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昌,北方昆曲的代表性人物,工旦角。北方昆曲剧院的首任院长。此书为陈古虞记录整理的韩世昌昆曲剧目的身段谱,包含《思凡》、《痴梦》、《贞娥刺虎》、《闺塾》、《刺梁》、《游园》(未完稿)五个半剧目。身段谱的记录起始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对韩世昌昆曲表演艺术研究乃至北方昆曲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也为昆曲旦角表演艺术的研习传承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本书共选用了17位学员的18首作品其中器乐曲6首。有以弹戏音调为素材写成的管弦乐《月桥》和板胡独奏曲《弹戏韵》;有以二黄和弹戏音调为素材,以复三部曲式结构而成的钢琴独奏曲《川韵》;有取材于高腔曲牌音调谱写的丝弦五重奏《金沙回响》;也有以川剧唢呐曲牌同弹戏音调和皮黄音调相交织而谱就的川剧吹打乐与乐队《融》;还有以板腔体音调为基础融合高腔而成曲的民乐合奏《忆童年》。
《戏曲演进史》是曾永义教授参照诸多文献资料与底本,而写就的鸿篇巨制,全面阐述了中国戏曲的演进过程。本书为其第五册“明清戏曲背景”,主要内容分为八章,包括明清帝王、文人士大夫、庶民百姓之戏曲生活;明清戏曲的腔调,如梆子腔、皮黄腔、弦索腔、京腔、高腔,尤其是魏良辅所创发改良的“水磨调”;对魏良辅《南词引正》《曲律》、徐渭《南词叙录》、王骧德《曲律》、李渔《闲情偶记》之《词曲部》与《演习部》等明清曲论要籍的述评;对明清“当行本色论”“南北曲异同说”“戏曲脚色说”“内在结构论”等重要曲论的述评等。所论种种,皆为使“明清戏曲”臻于登峰造极之境的有力推手。
本课题聚焦于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在广泛而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上,以大量手资料为依据,结合戏曲发展史、文学艺术理论的相关学术积累,厘清相关概念,分析小剧种的发展渊源、美学特征、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同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全面、系统、活态地呈现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发展全景。
《戏人戏语——粤剧行话俚语》是资深粤剧编导蔡孝本老师,凭借在粤剧行内从业多年的亲身体验,对戏人在演出生活中形成的行话俚语,进行的总结和整理。这些生动的语言,记录了粤剧行业独特的生存状态,更以小见大,从片言只语间展现了粤剧生存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其变迁更迭。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收录了大量当下已甚少使用的粤语口语,对研究粤方言的流变,有的参考价值。 《戏人戏语——粤剧行话俚语》包括5部分的内容: 1.戏班背语:只凭借文字,或语言表达,行外之人完全无法了解清楚其真实含义的语言。它一般只在戏行内作交流使用。 2.舞台术语:有关粤剧舞台艺术的词语。 3.戏行行话:粤剧戏行内通用的话语,包括戏谚、行规、教条等。 4.戏行俗语:原是戏班中的流行语言,后来大多流传到社会,成为广府民间俗语。
作为一个曾经遍及各地至今仍活跃在许多地方的 与艺术的现象,对于认识民族的过去尤其是底层社会的生活状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窗口;而它的剧本——包容着民族、 、经济、宗法、语言、历史、风俗、伦理、医学等丰富信息的物质存在,其巨大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并将与时俱增。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为整理、保存、弘扬中华各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推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出版项目,到目前为止, 尚未出版某一个种类的傩戏剧本, 遑论对全国的傩戏剧本进行整理了。傩戏被 之学界称之为戏曲的“活化石”,视为原始戏剧的遗存。 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从事于傩戏的研究,在全国有傩戏的地方,都做过田野调查,收集了约五百部傩戏剧本。其中有的傩戏没有剧本,则 行录音、录像,然后根据录音、录像的内容,做文字记录,形成剧
《优雅10:昆曲的声与色》 n 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昆曲的起源、流变,在宫廷和民间的传播盛况,在民国和当代的命运起伏,一直讲到今天的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为什么会风靡全国,更辟专章讲述了昆曲的逸闻趣事,如北京大学与昆曲的联系。故事引人入胜而内容丰富严谨,展示出昆曲的发展历程与迷人魅力。 n --------- n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n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n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n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n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
本书搜集、整理各类潮剧研究文献史料,以前人研究为基础,包括“方志所载潮剧相关资料辑录”“粤东碑记所载潮剧演出资料辑录”“笔记、著作中潮剧相关资料辑录”“《申报》所载潮剧相关资料辑录”“近代粤东报刊所载潮剧资料辑录”“近代其他报刊潮剧资料辑录”六个模块。书中辑录的所有文献资料尽量引自原始文献,并标明文献详细出处。可为潮汕戏剧的研究提供丰富而准确的资料和线索。
川剧是中国戏曲与巴蜀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其三百年多年发展过程中的几起几落,无不与巴蜀民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是 从民俗学视域来研究川剧艺术发展与社会民俗关系的专著。作者从民俗学和戏曲学的不同维度入手,探讨了巴蜀民俗与川剧的共生发展、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本书研究视角独特,资料翔实,并配有数十幅珍贵资料照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戏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图书,也是广大戏曲爱好者了解川剧的一本 读本。
《曲律》仅以千字篇幅,条例清晰、简洁扼要地阐述了昆曲演唱表演之津梁。涉猎呼吸、发声、吐字、四声、行腔、板眼、曲趣等诸多声乐理论。昆曲演员向来奉《曲律》为必学之经典。作者魏良辅在昆曲艺术发展进程中,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明嘉靖、隆庆年间,由他主导吸取北曲和海盐腔、弋阳腔之精华,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形成细腻、婉约的昆曲新腔。 《方诸馆曲律》由明代戏曲作家、曲论家王骥德所著。内容涉及戏曲源流、音乐、声韵、曲词特点、作法,并对元、明不少戏曲作家作品加以品评。作者在书中第一次对南北曲的创作进行了分门别类、比较详尽的探讨。 明代戏曲声律家沈宠绥所著《度曲须知》一书将南北曲之源流、格调、字母、发音、归韵诸种方法,一一辨析其故,使度曲者有规则可循。故清初学者李光地盛赞他“有功于词曲”
本书是中华戏剧学丛刊第二种,是著名京剧史家于质彬先生的代表作。此书记述皮黄戏形成与发展的历程,起于明末清初,至于清末民初。全书破除史书著述线性描述的局限,努力使线性与板块两种叙述结合,采用纵向与横向交错的记述方法。纵向主要叙述皮黄戏的形成过程、进京徽班的嬗变、皮黄戏新秀—京剧的出现、苏皖浙徽班戏继续发展、南方京剧的崛起、清末民初的南派京剧,横向主要叙述清中叶以降两湖两广等地徽班的活动与皮黄腔系地方戏曲剧种的形成与发展,拟表明(一)徽班为皮黄戏之祖,(二)皮黄腔系剧种各有千秋,绝非只有京剧一种,(三)研究皮黄戏必须有全面的视角,否则会以偏概全。本书是研究京剧史最富盛名的一部杰作,其书不仅详写京剧进京后称盛舞台的景象,更对南派京剧的论述也较为翔实,如南派“四大须生”“三大坤伶”