锣鼓经谱例和用途 常用曲牌谱例和用途 三个部分,对柳琴戏锣鼓经及曲牌的演奏方法、艺术特征及其在剧目中的实际应用等进行了较详细的记述和分析。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柳琴戏打击乐
本书是我国套为推广、普及粤剧教育而编写的粤剧考级教材,共分为1-10级,本书是1-4级。 教材本着 传承开拓 的宗旨,集结广东粤剧院多名粤剧艺术专家选取该剧种中有代表性的经典元素,结合戏曲的四功五法及多种粤剧艺术表演形式,从浅到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科学地进行编排。致力于推动粤剧普及、传承、发展和满足各界对粤剧学习的需求。通过规范合理地学习本系列考级教材,学生能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按照标准化的粤剧表演衡量系统及科学的粤剧学习计划,增强身体动作协调能力,提升艺术审美水平及德、才、礼兼备的综合素养;还能通过对粤剧的了解,接受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使命,坚定文化自信。
本书所记潘伯英、黄异庵、杨振新、曹啸君、尤惠秋、邢瑞庭均为苏州弹词界造诣优秀的前辈艺术家,他们引经据典,面风、手势、眼神配合到位,表演炉火纯青。书中客观记录了他们跌宕动人的艺术生涯,展示了他们对弹词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弹词艺术凝结着他们毕生的追求与不懈的奋斗。他们既是传统流派的继承者,又通过各自长期的艺术实践在说噱弹唱演诸方面,独具风格,自成体系。本书为研究苏州评弹历史,传承评弹艺术,发展与创新评弹事业提供经验和指导。
本书是国内专门研究汉剧与汉派文化的著作。在充分掌握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作者系统考述了汉剧在武汉及其周边孕育与形成的历史,还原了清末民国年间汉剧 四派归一 的繁荣景象,揭示了武汉近代都市化进程中汉剧在演出场所、舞台表演和伶人组织管理方面的变革。 本书还从 人 的视角观察艺人、观众在汉剧与汉派文化互动关系中的独特意义,重点考察了清末民初大批进城汉剧艺人的本地化,以及汉剧科班对汉剧艺人的培养情况。汉剧票友、票社与汉剧名角的双向交流,汉剧艺人在武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为和表现,都诠释了汉剧与武汉及汉派文化之间的不解之缘。
《牡丹亭》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儒生陈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手持一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沉浸在此梦中不能自拔,因为思虑过度,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下。其父杜宝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
本书为珠海社科学者文库之一,通过分析粤剧自诞生以来在语言、音乐、剧本、舞台表现形式、思想内容等各个方面持续性的改革新变,指出改革就是粤剧的传统,探讨粤剧改革背后广府人深层次的文化性格、美学理念、哲学精神等。 书稿分上下两编。上编专论粤剧的地方化变革,讨论粤剧从诞生到如今在各个方面发生的变革,包括粤剧的起源发展、粤剧与粤语的结合、粤剧音乐的革新、粤剧剧本的创新、粤剧舞台表现形式的新变等。下编主要讨论粤剧的持续改革体现出岭南地域特性中的娱乐性和商业性、粤剧与广府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内涵的关系、粤剧是广府的民间风俗的重要载体、粤剧在海外华人中的文化功能、粤剧的美学等问题,指出粤剧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坚持在市场里存活、坚持走通俗艺术之路以及坚持改革,以适应大湾区人民不断发展的文化娱乐需要
本书以戏曲行业神信仰文化为研究对象,宏观考察戏神信仰的发展历史、地域分布、来源及其特点,考镜老郎神、田公元帅、二郎神三大戏神系统之源流,选取与道教密切相关的戏神和独具地方剧种文化特色的戏神作为研究个案,探究戏曲艺术(或行业)与娼妓神、音乐神、傩戏神、影戏神的近缘关系,探赜戏神信仰文化背后隐藏的伶人群体精神世界,勾画戏神信仰与早期戏剧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中国戏剧发生学的思考。
晋剧是我国北方地区梆子腔剧种中颇具特色的代表,在其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诸多流派,本书着重对以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为代表的 丁、牛、郭、冀 四大晋剧流派进行研究。 书中将四大流派精要概括为 须生巅峰的丁派、云遮月般的牛派、绝活频出的郭派、婉转流畅的冀派 ,以此为基点,既介绍了各流派代表人物的艺术生涯和艺术风格的形成,又结合实例,突出介绍了各流派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不忘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对各流派在当下的传承也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结合现实,对晋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总结和展望。 本书弥补了晋剧研究方面关于流派综合研究方面的空白,对晋剧的传承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古典南戏研究(乡村宗族市场之中的剧本变异)》以《琵琶记》与四大南戏(荆刘拜杀)以及南戏化的《西厢记》为对象,分析明清时期各地方剧本的文本流传、变异与社会性质。通过比对各地版本的唱词与宾白,可以发现吴本出现于明代前期,夹带方言,表现素朴,应是江南乡村演剧的古本;与此相反,南京或杭州刊行的京本是适用于宗族家堂演出的雅本;闽本处于从乡村到宗族的过渡阶段;徽本歌词保留了古本原貌,但增补大量通俗宾白,是供下层小民享用的市场俗本;弋阳本属于同类俗本,但稍微雅化,可说是江南普及本。《古典南戏研究(乡村宗族市场之中的剧本变异)》中总的来说,明代前期乡村戏台演出的古本发展到明代中期,以闽本为节点分化为两种,一是宗族家堂享用的高级京本,一是市场戏台演出的下级徽本,这反映出明代嘉靖以后的社会变革
本书对福建省*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梨园戏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全书包括 概述 唱腔 器乐 折子戏 人物介绍 五大部分。梨园戏,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其声腔属 泉腔 (以泉州方言为标准音的地域声腔)。明代以后,在闽南广为流播,流行地包括原泉州府属、漳州府属的各县,并及于粤东的潮汕一带;同时跨海传演于台湾省,越洋南达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唱腔特点与泉州南音相似,一般是波浪式的上下回旋,起伏不大,很少有音程的大跳跃。由于感情需要,八度、十度的跳进,也常出现在上句的结束或下句的开始处。旋律连续上行的少,连续下行较多。唱腔上常有多重大三度并置,一曲中常有两个甚至三至四个。使梨园戏唱腔色彩鲜艳、变化多端,呈现其独特风格。
粤剧与中国大多数地区剧种一样,根源于乡土社会的祭祀戏剧或仪式戏剧,随后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晚清民国时期,是粤剧实现城市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承先启后,是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等话语并存,且相互碰撞、交融和异变的关键时期。广州是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城市之一,粤剧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广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晚清民国时期甚至是广州城市文化的艺术折射和重要象征。因此,本书将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地区的粤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演出形态、传播途径、演出功能、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变化,挖掘城市演剧的内在生成机制和发展演变规律,拓展戏剧研究的理论视野,为传统戏剧在当代城市的传承发展提供借鉴蓝本。
昆曲是距今有近七百年的古老的剧种,昆曲产生于元末明初之际(十四世纪中叶),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因其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故名为“昆山腔”。昆曲具有完整的表演体系,它的声腔对其他剧种有深远的影响,被称为“百戏之祖”。
本书是研究粤剧 排场 的专著。 排场 作为一个戏剧术语,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一般包括戏剧场面、身份、演出场次安排、舞台调度等;粤剧排场指由演出各要素综合而成的戏剧段落,是可以在不同地方重复借鉴的程式套路的组合体。本书介绍了粤剧排场的概念、形态、表演特征、成因、教学传承、兴盛与衰落的历史,以及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本书对福建省*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歌仔戏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书中的 概述 部分,主要简介该音乐形式的历史沿革、唱腔风格、音乐类型、流行地域、乐器形式、曲牌模式、传承人物等等,让读者对该音乐形式有个整体且简要的了解。 唱腔 部分,按照歌仔戏的曲牌 七字仔 杂碎仔 卖药仔 台杂仔 哭调 调仔 共收了427个谱例。是本书重点部分。 器乐 部分,主要收录了各种不同代表作的各种曲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包括 串仔 和 锣鼓介 ,共收入146条谱例和锣鼓介。 传承人物 部分,选录了对该音乐形式做出较大贡献的音乐人,主要介绍他们生平、贡献与传承成果。
西藏藏戏在广泛吸收本土苯教祭祀仪式,佛教羌姆舞蹈,民间说唱和民间歌舞艺术的基础上又汲取了印度外来文化的滋养而形成。戴面具表演时藏戏的基本特征。藏戏面具中不同色彩的面具不仅象征角色各自不同的身份、地位及其个性特征,同事也蕴含着对角色在道德层面上的褒贬评判。西藏藏戏服饰既汲取了藏民族生活袍服风格,又深受宗教文化、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其他民族服饰文化元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城市化、浓郁的文化象征意蕴以及实用性和美化性兼容的特征。藏戏唱腔具有以人定曲,专人专曲、高亢悠扬等风格特征。民间传统藏戏班、民间新建藏戏队和自治区藏剧团共同构成当下西藏藏戏的组织形态,民间新建藏戏队和自治区藏剧团统统构成当下西藏藏戏的组织形态,形成业余演出团体和专业演出团体彼此互补、统统传承藏戏的局面。
本书对福建省*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闽剧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全书包括 概述 唱腔 器乐 折子戏 人物介绍 附录 六大部分。闽剧是福建省较古老的剧种之一,是在福州方言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因其采用的语言以福州方言为主,所以主要流行于福州、宁德、南平、三明等市县的福州方言地区并流传至台湾省和东南亚各国的福州籍华人聚居地。*早在出版物中使用 闽剧 一词的是郑振铎先生。本书收集、整理、分类、归纳了所有的与闽剧有关的音乐材料,其中有古装戏的唱腔和器乐,也有现代戏的唱腔与器乐代表。能较好的呈现闽剧的全貌,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起一定的作用,它的出版可以为福建的传统音乐保护与交流起到积极的意义。
全球华语戏剧经典(赖声川 剧场)大陆出版。这一套剧本集收录的不仅是一部部的剧本,这也是赖声川20多年来在两岸当代剧场中创造独特戏剧文化的完整记录。关于《暗恋桃花源》:《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演出在即,双方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相对,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该剧1986年在台湾首演,引发观演狂潮。1991年复排巡演,奠定国际声誉。1992年,电影版《暗恋桃花源》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等众多奖项。1999年《暗恋桃花源》在台湾第三次复排。2006年,海峡两岸同时推出《暗恋桃花源》20周年纪念演出的不同版本。2007年推出"两岸三地版"。关于《红色的天空》:透过演员还年轻的身体,诠释人老年老化以及生命末端的种种情境。由8位演员贯穿全剧,其非传统的戏剧架构。《红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